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IV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及眼位回退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三级视功能显著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黄斑立体视及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斜视度数≤30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回访,观察组眼位回退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配合同视机双眼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改善斜视度数,同时还可避免术后眼位回退情况。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斜视术后训练组采用双眼视功能训练软件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2mo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mo的眼位回退率。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12mo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3.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了术前双眼视觉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具有完好健全的双眼视觉。但因检查手段不同,可影响客观反映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功能。为巩固、改善其双眼视觉,手术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不能控制正位,双眼视觉功能开始恶化之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卢炜  王京辉 《眼科》2000,9(5):287-291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规律。方法:对100例术后建立双眼视觉的患者分成4组,对术前后双眼视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00例中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者67例,术后增加至93例,术后近立体视觉重建有明显改善(P〈0.05)。(2)术前有同视机I组功能者51例,术后增加至82例,术后同视机I组功能重建有显著改善(P〈0.05)。(3)术前有同视机II级功能者40例,术后增  相似文献   

5.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眼科》2021,30(1):62-65
目的 分析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9年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获得正位的患者414例。方法 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同视机和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双眼视觉功能。根据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最大看远斜视度(小角度偏斜组<40 PD;中等偏斜组40~60 PD;大角度偏斜组>60 PD)分组进行比较。双眼视觉重建是指斜视经治疗眼位达正位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后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χ2=0.999,P=0.382)。术前存在同视机三级功能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显著优于术前三级功能不同程度丢失的各组(χ2=49.929,P=0.000)。发病年龄0~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明显低于4~8岁及9~12岁组(χ2=18.592,P=0.006);各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年龄9~1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优于3~4岁及5~8岁组(χ2=16.586,P=0.011);各手术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小角度斜视组手术前后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均优于中、大角度组(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远立体视存在与否是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病年龄越早、斜视角度越大,对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损害越重。(眼科,2021,30: 62-65)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前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视功能和Ⅱ级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Ⅲ级视功能,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8例患儿中,术前Ⅰ级视功能82例,术后增加到130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Ⅱ级视功能54例,术后增加至1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术前远立体视19例,术后增加至71例,82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术后增加至1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一种发病率高、斜视角度多变、双眼视觉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的眼科常见疾病。双眼视觉功能缺损与视觉皮层的改变有关,IXT涉及包括双眼融合相关皮质区域在内的多个脑区的功能改变,部分IXT患者在矫正眼位后,大脑皮层的异常改变依然存在,双眼视觉的恢复仍然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视感知觉训练逐渐应用到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中,视感知觉训练从大脑层面修复视觉皮质,通过不断刺激视觉中枢,提高大脑视皮层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修复视觉中枢功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稳定眼位,减少复发。本文就IXT患者双眼视觉损伤机制以及视感知觉训练在IXT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希冀为视感知觉训练重建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降低复发率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组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烨  郝友娟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200-120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3~5岁),B(6~8岁),C(≥9岁)3组,每组30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3.80±1.50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3.42±2.42和6.80±5.10a;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4,6wk随访。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斜视度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观察6wk,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就越大,术后恢复越差,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所需时间长。视觉发育成熟后(≥9岁)行斜视手术,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慢,所需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探讨手术时机。方法17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均应用同视机检测双眼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且7岁以下的患儿改善幅度更加明显。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临床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和评价用不同检测仪器检测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和检测特点。方法用同视机画片及随机点立体图、线状镜、titmus、障碍阅读试验、三棱镜耐受试验,分别对9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3cm及5m距离的双眼视功能进行临床检测。结果①有同时视功能:同视机为53例(57.61%)、线状镜5m为37例(40.22%)、33cm为82例(89.13%)、titmus为70例(76.09%)、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有融合功能:同视机为44例(47.83%)、障碍阅读试验为12例(13.04%)、三棱镜耐受试验33cm为29例(31.52%)、5m为22例(23.19%)、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有立体视功能:同视机定性37例(40.22%)、定量25例(27.17%)、Titmus定性76(82.61%)、定量70例(76.0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用不同检测仪器检测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功能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显著性差异。临床工作中应选择简洁、方便、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多种检测方法来对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进行检测,综合分析检测结果。才能准确判断双眼视功能情况,制定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

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最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最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最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组35例患者进行双眼视感知觉训练,对照组39例患者不进行任何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 3mo各级视功能和知觉眼位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训练组有同时视者24例(69%),术后3mo同时视功能恢复患者为34例(97%),显著高于术后1d(P=0.002);术后3mo对照组有融合功能者22例(56%)、远立体视者13例(33%)、动态立体视者20例(51%)、静态精细立体视者17例(44%),训练组有融合功能者31例(89%)、远立体视者25例(71%)、动态立体视者30例(86%)、静态精细立体视者27例(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IXT儿童患者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各级视功能恢复,并改善知觉眼位,提高大脑知觉水平对眼位的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知觉学习训练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同时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中,经同视机检查训练前Ⅰ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到24、27、32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Ⅱ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6、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Ⅲ级视功能18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5、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训练前近立体视19例,训练后增加至21、23、29例,训练前与训练后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远方斜视角为28.33△±11.15△,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分别为27.81△±10.87△,27.98△±11.28△,27.69△±11.56△,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觉学习训练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斜视度,对于未达到手术指证患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据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组(90例)和>9岁组(82例)。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9岁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近立体视随术后时间的增长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患者(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建议在9岁前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更好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