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范荣国 《医药导报》2008,27(3):292-293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0.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d;对照组给予葡醛内酯0.4 g 肌苷0.4 g 维生素C 2.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d,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5.3%和62.9%(P<0.05)。结论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与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检测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AST/AL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化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结核化疗常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我们采用硫普罗宁(tiopronin,凯西莱 )治疗 ,效果颇佳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因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肝损害病人 4 2例 ,全都有近期内使用大剂量抗结核药物史 ,并在近 3d内化验肝功能异常者 ,全部列入凯西莱治疗组。本组住院病人 2 7例 ,门诊治疗观察 15例 ,男 18例 ,女2 4例 ,6~ 15岁 8例 ,16~ 35岁 6例 ,36~ 5 5岁 9例 ,5 6~ 70岁 17例 ,71岁以上 2例。对照组 :以病案任意抽调出 2 0 0 0—2 0 0 1年因用抗结核药物出现的肝损害病人 4 5例 ,列为对照组 ,…  相似文献   

4.
陶晓东 《海峡药学》2013,25(1):104-106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预防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2例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20~69岁,平均49.5岁。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均经涂片阳性证实确诊。抗结核治疗使用统一化疗方案:初治涂阳2HRZS/4HR,对照组常规加用口服葡醛内酯片,1次0.2g,1日3次护肝,治疗组加用注射硫普罗宁200mg溶于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1日1次。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胶儿率96.8%,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两组比较P<0.05。结论硫普罗宁可有效降低肝损害,避免因停药而中断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5.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6例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硫普罗宁(商品名凯西莱)是一种有效的肝功能改善剂和肝脏解毒剂,为观察其对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作用,我们将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结核科、肝病科住院及门诊的结核患者因使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而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96例作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硫普罗宁预防化疗药物肝损害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志宇  任贵华  周骥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079-2080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预防化疗药物对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和对照方法,将84例化疗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化疗的同时辅以硫普罗宁护肝治疗,对照组42例,化疗时辅以肝得健护肝治疗。结果:治疗组肝功能ALT、AST异常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硫普罗宁对预防化疗药物肝损害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抗结核药物性肝病50例随机分为应用硫普罗宁治疗的实验组25例和应用肌苷与维生素C治疗的对照组25例,疗程28 d.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76.0%(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恢复异常肝功能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硫普罗宁可快速恢复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异常肝功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不良反应轻微,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卢水华  王琳  肖和平 《医药导报》2011,30(6):767-769
[摘要]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10%。肝损害频率高的药物有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等;导致肝损害频率低的药物有异烟肼;基本不发生肝损害的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乙胺丁醇、环丝氨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关键的是停用并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应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诊断标准、分型标准及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9.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全程加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片),对照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加服肌苷、肝太乐等护肝药。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6例(59%),其中11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1例(91%)出现肝损害;对照组出现肝损害32例(34.0%)。其中10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6例(60%)出现肝损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更易受损害。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治疗组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护肝治疗;对照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护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肝损害总治愈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两组治疗后1~4周的治愈率比较得出其整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且能明显缩短患者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应用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DILD),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探讨其治疗DI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3例因过敏而停止用药),硫普罗宁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30d;对照组36例,给予肝炎灵及能量合剂等基础治疗,每日一次,疗程30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及B超检测肝脾大小。结果 硫普罗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3例有不良反应,出现低热,皮肤瘙痒、发红,皮疹等,停药后自行缓解。结论 硫普罗宁在药物性肝病的治疗中,对肝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作用,而且安全,可作为目前治疗DILD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防风通圣颗粒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非乙醇性脂肪肝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72例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平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观察组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静滴,内服防风通圣颗粒。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肝功能、血脂、B超肝脏脂肪沉积情况。结果对照组显效率27.8%,总有效率69.4%;观察组分别为55.6%和9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酶(ALT、AST)、降血脂(TG、TCH、HDL),改善B超肝脏脂肪沉积,以及改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防风通圣颗粒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非乙醇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轻度肝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化疗后有轻度肝损伤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肌苷0.6g,维生素C 2.0g,维生素B6 0.2g加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另以硫普罗宁0.2g加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同时分别监测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总胆汁酸(TBA)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肝功能复常方面显示良好的治疗效应,使转氨酶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期临床研究资料提示硫普罗宁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轻度肝损伤,可明显改善肝脏功能,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保持化疗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硫普罗宁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致儿童肝损害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THIOLA)改善甲氨蝶呤致儿童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硫普罗宁注射剂防治甲氨蝶呤所引起的肝损害103例,并在同样条件下用美能(β-甘草酸复方制剂StrongerNeo-MinophagenC)防治肝损害42例作为对照,对比肝功能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对化疗中造成的肝损害都具有明显的疗效,33%未表现明显肝损害,67%表现明显肝功能异常,继续使用保肝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硫普罗宁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时同步应用,可有效地保护肝细胞,明显改善肝功能,其效果与美能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醒临床医生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方法 报道2例骨康胶囊合并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肝功能损伤的病例资料,查阅文献分析该药导致肝功能损伤的关联性和发病机制。结果 2例患者停用骨康胶囊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通过因果关系评估表评估得分均为7分,相关性判断为“很可能”。结论 患者使用骨康胶囊合并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时需加强肝功能监测,关注其肝损伤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硫普罗宁钠(MPG-Na)及硫普罗宁(MPG)对急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Gal)(800mg.kg-1,ip)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预防性给药时,分别ip给予小鼠MPG-Na或MPG37.5,75和150mg.kg-1,共7d,于最后一次给药后30min,用Gal染毒造模。治疗性给药时,在Gal染毒造模30min后分别ipMPG-Na或MPG37.5,75和150mg.kg-1,共2d。预防性给药小鼠Gal染毒24h、治疗性给药小鼠染毒48h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Alb/球蛋白比值(A/G)。取肝脏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GPT和GOT活性明显升高,肝脏组织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肿胀或肝细胞变性坏死。预防性给予MPG-Na150mg.kg-1小鼠血清GPT和GOT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治疗性给予MPG-Na3个剂量血清GPT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P,Alb和A/G比值均无明显变化。预防性和治疗性给药后,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均明显减轻。另外,预防性和治疗性给药2种条件下,MPG-Na的作用与MPG相当。结论MPG-Na对Gal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与MPG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7.
1例61岁男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口服美索巴莫0.5 g,1次/d。6 d后,腰痛缓解,自行停药。6d后,因腰痛加重再次服用相同剂量美索巴莫。再次用药后第7天,患者出现皮肤黄染、尿色加深,伴有食欲减退。6 d后,因厌食而自行停药。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 ALT)136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1198 U/L,直接胆红素( DBil)87.1μmol/L,间接胆红素( IBil)75.4μmol/L。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给予谷胱甘肽(1.8 g,1次/d)和异甘草酸镁(0.1 g,1次/d)静脉滴注。1 d后复查:ALT 1331 U/L,AST 503 U/L,DBil 73.9μmol/L,IBil 68.9μmol/L。13 d后肝功能复查:ALT 131 U/L,AST 71 U/L,DBil 34.5μmol/L,IBil 45.0μmol/L。改为口服谷胱甘肽(0.4 g,3次/d)和甘草酸二铵(0.15 g,3次/d)。1个月后随访,患者黄染消退,ALT 19 U/L,AST 11 U/L,DBil 1.3μmol/L,IBil 11.4μmol/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肝损伤等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和维普医学数据库,收集2015—2020年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1267例,男性患者799例(63....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物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抗感染药物所致急性肾损伤(AKI)有增多趋势。国内资料显示,在药物所致AKI中抗菌药占39.0%~54.0%。引起AKI的抗感染药主要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多肽类和喹诺酮类等。AKI一般发生于患者用药后数日或数周,临床表现为少尿或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其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和药物的直接肾毒性有关。高龄、肾功能不全以及合用其他药物等是AKI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AKI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泼尼松或肾透析治疗。临床医生应重视高危人群的合理用药,避免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加强对患者肾功能监测,以降低AKI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