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型号选择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期间的27例(32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其中男10例,女17例。术前完成患侧髋关节X线及CT影像资料采集,分别使用传统模板测量法和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进行假体型号预测,通过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际所用型号进行对比,比较两种预测方法的吻合率。结果 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对髋臼及股骨假体型号预测的吻合率分别为90.6%和81.3%,传统模板测量对髋臼及股骨假体型号预测的吻合率分别为56.3%和46.9%。两种预测方法吻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预测髋臼杯型号同实际应用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15,P<0.001),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同实际应用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41,P<0.001)。结论 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系统较传统模板测量方法更能准确预测假体型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胶片模板测量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术后重复测量评估探讨胶片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收集我科同一位高年资医师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72例(84髋)作研究对象。术前通过胶片模板测量,决定股骨颈截骨位置,计划髋臼、股骨柄、股骨头假体型号以及植入位置,调整双下肢长度;术后通过重复测量对术前计划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所有病例股骨颈截骨位置与术前计划相差均在5mm范围内,其中相差小于3mm者占84.5%。术前肢体平均短缩10mm(0~35mm),术后肢体平均短缩3mm(0-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双下肢长度相差在5mm以内者占90.5%。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完全符合率65.4%、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4.0%;股骨假体完全符合率为83.3%、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6.4%;股骨头假体完全符合率为63.1%、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8.8%。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胶片模板测量对于术中假体型号选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假体位置安放以及双下肢长度调整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能够自动建立三维模型并生成规划方案,但其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规划准确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人工智能组(n=80)和传统模板组(n=79)。对比两组术中使用假体与术前规划假体的匹配情况,记录术后随访Harris功能评分、双下肢不等长、脱位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究人口统计学指标、术前诊断、Dorr分型对股骨柄规划准确性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人工智能组髋臼侧、股骨侧假体完全符合率分别为50%(40/80)、55%(44/80),传统模板组为34%(27/79)、37%(29/7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人工智能组在髋臼、股骨侧假体相差1个尺寸内的准确率分别91%(73/80)、86%(69/80),传统模板组为82%(65/79)、72%(58/79...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原因,探讨防治方法. 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10月,596例(632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中,共有19例发生早期脱位.分别对这19例早期脱位的发生情况、脱位时间、髋关节X线片、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固定方式、髋关节肌力检查、原先的病情以及复位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 结果本组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3.0%(19/632髋),脱位多发生在术后1~6周,多因姿势不当、超范围活动引起.试行手法复位,16髋获得成功.X线检查,有7例假体位置不良, 12例髋周软组织不平衡,髋部外展肌力乏力11例.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假体位置不良、软组织张力低和外展肌力乏力是目前引起早期脱位主要原因.闭合复位对大多数早期病例能获得成功.良好的术前计划、精确地假体植入、充分的软组织修复有助于防止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洪曼杰  胡伶平  郝群禹 《医学信息》2009,22(8):1552-1553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和术中常见困难及处理,以提高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1998年2月~2008年2月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翻修原因、手术方法,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主、客观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1例病人获得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优19例,良8例,中4例,优良率87.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常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假体断裂等;手术困难是骨缺损,应在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前判明骨缺损的程度和类型,根据骨缺损的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以保证翻修术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真臼的辨认、臼杯的准确安装带来极大困难,关节置换前对髋臼的全面认识是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和制定个性化髋臼重建方案的前提。 目的:评估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前臼杯型号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1例准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髋臼,并进行数字化臼杯模板置入拟定术中假体型号,并与置换中实际作吻合度评估。 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髋臼形态,基于此所进行三维关节置换前计划,拟定的臼杯大小数据中71.4%与置换中实际一致,其组内相关系数为0.888,明显较基于X射线平片所作二维置换前计划准确。髋臼发育不良病例髋臼变浅变小,髋臼外上方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为达到骨床对臼杯良好的包容,可借助三维多平面重建能有效评估髋臼形态,其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前假体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X射线胶片术前规划常常不准确,会导致一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一定程度影响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效果。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术前规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患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应用人工智能(AI)三维术前规划为试验组、30例应用传统X射线胶片二维术前规划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实际安放假体与术前规划假体匹配情况、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双侧联合偏心距差值及双下肢长度差值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分析两种术前规划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均获得术后4-6个月的随访,其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5 d发生假体后脱位,行手法复位后恢复,无再次脱出,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死亡;(2)髋臼侧、股骨侧假体完全匹配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4)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原因,探讨防治方法。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10月,596例(632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中,共有19例发生早期脱位。分别对这19例早期脱位的发生情况、脱位时间、髋关节X线片、手术入路、假体类型、固定方式、髋关节肌力检查、原先的病情以及复位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3.0%(19/632髋),脱位多发生在术后1-6周,多因姿势不当、超范围活动引起。试行手法复位,16髋获得成功,X线检查,有7例假体位置不良,12例髋周软组织不平衡,髋部外展肌力乏力1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假体位置不良、软组织张力低和外展肌力乏力是目前引起早期脱位主要原因,闭合复位对大多数早期病例能获得成功。良好的术前计划、精确的假体植入、充分的软组织修复有助于防止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巾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实施病变滑膜切除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均行骨盆X射线片、CT及MRI检查,手术前后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定期复查髋关节X射线片。结果 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7年,平均5.2年,术后假体位置良好并获得了满意的关节活动度。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45.0±6.4)分,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0.2±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468,P0.05)。无复发病例。结论病变滑膜切除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便于指导手术操作,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 方法 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直接在真臼位置重建安放臼杯假体,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进行内移安放,和髋臼上位方重建进行上移高位安放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 结果 (1)直接在真臼位置安放的效果是最好的,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2)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位置;(3)而在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的结果。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和翻修技术。方法对12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和52例(59侧)人工全髋翻修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36例均获1~10年的随访,平均3年8个月。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平均93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其10年优良率已超过80%,但同时也出现了感染、脱位、人工关节松动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功能效果,人工假体存留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双动臼杯在脊柱僵硬患者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临床随访根据X线检查、Harris评分系统及手术前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21例(41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8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平均(25.47±6.5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0.80±10.35)分增加到术后末次随访的(87.41±10.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51.87±15.71)°增加到术后的(198.53±18.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显示所有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2例(3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结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双动臼杯高稳定性的特点,降低了 AS患者髋臼假体安放的手术技术要求,容错率较高,从而最小化脱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目的:利用CT测量股骨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及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通过两种髓腔径大小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方法:利用CT测量52例61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和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根据两种髓腔的大小进行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以常规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分析两种方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和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与股骨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97-0.99,P<0.05)。CT峡部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为47.5%;比模板测量法有更好准确性,尤其是在≤65岁的年龄段。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优秀率为52.5%;比模板测量法有更好准确性,尤其在>45岁的年龄段。CT峡部测量法对于年龄≤65岁或股骨干髓腔窄小者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则在年龄>45岁或股骨干髓腔宽大者的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方面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两种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选择出匹配度更高的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结合筛眼技术治疗髋臼骨质严重硬化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1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筛眼技术治疗髋臼骨质严重硬化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随访时间3年(24~60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估。术前及随访时进行摄片观察。根据全髋置换预期目标实现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后随访满意度。结果:所有植骨块均获得愈合。无植骨块塌陷和髋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1分增加到88分。根据全髋置换预期目标实现调查表,患者术后满意度为89%。结论:结合筛眼技术加自体股骨头骨泥植骨重建髋臼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质严重硬化性髋关节骨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结果。该方法髋臼固定可靠,可保留髋臼的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脱位失效的风险。方法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对正常人群进行日常行为的下肢运动学测量,设计并开发可视化髋关节假体运动分析软件。利用该软件测量不同设计参数的髋关节假体的最大安全活动范围,分析臼杯假体和股骨柄假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判断假体的活动安全性。结果利用测量得到的人体行为运动学数据,通过软件对比天然髋关节的活动度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范围,获得了髋关节假体脱位与人体行为运动的关系,并检测了植入假体的脱位风险。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高屈曲动作脱位风险较大,尤其是下蹲、下跪动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髋关节假体设计和疗效的不断改善,短柄假体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报道尚少。文章探讨了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临床疗效。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采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治38例43髋,男13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病理分型采用Crowe分型方法,其中Ⅰ型12例13髋,Ⅱ型15例17髋,Ⅲ型7例8髋,Ⅳ型4例5髋。通过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访33例37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5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43.7±10.1)分提高至术后(83.3±6.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57,P0.05)。术后髋关节疼痛明显改善,双下肢基本等长,骨盆代偿性倾斜基本矫正,无明显跛行步态。3例术后出现大腿轻度疼痛;1例术后并发坐骨神经麻痹,5周后恢复;无感染、翻修病例。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骨量保留多、应力遮挡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对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的模拟研究,为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股骨头假体植入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方法:选择无明显髋关节疾病的15具成人尸体标本,对整个骨盆进行连续CT扫描,将CT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10.1软件,重建出股骨近端三维模型。通过计算股骨头中心和股骨近端中心线,建立股骨颈轴线并确定股骨头假体最佳植柄通道,进行虚拟植入和三维可视化分析。结果:各维度观察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通过股骨头中心,位于股骨颈的中央。股骨头定位针模拟植入后假体柄干角与术前颈干角相比呈轻度外翻位,侧方偏移和水平偏移度较小,达到预期植柄方位的要求。结论:计算机辅助可以准确建立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个体化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夏霆  王前 《医用生物力学》1997,12(3):152-155,160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远期的松动率比全髋关节置换术高,且头杯的松动率较臼杯为高。但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具备一些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所没有的优点,如:能保留健康的股骨颈,且尚有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余地。我们设计了新型的三翼头杯和杆栓杯,简称TC和BC。其中心杆使头杯与五存肌骨颈一体化,使假体与残存骨质成为完整受力体系,均匀分散杯下应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髋臼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996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25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患者行双锥面螺旋髋臼翻修。患者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57~81岁,平均(69.0±0.2)岁。Harris评分16~57分,平均43分。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彻底清理髋臼并根据骨缺损情况行同种异体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术后随访评价依据Harris评分系统,根据坎贝尔手术学所提供的诊断标准判断影像学上假体是否松动。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经过3~14年,平均4年的随防,髋关节功能良好,未发现髋臼假体松动,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5%。结论运用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患进行翻修治疗,固定可靠、愈合快、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功能满意,是一种确切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