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9,(13)
目的:评价壮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疗效情况。方法: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OS)、万方、中国知网期刊、维普等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到2019年3月间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分析文献资料和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作Meta分析。结果:在所有RCTs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67例,对照组362例,治疗组4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量等于7.20,95%Cl为(3.81,13.60),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08,P<0.00001)。结论:壮医外治法能够有效治疗湿疹,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5.
目的:系统评价壮医经筋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多个中英文数据库发表的壮医经筋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提取并分析文献资料及数据,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30日。采用cochrane handbook 6.2中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运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RCTs共769例患者,其中壮医经筋组419例,对照组350例。结果显示,壮医经筋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7.73,95%CI(4.08, 14.65),P<0.01];以及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OR=6.65,95%CI(3.02,14.62),P<0.01]、椎动脉型颈椎病[OR=8.38,95%CI(2.57,27.34),P<0.01]、对比常规针刺[OR=9.85,95%CI(2.60,37.40),P<0.01]、患者疼痛改善[WMD=-1.69,95%CI(-2.45,-0.92),P<0.01]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壮... 相似文献
6.
针刺疗法治疗痛症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刺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在人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刺入,以达到镇痛治病的目的。因此,针刺治疗痛症常列为针灸科之首。本文仅就针刺疗法的有关问题,特别是痛症的概念、治疗痛症的基本原则等,粗陈管见,敬请教正。1 痛症的基本概念 祖国医学认为痛症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其致病机理是:“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病种的得逞主要是由于机体的正常功能失调。影响人体致病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之气,七情过渡,以及饮食劳伤等。2 针刺疗法治疗痛症的原理 针刺疗法已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痛症时认为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发生瘀…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11年来有明确记录的517例门诊"痛症"病案,1537次针刺治疗后72h内针刺效果动态变化分析发现:针刺后72h内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有动态变化现象的占总治疗人次的83%;其中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出现变化发生在针刺后48~72h之间的占总治疗人次的46%。因此,选择针刺后72h以上复诊,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为机体创造"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医生获得近二分之一的更为完整的治疗效果信息。这对下一步补泻治疗方案是否调整的抉择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5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包括其中的PICO版块)数据库中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人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 相似文献
10.
疼痛是大部分疾病的共同特征,是一种人体自身保护机制。西医认为“疼痛”是引发的疼痛刺激从受创部位或者病灶部位发出并传导至中枢神经、使人产生疼痛感知的过程,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个:机械性压迫和无菌性炎症,主流观点认为无菌性炎症可能是引起疼痛的最终结果。中医关于“疼痛”机制不外乎“不通”与“不荣”。《素问》:“经脉流行不止,寒气入经,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病机在于气血运行障碍,此为不通则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下降,邪气所侵,正不胜邪,经脉气血滋养五脏六腑失职,从而引起疼痛,此乃不荣则痛。人类对疼痛的研究已有漫长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人类对痛症的研究逐渐深入,新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针刺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流派,其在临床上取得可观疗效,其中针刺运动疗法这一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几十年临床试验不断地发展。文章通过对各种针刺配合运动应用于痛症上的特色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该疗法的深入研究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以此为临床针刺治疗痛症提供有益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以发作性肢端剧烈灼痛,皮肤潮红和皮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血管性疾病。其原因尚不清楚,多认为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致肢端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阵发性扩张所造成的。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以双侧足部受累最为常见,亦可侵及上肢,但较少见。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开始治疗此病时也感棘手。单纯用中药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等方法疗效总不够满意。后试用针刺放血,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7月 —2020年1月在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治疗的60例周期性乳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安慰针刺.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乳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JOA评分、ODI评分及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4.
跟痛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 ,包括跟骨骨刺、跖筋膜炎等 ,临床上治疗本病方法较多 ,笔者近 5 a来采用长毫针针刺环跳穴的方法治疗本病 ,疗效明显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共 10 8例病人 ,其中 X线片确诊为跟骨骨刺患者 98例 ,单足底痛 6 6例 ,双侧足底痛 32例 ;跖筋膜炎 10例 ,单足底痛6例 ,双足底痛 4例 ;病程最短者半月 ,最长者 2 a;年龄最小者 4 2岁 ,最大者 78岁 ,平均年龄 5 9岁。2 治疗方法2 .1 环跳穴的定位 :本穴属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为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口连线的外 1/3与内 2 /3交界处 ,在臀大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壮医针刺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采用壮医针刺疗法,穴取脐环穴(肾、肝、心、脾)、百会、膝关穴(患侧)、膝弯穴(患侧)、足三里(双侧)、水泉(双侧)等。对照组90例采用普通针刺法,穴取委中、血海、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等,并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配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7%,较对照组(62.22%)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VAS疼痛评分和Lequesne指数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针刺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壮医、中医针刺疗法在指导理论、治病原则、选穴处方、针刺手法异同、形成和发展的比较,认为壮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各具优势和特色,壮医针刺疗法简单易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壮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予壮医针刺治疗,选取咪肠穴(TMc,单侧)、花肠穴(THc,与TMc对侧)、腹二环6穴(RFh2-6)、腹三环6穴(RFh3-6)、右内三杆(DNSg,右侧)、内上桩(DNsz,双侧)、内下桩(DNxz,双侧)、足背中穴(DZBz,单侧)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在近期及远期疗效上均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近10年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改良Jadad标准对每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合计13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3. 86,95%CI[2. 71,5. 49]> 1;痊愈率:OR=2. 23,95%CI[1. 75,2. 85]> 1;复发率:OR=0. 34,95%CI为[0. 16,0. 72]<1。说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并且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周围植物神经疾病,以发作性肢端剧烈灼痛、皮肤潮红和皮温升高为主要特征,多见于中青年。口服西药阿斯匹林或血管收缩剂症状可暂时缓解,但复发率高。我们近年采用针刺治疗,疗效较佳,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2~50岁;病程最短7d,最长6个月;发于双下肢6例,四肢3例,全身1例。临床表现以肢体为重,尤其是足趾、足底的阵发性红、热、肿、痛、皮肤潮红,疼痛呈灼样剧痛,夜间发作次数较多。温热、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针刺治疗T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纳入的针刺治疗T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 Trials,RCTs),使用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RCTs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s,累计患者703例。Meta分析有效率的结果显示,RR=1.15,95%CI(1.05,1.25),Z=3.05,P=0.002;愈显率的结果显示,RR=1.30,95%CI(1.13,1.50),Z=3,68,P=0.0002。减少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评分SMD=﹣0.71,95%Cl(﹣1.10,﹣0.33),Z=3.65,P=0.0003。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TD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