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食管、胃隆起性病灶系一形态学改变,在内镜检查时可见病灶向腔内隆起,表面覆盖着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其可能是由食管或胃粘膜、粘膜下病变或壁外压迫、粗大皱襞所致的隆起,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内镜超声检查(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和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超声内镜检查的开展[1],内镜下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2],我院消化科内镜中心于2007年5月~2011年4月共检出105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开展了多种方法进行内镜下治疗,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5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中食管病变男24例,女27例;胃内病变男30例,女24例.年龄17~81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症状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均为食管炎症或胃炎伴糜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临床表现为上述食管及胃病变者,均有上腹部不适,部分患者有上腹部胀痛感,反酸、烧心、嗳气、反流食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根据食管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其病变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治疗的方式、术后情况。结果 共142例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53.83±0.95)岁。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各有23例(15.6%)、98例(66.7%)、26例(17.7%)发生病变,20例患者行EMR,81例行ESD,7例行高频电切,3例行内镜下套扎,13例行内镜下钳除术,6例行APC;10例选择内镜观察,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为平滑肌瘤,共69例(46.9%)。7种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成年患者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多见。EUS可以评估病变性质及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内镜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US诊断,并接受内镜微创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病理结果、EUS特征及比较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95例中病变部位以胃底(58.95%,56/95)、胃窦(22.11%,21/95)常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间质瘤(56.84%,54/95),其次为平滑肌瘤(22.11%,21/95)。95例中,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28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42例,层次不清2例,EUS对病变起源层次的诊断符合率为88.42%(84/95)。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6/95)。[结论]EUS可较好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层次起源、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但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对纤维瘤、脓肿等少见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548例,行EU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息肉321例;胃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34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2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8例;胃脂肪瘤38例;胃外压性隆起25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囊肿4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结论 EU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内镜可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也可以鉴别是否为壁外压迫,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特别是对黏膜下肿瘤、管腔外脏器及肿瘤等压迫所引起的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还可以指导选择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10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结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超声内镜与CT仿真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EUS)与CT仿真内镜(CTVE)对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经胃镜检查发现有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患者(食管癌、胃癌、息肉等病例除外),行CTVE和EUS检查,除9例检查发现为正常脏器外压、2例食管静脉瘤而密切随访观察外,其余均经手术或活检获取病理确诊。将以上三种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胃镜、EUS、CTVE对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6.7%、89.6%、66.7%,EUS、CTVE与胃镜检查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01);EUS、CTVE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US优于CTVE;EUS、CTVE对上述疾病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7%、88.9%和66.7%、66.7%。结论 EUS和CTVE作为新兴的检查手段在对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且两者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作为胃镜较难诊断的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确诊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Lin Wang Shi-Yao Chen Ying Huang Jie Wu Ying-Kit Leu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13,19(33):5581-5585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ic lig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GI)protuberant lesions in children.According to the appearance and size of lesions,we used different lig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lesions.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was used for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esions.One case diagnosed with PeutzJeghers syndrome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a detachable snare.Two cases with semi-pedunculated or broad-base lesi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submucosal layer of the upper GI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nd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one case had complete healing 11 wk after ligation,while an ulcer scar was observed at the ligation site after 6 wk in the other case.All lesions were successfully ligated at the first attempt.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occurred either during or after the procedure.Selective endoscopic ligation of upper GI lesions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for upper GI protuberant lesion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隆起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创面出血内镜不同止血方法,并分析疗效.方法:33例食管隆起病灶行EMR术合并创面出血,其中直接使用金属肽夹止血8例,余下25例首先采用内镜下喷洒药物止血,成功10例,继续出血的15例中7例采用黏膜注射止血,8例采用内镜下热凝止血,仍然有3例无效采用金属钛夹止血,术后6 wk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8例直接使用金属肽夹止血均成功,25例采用喷洒药物止血成功10例;15例止血无效,对其中7例采用注射药物止血,成功6例;8例采用热凝止血成功6例,剩余3例止血仍然无效加用钛夹止血均成功.术后6 wk内镜复查,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食管隆起病灶EMR术后创面出血,内镜止血方法多样,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操作方法。方法103例共114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珲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113处病变经EMR或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9.12%。并发症:术中出血7例(6.80%),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0.97%),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孑L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73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5处,乳头状瘤2处,增生性息肉11处,炎性息肉17处,黏膜内癌(m癌)3处,黏膜下层癌(sml癌)2处,同有肌层癌(nap癌)1处。sml癌追加外科肠段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mp癌行黏膜下注射后抬举征可疑阳性,术后追加外科肠段切除,可见肠旁淋巴结转移(1/6)。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大多数消化道平坦型病变。〉10min病变术后应常规作病理检查。采用纯切模式,较大功率有助于保持标本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EMR和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到外科手术的风险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问题,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在日本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粘膜癌的常规治疗方法,并逐渐被西方等国家认同。现就EMR、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扫查不同大小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时频率的选择。方法对常规胃镜发现的201例患者210个十二指肠隆起性病灶,根据病灶特征和超声图像清晰度,选择不同扫查频率进行超声胃镜或者微型探头扫查。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对病灶进行相应的病理检查,并将病理检查结果与EUS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US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1.4%(22/27)。低频扫描易于显示病灶全貌,对扫查直径≥1.5cm的病灶及高回声病灶具有优势,而高频扫描易于显示微细层次结构,扫查直径〈1.5cm病灶更为有利,联合使用多种频率扫描较大病灶能够提供更多影像信息。结论对于不同大小的隆起性病灶,选择合适的超声扫查频率或联合使用多种扫查频率有助于EUS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82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及性质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等。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6例超声判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坦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和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皮圈套扎术。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1.4%。术后1例出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9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枯腹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方法对117例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病人,行小探头超声内镜险查,部分小探头超声内镜后行内镜下电切、氩气刀、手术切除等,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117例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病人行小探头超声检查诊断为壁外压迫22例(占18.8%),95例为消化管壁病变,其中平滑肌瘤58例(占61.1%),平滑肌肉瘤4例(占4.2%),脂肪瘤5例(占5.3%),异位胰腺6例(占6.3%),息肉12例(占12.6%),粗大粘膜皱襞4例(占4.2%),管壁囊肿3例(占3.2%),孤立静脉瘤3例(占3.2%)。其中32例经过高频电切、手术取得足够病理标本者,病检结果平滑肌瘤12例、平滑肌肉瘤4例、异位胰腺4例、息肉1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准确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对判断壁外压迫和粘膜下肿瘤的起源、大小、性质具有很大的价值。EUS是粘膜下肿瘤进一步治疗方法选择的首批方法.但在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患者为入选对象,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共实施ESD手术56例进入观察,切除标本平均直径(2.56±0.69)cm,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24±28.35)min;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4.6%,术中穿孔发生率5.4%,迟发性穿孔率3.6%。1例发生迟发型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率92.9%,随访患者中6个月内切面愈合率91.3%,12个月内切面愈合率达100%。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