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与克罗恩病患者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方面存在较多重叠,但治疗方法和预后相差悬殊,两者的鉴别一直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在收集我院近10年来的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与克罗恩病手术病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两者在病变形态学方面的差异,以期发现有价值的鉴别诊断指标供临床参考.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肠道手术且术后诊断为肠道淋巴瘤、克罗恩病的病例共70例,其中肠道淋巴瘤43例,克罗恩病27例.根据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肠道淋巴瘤患者2例;克罗恩病手术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最终入选本研究的原发性肠道淋巴瘤患者41例,克罗恩病患者27例.  相似文献   

2.
大肠结核2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大肠结核临床表现的复杂性,误诊原因和诊断策略,方法:对20例术前被误诊的大肠结核的临床资料,诊断难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痛、腹块和大便习惯改变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大肠结核易误诊为大肠肿瘤、克罗恩病和阑尾周围脓肿,17例剖腹手术者术中仍有10例(58.8%)被误诊为肿瘤和克罗恩病,即使术后在病理学报告前仍有多数不能确诊。3例其他方法诊断。全消化道造影,结肠镜及细针抽吸细胞学(FNAC)和腹腔镜等检查将能提高其诊断率,剖腹探查检是最后采用的诊断方法,但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结论:大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是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只要诊断明确,治疗上并不困难;若能术前确认,则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对于大肠结核,不论病灶切除与否,6个月的抗痨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汇总分析我国近五年临床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诊断新进展,探讨预防肠结核误诊的临床对策.方法 利用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表的有关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及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回顾性文献7篇,包含病例数416例,肠结核误诊率为41.42%(95% CI 44.84%~35.44%),最易误诊的前三位疾病依次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分别占肠结核误诊疾病构成比的24.24%、19.1%和11.6%.收集病案汇总性文献7篇,包含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病例数36例,其中2例仅依靠电子肠镜下的肉眼观察未等待病理检查结果既盲目诊断,1例治疗后未随诊复查及活检取材困难,8例与未详细询问病史和严格体格检查有关,25例在完善电子肠镜、病理组织学检查、抗酸染色、胸片和PPD等各项检查后仍出现诊断失误,后由于治疗效果欠佳,通过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次复查肠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肺部CT及试验性抗痨治疗后才明确诊断.结论 现我国临床上肠结核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治规程的意识不足和对于不典型病案,临床常用诊断手段的鉴别能力有限.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的意识.组合运用非侵入性标志物或可提高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临床表现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为建立正确的克罗恩病诊断思路提供借鉴。方法对2013~2018年曾误诊的19例克罗恩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19例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曾误诊慢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肝硬化等疾病。结论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结果以及密切随访疾病进展,才能减少误诊,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范永刚 《山东医药》2007,47(6):45-46
回顾性分析25例胰岛素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5例患者临床表现均具有Whipple三联征,误诊率达76%(19/25)。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50%(10/20),术前增强CT扫描诊断符合率为60%(9/15),术中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13/15),术前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诊断符合率为100%(2/2)。认为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有助于胰岛素瘤的诊断,术中超声检查能有效定位,合理手术是治愈胰岛素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和超声内镜表现。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5例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患者中,1例胃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为中上腹胀痛和恶心,内镜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增粗僵硬伴纵行溃疡形成,超声内镜表现为胃壁黏膜及黏膜下层广泛增厚,呈均匀偏高回声。4例十二指肠球部克罗恩病,临床表现为反复上腹饱胀伴呕吐,内镜表现为十二指肠铺路石样改变、溃疡或狭窄,超声内镜表现为黏膜和黏膜下层广泛增厚。胃克罗恩病术前疑为恶性肿瘤,行全胃切除术。十二指肠球部克罗恩病经病理组织学、结肠镜检查等明确诊断,应用泼尼松等治疗缓解。结论胃镜检查病理阴性的胃十二指肠病灶应考虑克罗恩病可能,超声内镜有助于诊断的确立及与浸润性肿瘤的鉴别,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回结肠病变并协助诊断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克罗恩氏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 对1996年至2006年诊断的96例克罗恩氏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腹痛、腹胀、腹泻为首发症状者占58.3%,以结肠镜确诊者占64.6%,49例回访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45例在缓解后2年内复发.结论 结肠镜为诊断克罗恩氏病的主要手段,药物和/或手术可缓解病情,但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8.
虽然克罗恩病药物治疗发展迅速,但手术仍是缓解克罗恩病临床症状的主要手段之一。克罗恩病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疾病复发率均较高,极大影响了手术的效果。以消除或减少并发症/复发危险因素为目的或以并发症/复发危险因素为导向的综合性、个体化的克罗恩病围手术期治疗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延长术后疾病缓解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特点及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9例被手术、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均误诊,其中误诊为胶质瘤8例,转移瘤4例,脑膜瘤5例,脱髓鞘疾病2例.根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B细胞淋巴瘤18例,T细胞淋巴瘤仅1例.结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CT、和MRl表现有一定特点,确诊依靠病理检查.脑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惟一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单气囊小肠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克罗恩病伴小肠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例克罗恩病患者共行10次扩张术,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7.6±13.5)岁.术前均经影像及病理检查确诊克罗恩病伴不同程度肠梗阻,共有8处严重狭窄,6处位于空肠.扩张术采用控制性径向球囊扩张器(CRE)球囊进行逐级扩张,以扩张后内镜可进入远端肠腔为标准.结果 球囊扩张术成功率达8/10,小肠狭窄平均直径由治疗前的(4.1±2.5)mm扩张至(10.2±1.5) mm(t=-8.111,P<0.01),可进镜深度平均达62 cm,2例患者分别扩张2次及3次.所有患者术后腹痛及肠梗阻症状明显缓解,均未出现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2例行手术治疗,另2例因症状复发再次行扩张治疗,中位无症状时间为15个月,70%的患者1年内无症状复发.结论 依托于单气囊小肠镜的小肠狭窄扩张术是一项内镜治疗新技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克罗恩病并发的肠梗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IP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期降低误诊率,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3例经病理证实的IPL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误诊为肺癌21例,良性病变19例(包括肺结核8例),肺部占位、恶性待排10例,纵隔肿瘤2例,食道癌肺转移1例,均行手术治疗,肺楔形切除21例,肺叶切除32例(双肺叶切除6例),淋巴结清扫11例。结果术前误诊率达86.9%。术后并发症2例,1例胸腔积液,1例乳糜胸,均治愈出院。随诊2~68个月,4例失访,2例死亡,均死于与IPL无关的疾病,其中1例术后40个月死于高血压脑出血,另1例术后半年死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结论 IPL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术前误诊率高,治疗以肺楔形切除或肺叶切除为主,术中病理切片是诊断和决定术式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3例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单纯呕血者6例,呕血伴黑便者5例,单纯黑便者2例,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行内镜检查:其中11例经内镜确诊(11/13,85%),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1%(10/11).4例经手术治疗(4/13,31%),其中2例内镜治疗失败者在内镜钛夹指引下实施确定性手术,另2例内镜漏诊者靠手术探查或术后病理确诊.10例随访患者无1例复发.结论: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关键;内镜为该病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虽然肺结核的存在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概率仍很高。有文献报道肠结核误诊率高达20~50%[1-2]。为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曾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误诊的16例肠结核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6~50岁,平均(23.6+12.5)岁,其中,6~18岁3例,19~35岁9例,36~50岁4例,19~35岁组占56.3%。病史2个月至4年。合并肺结核5例(31.2%),结核性腹膜炎3例(18.8%),腹腔淋巴结结核2例(12.5%),单纯肠结核6例(37.5%)。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10例,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出血2例(1例消化道大出血)。所有病例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均诊断为克罗恩病,并给予强的松、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爱迪沙)治疗1~6个月。二、主要临床表现16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盗汗为主,其次为腹胀、呕吐,便秘。生育期妇女闭经及...  相似文献   

14.
小肠克罗恩病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加深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病历中符合克罗恩病的11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克罗恩病24例(20.69%),青壮年好发,首次确诊时间比其他类型克罗恩病患者更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20例(83.33%),便秘8例(33.3%),腹泻6例(25%),便血6例(25%),消瘦14例(58.3%),贫血8例(33.3%),发热7例(29.2%),手术18例(75%)。结论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小肠钡灌检查可作为小肠克罗恩病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小肠克罗恩病的胶囊内镜诊断标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因临床可疑小肠克罗恩病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根据DeBona等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5年,评价该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3组。A组25例患者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有3例接受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其余药物治疗均好转;B组15例临床拟诊小肠克罗恩病,均按克罗恩病进行试验性治疗,2例疗效欠佳,行手术治疗,证实是小肠憩室,另外13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C组诊断为非特异性小肠炎,给予甲硝唑及培菲康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以上3组患者均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该种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使早期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成为可能,并可指导临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108例克罗恩病临床特点及胶囊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一定难度,误诊率较高。本研究总结分析我院1997至2005年108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胶囊内镜表现,评价胶囊内镜在C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4例MVT患者的诊治经验,从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以腹痛起病,症状与体征不符,术前误诊率达100%,均经手术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该病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多经手术确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选择B超、CT等较敏感的检查,对诊断有积极意义.早期切除坏死肠管及静脉阻塞的肠系膜,术中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手术效果,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1至2011-06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IE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结果:术前血培养210例,其中阳性83例(阳性率39.5%);切除的组织培养197例,阳性108例(阳性率54.8%).超声心电图发现有赘生物168例(72.4%).术后并发症主要有低心排综合征1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9例,肝功能损伤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广泛渗血延迟关胸1例.术后早期死亡7例,死亡率3.0%.经积极治疗,225例痊愈出院.结论:IE是循环系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具重要的诊断价值;适时而完善的外科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术后继续抗感染维持治疗和心功能维护治疗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结肠膀胱瘘的诊断及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结肠膀胱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8例结肠膀胱瘘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瘘口情况、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均为单一瘘口,临床主要表现为粪尿、反复泌尿系感染、气尿等,病因为结肠癌、结肠憩室炎、克罗恩病等;经膀胱镜、CT检查等确诊;行病变肠段切除一期吻合联合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病变肠管一期切除吻合加瘘修补术1例,一期乙状结肠造口、二期结肠癌根治术联合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姑息性近端结肠造口1例,膀胱全切联合病变肠管切除术1例,癌性患者术后辅以针对原发病的化疗;7例平均随访3.5a,仅克罗恩病患者复发、再次手术后生存良好。结论结肠膀胱瘘主要临床表现为粪尿、气尿、反复尿路感染;常见病因有肿瘤、憩室炎、克罗恩病等;膀胱镜和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确诊后应早期手术治疗;预后与原发病因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盆腔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盆腔棘球蚴病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有疫区犬、羊接触史,以下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用棘球蚴病囊液抗原(EgCF)、头节抗原(EgP)、囊液半纯化抗原B(EgB)、泡球蚴抗原(Em 2)等4项免疫试验检查4例,3例阳性.超声波和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5.7%和55.6%.采用内囊摘除术或外囊完整摘除术为主的手术治疗.16例中8例术前诊断明确.2例术前外伤破裂、1例术中囊液外溢共3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经手术、抗过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术后复发.结论 流行病学、免疫学、CT及超声波检查是诊断盆腔棘球蚴病的主要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或内囊摘除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