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常舅的实证。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基本是由外感湿热邪气和内伤饮食不节两方面引起,与个体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脾胃湿裁证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或潜伏期较长,呈渐划性;症状矛盾,如胸闷、脘痞、腹胀不喜按,知饥不欲食,口渴牙喜饮,舌苔腻而黄等阴阳性同见之症候;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籀化热化且病情缠绵反复,常易复发。脾胃湿热证具有广泛雕临床基础,杨春波等在福建省18所中医医院内科和西医曝中医科的400例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病,以脾胃病占首位;西医11个系统71种内科病,消化系统病占第1位。近年来对脾胃湿热证的母究多由胃肠疾病人手,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3.
汗证辨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无论外感及内伤疾病都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内伤病中往往成为病人的主诉症状。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文章中,都从不同角度对汗证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讨论。本文以内伤杂病所致汗证为主,将近年来有关汗证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中,亦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热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临证当辨脏腑病位、相关子证、瘀热轻重,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结合相关舌脉识辨。治以凉血与散瘀为大法,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地丹凉血注射液。临床常分为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络热血瘀证、瘀热痹阻证等,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5.
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证中的常见证候之一,也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胃病的诸多症状,都可由脾胃湿热产生.因此,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归纳有肾系内伤基础疾病兼有感冒的患者的一般证候特征,以期为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感冒病程、肾功能变化、慢性肾脏病积分、感冒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的异同,探讨肾系内伤基础上感冒的证候特征。结果寒邪、燥邪是肾系内伤基础上外感致病的主要因素。肾系内伤基础影响外感病的病程,使病势缠绵难愈。外感病对患者原有的肾脏病会产生影响,在外感病发病初期,即表现为肾功能降低,尿潜血和(或)尿蛋白增加,虽然随着外感病的痊愈,肾功能及原有肾脏病的情况亦会有所恢复,但均无法恢复到外感病前的水平,说明外感病会加重肾系内伤基础疾病。结论有肾系内伤疾病的患者临床症状多且复杂;外感病对其大部分临床症状会产生影响,加重原有的临床症状;肾系内伤基础的感冒,多发生在肾阳虚、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的本虚基础之上,而又多兼有湿、痰、瘀、郁等证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药新药“肠胃舒胶囊”治疗肿瘤患者由脾胃湿热证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中央随机分配、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遵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理论,选择恶性肿瘤化疗与靶向药物治疗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或肠道湿热证”患者为目标人群,以“食少纳呆,脘腹疼痛、恶心呃逆、口干口苦、大便不调”五组临床症状以及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胃蛋白酶原为观察指标。结果:预期结果是观察“肠胃舒胶囊治疗肿瘤患者脾胃湿热证引发胃肠功能紊乱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通过现代指标观察,探索肠胃舒胶囊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胃肠功能部分效应机制。结论:肠胃舒胶囊治疗肿瘤患者由脾胃湿热证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疗效方案设计除具备标准临床方案设计特点外,在审视药物功能主治、异病同治原理设计以及主观与客观指标结合三方面具有明显的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8.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型,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脾胃病在治疗上存在见效快但易反复的特点。脾胃湿热理论可较好地指导脾胃病的治疗。闻新丽主任从湿热论治脾胃病,临床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分型论治是近年来中医临床工作者喜用的一种方法,为许多中医临床书籍及大中专中医教材所普遍采用。分型论治不仅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医学诊断之中,而且也广泛地反映于中医病名的提法上和中医证型的分析和诊治之中。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医家摸清疾病规律、反复实践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及临证参考。分型论治对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将一病或一证所出现的各种情况,症状、体征,一一列出,分为若干个证型,使我们对某个病或证的认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模糊地看出一个病或证的大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医学认为,燥病是由外感燥邪或津伤化燥所引起的一类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仝小林教授通过对燥病病因的深刻剖析,认为内伤杂病中有一类津液充足的凉燥证,基本病机是阳气不足、不得宣达,根本治疗大法是通阳化气,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乌头桂枝汤为其基本方。在治疗过程中不可不问燥由何来,一概养阴。此为审因论治,结合辨证、辨病论治,可极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李杲临床辨证用药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时期的李杲是辨治内伤病之大家,所刨脾胃内伤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临床辨证用药方面积有丰富经验。今就其临床辨证用药特点试作探讨。用药必先审病论治尤盆辨证李氏临床角药,提倡"审其病而后用  相似文献   

13.
郭丽华 《四川中医》2008,26(6):23-24
外感兼内伤基础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文章探讨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区别单纯外感与兼有内伤基础病外感的不同的临床发病特点,以五脏为纲,归纳临床常见的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证型、症状,提出外感兼有内伤基础病的临床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体质因素加外感、内伤多种病因所致,在正虚基础上,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邪毒搏结积聚,逐步形成癥积的一类病证。辨病论治是逻辑思维、合取概念、归纳推理在中医临床思维中的具体体现,是肿瘤防治中重要的临床思维方法之一。在临证中具体包括辨病机、辨病分型、辨病分期、辨病辨方证,和病分类证、证分藏象阴阳思维等具体临床思维方法。肿瘤辨病论治临床思维方法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了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丰富的中医内涵,但需要综合、汇通其他临床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于临床肿瘤防治。  相似文献   

15.
单兆伟教授乃孟河医派传人,潜心脾胃病研究50余年,临证不仅善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对于内伤杂病亦经验丰富,尤其善于从脾胃论治内伤杂病,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医临床有以辨证论治统治一切病证的趋势。实际上中医临床有多种辨治方法,除辨证论治外,还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等。辨证论治虽是中医的特色和辨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不能替代辨病与辨症论治方法。三种辨治方法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应用对象和治疗作用,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分清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并适当选择或结合应用,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辨症论治是根据症状特点用药,不管其证与病如何,只要其症状特点与用药经验相符合,用之必效,如川芎治头痛、葛根治项强、五味子止咳、当归…  相似文献   

17.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按传统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当前临床治疗常用脏腑辨证,而六经辨证治疗咳嗽也有特色。本文论述了六经辨证在论治咳嗽的应用,阐释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以及厥阴病六经病咳嗽的临床症状特点、与他经合病规律以及依据六经辨证指导下经方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并附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18.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均为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常用方法,二者各有所长。"病"反映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代表了该病的基本矛盾,"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肾病临床表现往往较少或无,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寡证"或者"无证",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肾病患者常常面临无证可辨的境地,而同一种疾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此时辨病论治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因而相对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在肾病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临床诊疗中,对于症状不明显的肾病患者,可以依照"无证遵从有证,寡证遵从多证"的原则,注重"病"的不同进行辨病论治,可以得到更可靠的临床疗效。在肾病的临床治疗中,以辨病为主,与辨证治疗相结合应作为主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黄帝内经》中关于胃咳的论述为依据,结合作者临床实践,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进行阐述。认为胃咳系肺系外之内伤咳嗽,基本病机是脾胃内伤、胃失和降、肺胃气逆。临床上常可分为痰浊内阻、痰气交阻、胃阴亏虚、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热互结6种证型。临证以和降胃气为基本治法,并配合祛痰化浊、行气散结、滋养胃阴、健脾益气、清化湿热、通络泄热合用降胃止咳6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魏喜保教授是湖北省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魏师擅治脾胃病 ,治法独成体系。现将魏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审因论治纳呆证纳呆是一种以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魏师在治疗纳呆证时 ,强调审证求因 ,并指出纳呆证可因外感或内伤而致。外感者病在胃 ,内伤者病在脾。外感邪盛者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邪去而正自安 ,脾胃纳运功能自可恢复。内伤脾胃虚弱或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 ,一是病邪未尽 ,脾胃已伤 ;二是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曾治二例纳呆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