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莹  李娟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5):403-405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ICM23例、DCM15例患者分别进行静息(REST)和腺苷(ADE)负荷G-MPI,对两组患者的心肌室壁放射性分布、室壁运动和左室心功能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左室均扩大,DCM组有13例(86.7%),ICM组有2例(8.7%)患者伴右室扩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2,P〈0.01)。38例患者G-MPI均有异常,87%的ICM患者G-MPI表现为室壁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80%的DCM患者表现为弥漫性放射性减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6,P〈0.01)。两组患者腺苷负荷G-MPI血流灌注总积分(SSS)、差分值(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G-MPI血流灌注总积分(SRS)无统计学意义(P〉0.05)。G-MPI室壁运动分析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室壁运动减低,其中13例(86.7%)DCM患者室壁运动呈弥漫性减低,20例(87%)ICM患者呈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88,P〈0.01)。G-MPI心功能参数分析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及收缩末期容积(ESV)均异常,E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和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PI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对ICM与DC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世霞  周琼  杨惠茹 《宁夏医学杂志》2013,(10):904-906,I0003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的收缩期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SC)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2例ICM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仪获得高帧频二维动态图像,超声STI测量感兴趣区收缩期RS及SC峰值。结果ICM患者收缩期RS和CR各水平节段心肌不同程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更准确地评价ICM收缩功能以及临床疗效和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与心钠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DC)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与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关系。方法DC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5例,采用脉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进行心脏结构、心功能和血浆ANP水平检测。结果各组间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二尖瓣心室充盈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晚期心室充盈心房收缩血流速度峰值(A峰)及E/A明显受损,表现为A峰上升、E峰、E/A比值下降(P〈0.01),左心房内径(LAD)明显扩大(P〈0.01),血浆ANP明显升高(P〈0.01);血浆ANP与LAD及左心室质量(LVM)、A峰呈明显正相关(r=0.75、r=0.72、r=0.62,P均〈0.01);与E/A则有明显负性关系(r=-0.65,P〈0.01),而与E峰不相关(r=0.23,P〉0.05)。结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及心肌肥厚是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表现,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ANP浓度可作为判断早期糖尿病心肌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估左室不同充盈模式患者左室心肌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左室正常充盈组21例为正常对照,左室非正常充盈模式患者62例,患者根据舒张期左室不同充盈模式按舒张功能受损程度逐级分为松弛性下降组、假性充盈正常组和限制性充盈组,行二维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和SRI检查,记录左室各壁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ystolic strain rate,SSR),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Early diastolic peak strain rate,ESR),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Late diastolic peak strain rate,ASR)。结果:松弛性下降组ESR小于正常充盈组(P〈0.05)而大于假性充盈正常组和限制性充盈组(P〈0.05);ASR在左室非正常充盈模式中,松弛性下降组和假性充盈正常组大于正常充盈组,在松弛性下降组与假性充盈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充盈组、松弛性下降组、限制性充盈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R在正常充盈组与松弛性下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充盈组、假性充盈正常组、限制性充盈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R在假性充盈正常组达最大值。结论:SRI能客观、定量评价左室不同充盈模式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评价左室非正常充盈模式下左室心肌功能的损害程度提供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痛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高血压痛患者79例(有左心形态改变的45例,无左心形态改变的34例)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二尖瓣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A)以及E/A比值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E值显著减低,A值显著增高,E/A比值显著减少且小于1,同时,IVRT显著延长且大于90ms;高血压组中,有左心形态改变者较之无左心形态改变者.以及无左心形态改变的亚组较之正常对照组E值显著减低,A值显著增高,E/A比值显著减少。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普遍存在,可以很早发生于左心形态改变之前,严重的是发生于左心形态改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总结近三年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室舒张期限制型充盈患者的治疗 ,在应用ACEI、地高辛、利尿剂的基础上 ,加用氨氯地平 ,观察氨氯地平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室舒张期限制型充盈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心功能均IV级、窦性心律 ,其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期充盈均符合限制型充盈 :即二尖瓣血流频谱快速充盈速度E与心房收缩期速度A比值E A >2、E峰减速时间DT <16 0ms ,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 (S)明显小于舒张期 (D) (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 SRI)评价左室限制性充盈异常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6例研究对象根据左室充盈模式分为正常充盈组和限制性充盈异常组,测量房间隔、左房前壁、下壁、侧壁、后壁收缩期应变率峰值( SSR),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 ESR),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 ASR),计算两组的平均SSR、ESR、ASR并分析比较;根据Simpson法测量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前容积(LAVp),计算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同时计算左房主动射血容积指数(LAAEVI),左房被动射血容积指数( LAPEVI),分析计算结果。结果限制性充盈异常组应变率值均小于正常充盈组,两组ESR、ASR、S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充盈异常组的左房功能均弱于正常充盈组,两组LAEF、LAAEF、LAPEF、LAAEVI 、LAPE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充盈组ASR、SSR与LAEF及异常组SSR与LAEF呈负相关,正常充盈组ESR与LAEF及异常组ASR、ESR与LAEF呈正相关。结论应变率成像技术可定量评估左室限制性充盈异常模式左房功能的改变,间接反映左室舒缩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的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2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与30例正常对照者(Nor组),应用TVI技术分别测量长轴方向左房各壁基段、中段和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a)。同时测量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肺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期峰值流速(D)和心房收缩期肺静脉反向血流速度(AR)及其持续时间。启动定量分析软件程序,用Simpson法测量左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HCM组室间隔明显厚于Nor组(P〈0.05),左房前后径明显大于Nor组(P〈0.05),LAEF较Nor组降低(P〈0.05);HCM组左房各壁各节段心肌的Vs和Vd均低于Nor组(P〈0.05);HCM组肺静脉频谱S和D峰值血流速度均大于Nor组(P〈0.05),S和D峰值持续时间长于Nor组(P〈0.05),AR峰值血流速度和持续时间与Nor组相应测值无明显差异;HCM组左房中段Vd与S峰值血流速度呈直线负相关(r=-0.88,P〈0.001),与S峰持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r=0.86,P〈0.00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长轴方向上舒缩功能均受损,且左房舒缩功能受损可导致肺静脉收缩和舒张峰流速和持续时间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急症患者膀胱未充盈条件下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症患者膀胱未充盈条件下超声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38例,行双肾输尿管膀胱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膀胱未充盈条件下检出输尿管结石84例,结石诊断率为35.3%(84/238),其中,上段24例(30.4%),中段7例(35.0%),下段53例(40.5%);下段与中、上段比较,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在未充盈条件下可对部分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确诊,尤其是下段输尿管结石患者,对临床及时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心室不同舒张功能状态患者左心房几何重构。方法173例患者根据左心室舒张充盈状态分级分为4组(正常组37例,舒张功能降低组76例,假性正常化组26例,限制性充盈障碍组34例),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左心房偏心指数(u也I)评价左房几何重构;测量包括二尖辫口舒张期前向峰值血流速度(E峰)与二尖瓣前瓣环组织多普勒舒张期前向运动速度E峰比值(E/E’)、二尖辩口E峰与二尖瓣口M型彩色多普勒峰值血流速度Vp比值(E/Vp)等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参数。结果随着左室舒张充盈状态分级的增加,LAEI逐渐降低,而E/E’、E/Vp增大(P〈0.05);LAET与E/E’、E/Vp均呈负相关(r=-0.73,P〈0.05;r=-0.69,P〈0.05);LAEI〈1.275辨别假性正常化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1.4%。结论左心房几何重构与左心室舒张充盈状态密切相关,LAEI指数可作为临床评价左心室舒张充盈状态的敏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患儿是否存在主动舒张功能障碍及其与收缩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EFE患儿44例,正常对照组50例。超声常规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E峰流速(E)、A峰流速(A)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结果:仅有舒张功能障碍7例,收缩功能障碍和舒张功能障碍并存37例。主动舒张功能障碍,即IVRT≥65ms者17例,IVRT〈65ms27例,两组比较,前者LVEF高、LAD小、E低、A高和E/A大(P〈0.05)。IVRT≥65ms时,控制变量LVEF情况下,即IVRT与LVEDD呈正相关(P〈0.05),未发现LVEF与E/A或E相关(P〉0.05)。以IVRT70ms为分界点分成两组,IVRT≥70ms组较〈70ms组LVEDD大(P〈0.05),而LVEF无显著差异。结论:EFE存在主动舒张功能障碍,随着舒张功能障碍加重,收缩功能下降加剧。  相似文献   

12.
观察21例缺血性心肌病(ICM)患埂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ICD25及心功功能,结果显示:ICM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数目下降,且与心功能呈正相关,NE及ICD25增高。4例接受近1年的倍他乐克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上升,心功能改善;血浆NE及ICD25下降,提示β受体的下降可能在IC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影响。方法:作者对60例AMI患者(老年人60例,老年前期60例),观察AMI前48h有无AP发作,分为AP(+)和AP(-)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在〈60岁的AMI患者中,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1月内充血性心衰(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P〈0.01);CK峰值降低,达峰时间缩短(P〈0.01);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均减少(均P〈0.05)。在老年患者中,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P〈0.01);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校正的QT离散度(QTcd)≥60ms的观察组和QTcd〈60ms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f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QT离散度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分析入院当时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包括以下情况之一:①ST段抬高≥0.05mv;②ST段抬高幅度〈0.05mv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③ST段在等位线而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和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30ms)。所有的患者于发病两周行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伴av1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降低。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1导联的表现损伤图形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左室充盈类型与左室形态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对2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进行超声心图检查,常规检测左房内径(LAID,LVID),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IVSD,LPWD),左室相对厚度(RLVT),左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E/A比值,加速时间(EAT),减速时间(EDT)及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结果:左室充盈类型正常41例(15.6%),异常156例(59.3%),假性正常36例(13.6%),限制性充盈30例(11.4%),左室几何形态正常47例(18.0%),向心性左室重构34例(13.0%),离心性左室肥大72例(27.0%),IVR延长与左室肥厚(LVH)及RLVT增加相关,而且LVH患与无LVH患比较,IVRT有显性差异,相反,左室重量和几何形态变化与E峰,A峰,E/A比值及EDT不相关。结论:IVRT异常在LVH患中较为普遍,而随着左室几何形态不同类型的变化,其IVRT亦有显性差异,主要与左室重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DCM)与冠心病(CHD)心功能不全患者[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与左心室扩大而不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DCM患者67例,ICM患者350例,不合并OMI而左心室显著扩大的CHD患者289例。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基本生命体征、各种合并症、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以及超声心动图等。结果:(1)DCM患者的男性比例(82.1%)最高而脑血管意外患病率(1.5%)最低,且其饮酒率、频发室性早搏、心房纤颤以及二尖瓣返流情况也比较严重。ICM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最高(35.7%)。不伴OMI的CHD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76.8%)。(2)配伍后各区组患者间比较,不伴OMI的CHD患者的室间隔平均水平明显厚于而射血分数平均水平明显高于DCM和ICM患者,且其左心房直径平均水平明显小于DCM患者。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M患者、ICM患者与不伴OMI的CHD患者在心脏结构与临床生化方面差异较小,但前两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预后远差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及P波离散度(Pdisp)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ICM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服药4周)44例。冠状动脉造影并计算SYNTAX评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房性心律失常并计算Pdisp,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快速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结果两组SYNTAX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7.7)分比(25.5±8.1)分,P〉0.05];治疗组对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5%比65.0%,P〈0.05),血清NT-proBNP水平和Pdisp显著下降[(675.5±288.6)ng/L比(876.3±345.8)ng/L,(23±10)ms比(38±15)ms,均P〈0.05],LVEF和FS显著高于对照组[(52.5±12.2)%比(44.3±6.6)%,(37.4±11.3)%比(25.4±5.7)%,均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显著缓解ICM患者房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降低Pdisp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缺血时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探讨冠心病自主神经失衡的状况。方法:前瞻、顺序地观察21例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9例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和22例健康人的HRV时域、频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HRV降低非常显著(P〈0.01)的指标为SDNN[(113±12)ms与(85±23)ms]、SDANN[(100±14)ms与(74±22)ms]、TP[(2170±794)ms与(1366±859)ms]、VLP[(1422±473)ms与(1924±568)ms];显著降低(P〈0.05)的指标为SDNNIndex[(48±11)ms与(39±12)ms]、LF[(441±258)ms与(279±193)ms]、HF[(266±171)ms与(142±157)ms]。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组LF/HF增大非常显著[(2±1)与(3±2),P〈0.01],其余各项指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组比较,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SDNN、SDANN、LF进一步降低[(107±301)ms与(85±223)ms,(96±29)ms与(74±22)ms,(496±383)ms与(279±193)ms,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V多项指标普遍降低而LF/HF增大,表明交感、迷走神经张力不均衡地降低而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冠心病患者HRV降低可能与其心肌缺血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经食管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差异,以确定经食管电生理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将142例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患者的术前食管电生理与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体表心电图V1导联P波-经食管心电图P波(PVI-PE)〉25ms、心电图R波(R)-PE〉70ms为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PVI-PE≈0、R-PE〉70ms为右间隔旁路;PVI-PE〉25ms、R-PE〉150ms,且R-PE〉PE-R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RT);PVI-PE〈25ms、R-PE〈70ms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结论:经食管电生理的PVI-PE和R-PE对PSVT的类型及旁路定位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