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95年5月-2000年5月,我们用自制的乳癖内消丸治疗乳腺增生病16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8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双侧增生112例,单侧增生56例;病程最短发现1周,最长12年。治疗前一般表现为单乳或双乳隐痛,甚至痛连胸胁腋下,或放射至肩部,或伴烦躁易怒,月经不调。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加重,经后减轻。体检:乳房局部可触及如黄豆、杏核样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有柔韧感而质坚硬,与周围皮肤及深部筋膜无粘连,可移动,皮色正常,可随情志改变及月经周期消长。  相似文献   

2.
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一张从正运用补法治疗进行了总结,指出其补法用的特点:需用补法时,常先攻后补,或攻补并施;提倡食补;因人、因时、因地用补法。  相似文献   

3.
李建香 《光明中医》2009,24(8):1447-1448
金元时期,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治病多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要手段,被后世尊奉为攻邪派的宗师.然而张氏的补法却独树一帜,内涵极其广泛,提出"制其偏盛即补"的思想.不论在攻邪中,还是在攻邪后,张氏都十分重视补法,重视气血宣通,其补法思想是非常独到的.  相似文献   

4.
肖莹  王伟彪 《河南中医》1998,18(6):336-33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力主攻邪的同时,并非否定补虚的重要。本文从寓补于攻、寓补于调名补于食三个方面,分析了张从正对补法的认识。在邪气与正气、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上,张从正所进行的阐发与众不同,对后世医家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5.
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张从正运用补法治疗进行了总结,指出其补法用的特点:需用补法时,常先攻后补,或攻补并施;提倡食补;因人、因时、因地用补法.  相似文献   

6.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唯州考城人,生活于12-13世纪。其学术上贯难经、内经与伤寒论,并宗法河间。《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是张从正撰写,又经其门人润色整理而成,故李濂的《医史》称该书是“子和草创之,知几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从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清代医家赵学敏在《串雅》序中说:“金张子和以吐、汗、下三法,风、寒、暑、湿、火、燥六门,为医之关键。” 因其见解独到,超凡脱俗,被后世推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尊为攻邪派宗师。然而要全面了解其学术思想,不致片面理解其“攻  相似文献   

7.
试析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系金元四大家之一,对内、难、伤寒论等都有深刻研究,医学精湛,临证经验丰富,其中尤以阐发攻邪学说,擅用汗、吐、下三法而蜚声医坛,其著作《儒门事亲》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文试就张氏的攻邪学说,作一粗浅分析,以冀全面了解张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发展中不同的学术流派的争鸣和相互渗透,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特色。金元时期正值中医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这个时期有不少的流派诞生,成为推动中医学进步的力量源泉。张从正创立的攻邪学派,也成为中医药学术百草园中的一支奇葩,为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发汗、催吐、泻下,是张从正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方药、针灸、熏洗、按摩、导引等等。现他对三法的具体运用,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以用“汗、吐、下”三法著称,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分析归纳其在小儿调护和疾病治疗方面特点,发掘张从正在儿科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以用“汗、吐、下”三法著称,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分析归纳其在小儿调护和疾病治疗方面特点,发掘张从正在儿科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浅析张从正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下方面阐述张从正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①创立用以说明中医心身疾病发生并指导临床诊疗用药的"痰迷心窍"学说.②以张氏诊治惊病诸证、躁狂症、梦交、不孕症、产后心风为例,说明其用汗、吐、下三法治疗中医心身疾病的临床特点.③在承袭<黄帝内经>情志相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九气感惑论",扩大了心理疗法治疗中医心身疾病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陈浩彬  谭晓媚 《光明中医》2011,(10):1987-1988
摘要:张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攻邪学派代表人物,在其“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观点指导下,重视祛邪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然其在祛邪的同时亦重视正气在机体中的作用,因而在其以攻邪为主的整个治病过程中亦具备其独特的扶助正气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14.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雎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超群脱俗的杰出人物,为金元医学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毕生从事"攻邪存正"研究,论病首重邪气,治病要以祛邪为先,主张祛邪则元气自复,临床擅用汗、吐、下三法,其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  相似文献   

15.
于峥  张宇鹏  杨威 《中医杂志》2005,46(7):555-556
张从正是一位中医心理治疗大师,他注意到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有关.<儒门事亲>中有大量的心理学探讨与心理治疗医案,他的<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论>更是一篇心理治疗学的专著.而且有治有论,理论上有创见,临床上有实践,无论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还是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来看,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1156年,卒于1228年。里籍河南兰考,久居宛丘,故世称张宛丘。金代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攻下派”代表人物。医源于《素》、《难》,法宗仲景完素而不拘泥,偏主攻邪,并以创立“吐、汗、下”三法治病概众法而闻名字内。张氏“三法”治病论,是全、是偏暂且不议,但就其“三法”自身而言,论述之广、阐发至备,实为后世医家所宗之正道。然吐法之常,尚惟从正,古今莫及,实属憾事。今温新其法,深感必要。一、论理有据,论证明确张氏认为,“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仲景之言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  相似文献   

17.
《儒门事亲》是金元著名医家张从正所撰.该书是张从正数十年行医经验的总结,书中对刺血疗法见解独到、应用广泛,为刺血疗法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本文笔者就该书中张从正刺血学说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承《内经》,善创新,主攻邪,喜泻血,邪祛正安;(2)审虚实,辨气血,重养血,勿伤血,刺血补虚;(3)擅铍针,刺穴多,血量大,刺法猛,疗效奇佳;(4)广证治,明禁忌,传后世,道深远,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18.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雎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约生活于公元1156 ~ 1228年,享年72岁.张氏随其父学医,又酷好读书,喜爱吟诗,性格豪放,与当时著名的东州学者麻九畴,门人常德一起,研讨医理.张氏之学,宗奉《内》、《难》、《伤寒》,并私淑河间,在临床上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不仅在急性病中,而且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也普遍使用,发展了以寒凉攻邪为特点的攻邪学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倡导“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均有独到之处。本文选择张氏临床运用汗、吐、下三法的案例从辨证思路与治疗特色进行分析,以供临床运用三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汪琳  丁子惠  李萍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39-1441
张从正临证治疗疑难杂症以攻邪思想为指导,认为病由邪生,论治疾病注重祛邪,邪去则正安。治疗上灵活运用汗、下、吐三法;创新应用外治法治疗疑难杂症;发挥《内经》情志相胜思想和"惊者平之"的思想治疗情志病;基于攻邪思想治疗急症着眼于速,开创了中医急诊的先河。张从正的疑难杂症治疗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疑难病证提供了先驱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内经》对张从正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儒门事亲》引用了内经原文多达216次.张氏对内经中心身医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情志相胜、“痰迷心窍”学说4个方面,其对经典的继承和运用为后世学人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