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D及其受体(VEGFRs)在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这些信号传导靶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治疗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现就这些因子在细胞内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在诱导淋巴管生成时,分子信号之间的协同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结肠癌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3例人结肠癌组织和14例结肠良性病变组织的VEGF-D表达进行分析,以LYVE-1标记淋巴管,测算淋巴管密度,统计分析结肠癌中的VEGF-D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16例人结肠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D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肠良性病变组织,并且与结肠癌组织的LVD成正相关。Western-blot结果显示结肠癌中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D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增加,VEGF-D表达与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显著相关,而与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高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淋巴管的新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现已证实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播散至局部淋巴结的主要通路。但关于淋巴管发生的分子机制却了解甚少。新近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及其受体VEGFR-3信号通路是淋巴管形成的基础,并在转基因动物模型观察到VEGF-C和VEGF-D可诱导肿瘤淋巴管生成,并促进其淋巴结转移。然而,VEGF-C和-D如何调节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对于肿瘤细胞如何从原发肿瘤逃逸,并怎样进入淋巴管,目前仍不清楚。为此,现就近期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研究发现淋巴系统结构特点是淋巴转移的解剖学基础;肿瘤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明确淋巴管生成;肿瘤内和肿瘤旁组织内存在新生淋巴管,淋巴管密度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的研究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与结肠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取人结肠癌组织91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A和VEGF-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D2-40标记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观察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结肠癌组织中VEGF-A和VEGF-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VEGF-A和VEGF-C表达阳性的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明显高于阴性组织,VEGF-A和VEGF-C的表达及LVD均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结论结肠癌组织VEGF-A和VEGF-C过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解剖科学进展》2013,(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Smad4对结肠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人结肠癌组织中VEGF-C、VEGFR-3、TGF-β1、TβR-Ⅱ和Smad4的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LVD与VEGF-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Smad4表达呈负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的人结肠癌组织VEGF-C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001)、Smad4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001);VEGF-C表达与Smad4表达呈负相关(<0.001,R=-0.507)。结论在结肠癌组织中VEGF-C和Smad4与淋巴管生成、淋巴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新生在胚胎发育、外伤修复、炎症转归、肿瘤转移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除淋巴管内皮细胞外,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3,在趋化因子作用下由骨髓动员入外周血,继而迁入局部组织.经VEGF-C等生长因子诱导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参与淋巴管新生.... 相似文献
8.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不同区域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特点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关系,并结合腋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乳腺癌根治术石蜡标本79例,分4个区域(肿瘤区、癌周区、近癌区、远癌区)取材.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2-40对淋巴管进行标记,检测各区域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浸润(LVI)及VEGF-D表达情况. 结果 癌周区LVD最高(20.25±2.03),肿瘤区VEGF-D和LVI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7.34%和63.29%.肿瘤区VEGF-D表达与LVD之间、LVD与LVI之间、VEGF-D表达与LV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各区域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癌周区LVD与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P<0.05);癌周区和近癌区的VEGF-D表达及LVI与腋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EGF-D可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增加淋巴管浸润机会.LVD的增高易致淋巴管浸润,促进腋淋巴结转移.癌周区和近癌区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以及评估腋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研究中可能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VEGF-C在淋巴管生成及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阻断VEGF-C/Flt-4调控系统对淋巴管生成和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胎牛胸导管内皮细胞,观察VEGF-C和抗Flt-4抗体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合成VEGF-C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DN),体外实验观察其对VEGF-C基因表达的影响;建立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观察ASODN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结果: 加入前列腺癌细胞PC3(高表达VEGF-C)上清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加入抗Flt-4抗体后各时段细胞计数均明显少于其它各组。体外实验RT-PCR及 Western blotting显示ASODN作用的MCF-7细胞组VEGF-C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体内RT-PCR检测表明ASODN组移植瘤VEGF-C mRNA表达明显受抑制;5-Nase-ALPase双重酶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ASODN组移植瘤的淋巴管生成明显减少;ASODN组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且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VEGF-C/Flt-4调控系统与乳腺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及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阻断淋巴管内皮细胞Flt-4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ASODN通过下调乳腺癌VEGF-C的表达,减少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肿瘤侵袭周边原有淋巴管以及诱导组织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必要条件。VEGF-C和VEGF-D是特异性淋巴管生长调节因子,与淋巴管的增生和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比值升高可能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早期事件和潜在评估指标。本文介绍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比值变化以及二者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evaluate lymphangi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rcinoma,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angi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rcinoma. Methods Sixty-one cases of breast carcinoma with complet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an anti-podoplanin
monoclonal antibody,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was made of all specimens to detect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 and to
investigate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prognostic value. VEGF-C and VEGF-D were observed by RT-PCR and immunostaining to
investigate their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prognostic valu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ymphangiogenesis. Results LVD in breast carcinoma (6.28 ± 3.7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benign mammary lesions (0.50 ± 1.27), P < 0.01 and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and high TNM stage, P < 0.01. The level of VEGF-C and VEGF-D express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reast carcinomas than in benign mammary
lesions, P < 0.01. LV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higher expression of VEGF-C and VEGF-D, P < 0.01.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VEGF-C and VEGF-D were observed to be more likely to have a bad outcome, P < 0.05. Conclusions Lymphangiogenes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high TNM, and poor outcome in breast carcinoma.
LVD may serve as a predictor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a prognostic factor in breast carcinoma. VEGF-C and VEGF-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ymphangiogenesis making the carcinoma more aggressive and leading to a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人参皂甙Rh2对小鼠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Rh2对小鼠移植瘤生长,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和淋巴管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S180瘤株构建55只小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灌服人参皂甙Rh2,观察用药组与对照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用药2周、3周后癌细胞VEGF-C的表达及LYVE-1标记的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接种约第3周开始,对照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用药组.用药第2周癌细胞VEGF-C表达及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无差异;第3周VEGF-C表达较对照组弱,淋巴管密度也较对照组低,有差异(P<0.05). 结论 人参皂甙Rh2能抑制肿瘤生长,降低淋巴管密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C在癌细胞的表达,干扰淋巴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恶性肿瘤中,淋巴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其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肿瘤诱导血管形成对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意义已经在研究者之间达成共识.研究发现,与血管生成类似,淋巴管形成参与胞外基质退化,刺激淋巴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促进管状结构的形成[1].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和具有免疫调节的的细胞因子自然在其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已经利用包括是肿瘤分泌的和宿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研制药物并治疗疾病.细胞因子在淋巴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会具有更广阔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雯君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4):332-336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之一,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以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也是判断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果蝇prospero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spero homeobox protein 1,Prox-1)在胚胎时期淋巴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显示肿瘤新生淋巴管,并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尽管Prox-1促进胚胎淋巴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在肿瘤淋巴管新生和淋巴道转移的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Prox-1可能作为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和治疗肿瘤的新靶点,用于阻断肿瘤转移和改善患者预后。现就Prox-1与胚胎淋巴管形成、肿瘤淋巴管新生以及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脏淋巴引流对于维持心肌内微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淋巴管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引起心脏淋巴水肿,从而导致心肌纤维化,加重炎症反应和严重影响心功能。近年来,人们对于心脏淋巴水肿与心脏疾病的相互关系以及心脏淋巴管新生的生理、病理意义的研究非常重视。靶向刺激心脏淋巴管新生可作为缓解心脏淋巴水肿的可靠疗法。然而,刺激心脏淋巴管新生的优化策略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心脏淋巴管的分布和功能特点,讨论心脏淋巴水肿的病理作用,心脏淋巴管新生的机制以及促进心脏淋巴管新生的措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