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研究报道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方法及效率、培养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尚未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因此建立高效、经济的培养体系十分必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从人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进行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
方法:首先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或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得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分析其细胞形态、增殖方式和某些免疫表型,并在体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
结果和结论:结果发现,hUCM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能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体外能连续传代40次以上,且形态和表型保持稳定。这证实了人脐带组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具有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该细胞可用于后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丰富,较为原始,分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是细胞治疗的理想靶细胞。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
方法:无菌条件下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用成骨诱导液处理、对照组为干细胞培养液处理。倒置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细胞增殖,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表面标记。诱导后:检测碱性磷酸酶,Von Kossa染色分析钙盐沉积,RT-PCR检测骨桥蛋白基因、碱性磷酸酶、骨唾液蛋白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传代细胞形态稳定、活力好,高标达CD44。诱导后von Kossa染色表现为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诱导组比对照组高(P < 0.05),不同时间点比较21 d最高(P < 0.05)。RT-PCR显示:诱导组21,28d 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均较与对照组增强(P < 0.05)。诱导组有骨唾液蛋白和骨桥蛋白基因mRNA表达。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ILK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向神经干细胞样细胞(hucNSC)、神经细胞(Nc)诱导分化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体外培养、传至第3代的hUCMSC,用无血清培养基加入bFGF、EGF和B27预诱导分化为hucNSC,继之将其用BHA、弗司扣林等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用AF488分别标记hUCMSC、hucNSC、NC细胞骨架变化过程加以证实,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ILK在hUCMSC、hucNSC、NC中的表达,并用实时定量PCR加以定量分析.结果 hUCMSC被诱导后首先聚集成细胞球样悬浮生长,表达nestin、CD133,ILK表达明显增强;再被诱导后表达NSE、TH,GFAP,并持续表达ILK.hUCMSC细胞骨架呈丝状规律排列,hucNSC时则成巢状,定向诱导后的神经细胞骨架转变成多突起的树枝状.实时定量PCR检测ILK在hUCMSC中微量表达,hucNSC中表达明显上调,是hUCMSC表达水平的12倍;在NC中ILK表达较hucNSC降低,但仍高于hUCMSC 8.6倍(P<0.05).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样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及细胞形态重塑中ILK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常规诱导方法诱导的细胞生长缓慢,数量少,使用生长因子可加快诱导速度,但生长因子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使用。
目的:验证未加生长因子的诱导液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效率。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细胞学观察,于2007-07/2008-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患者,均征得患者同意。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0.1 μmol/L地塞米松、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50 μmol/L维生素C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同时设立对照组,不加入诱导剂。
主要观察指标: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诱导后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呈均匀分布生长,形态为长梭形。经成骨诱导7 d后培养细胞逐渐汇合呈铺路石状,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局部细胞呈重叠生长,间充质逐渐堆积、间充质中矿盐沉积,形成多个结节,并逐渐融合。培养14 d可形成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的褐色点状矿化结节中心;培养21 d形成小片状矿化结节,von Kossa法测定可见钙结节呈黑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为阳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且增殖快,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脐带来源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健康足月产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传代。取传至第9代细胞接种于12孔板内,调整细胞浓度为5×1010 L-1,加入含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抑瘤素的DMEM培养基,诱导28 d。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肝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以及糖原染色结果。
结果:从人脐带中分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80%以上处于G0/G1期,具有良好的生长活性,可在体外稳定传代20次以上;CD29,CD90,CD105,Vimentin呈阳性表达,基本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形态似肝细胞;诱导1周时细胞开始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甲胎蛋白、细胞胶蛋白18、细胞胶蛋白19;诱导3周时开始表达成熟肝细胞标志白蛋白;诱导4周时白蛋白表达增强,且诱导细胞糖原染色呈阳性。
结论:从人脐带中可成功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体外长期培养,并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的观察研究多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倒置显微镜等,但是这几种方法对观察细胞膜超微结构及细胞骨架的研究则有不足之处。
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向成骨诱导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传代培养,扩增。体外向骨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茜素红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诱导过程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空间分辨率从可视化的角度观察其在诱导前后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采用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24 h,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多边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细胞均表达CD29、CD44 、CD105,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经成骨诱导分化4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分化前后的细胞骨架分析:未分化的干细胞其细胞骨架的微管突出不明显,分化后的细胞骨架其微管明显突出,并呈平行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带组织依赖于母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且胚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不发育、MHC表达低下,故来源于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
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多向分化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10/2007-05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重建实验室完成。
材料:脐带来源于胎龄37~40周的健康新生儿,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房提供。
方法:取脐带沿血管长轴切开,去掉血管,再将脐带重新缝合形成环状,灌入胶原酶悬液,6~8 h后灌洗离心,获取细胞后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细胞呈集落生长后传代。取传至第5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
主要观察指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表面抗原分子的表达、多向分化潜能。
结果:去除血管后获取脐带组织细胞的方法可获得贴壁生长的细胞,呈短棒状或梭形样细胞,易扩增和形成集落;高表达基质细胞抗原CD29,CD51,CD71,而不表达CD34,CD45及HLA-DR等造血干细胞抗原分子;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胞浆中有大量的钙沉积,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胞质呈灰黑色,阳性细胞率>85%;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示胞浆充满油滴空泡。
结论:脐带组织存在具有分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形成集落细胞传代,传代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表面抗原,能够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神经营养因子谱,以进一步认识hUC-MSCs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 方法 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干细胞表面标记物,Raybio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hUC-MSCs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RT-PCR检测hUC-MSCs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ELISA法定量检测hUC-MSCs上清液中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神经营养因子3(NT-3)含量. 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hUC-MSCs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90阳性(94.05%、90.75%、98.12%),CD34、CD45阴性(3.09%、0.80%).Raybio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结果显示,与神经营养相关的因子BDNF、表皮生长因子(EGF)、GDNF、HGF、NT-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营养因子4(NT-4)在hUC-MSCs中均有表达.RT-PCR检验也证实IGF-1、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HGF、GDNF、NT-4、BDNF和NT-3基因在hUC-MSCs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BDNF、GDNF、HGF、NT-3的含量分别为(475.20±32.22) pg/mL、(82.33±3.39) pg/mL、(704.50±12.86) pg/mL、(230.41±16.66) pg/mL,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UC-MSCs富含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神经损伤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的细胞,易于体外培养扩增,但脐血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建立时间长、频率低是其主要缺点。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2009-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试验室完成。
材料:脐血取自足月正常分娩的产妇,由青岛市立医院妇产科提供。
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汇合90%单层细胞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1×106密度接种,当细胞达50%~60%融合时,加入含0.1 μ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 μmol/L维生素C的DMEM成骨细胞诱导液;对照组加入普通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细胞生长曲线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von Kossa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情况。
结果:原代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旋涡状排列。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13,不表达CD34。生长潜伏期为两三天,第三四天进入对数增殖期,1个月后进入平台期。胞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清晰,有一两个核仁,染色质较粗,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7 d后逐渐汇合呈铺路石状,14 d后von Kossa染色出现钙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对照组未见钙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阴性。
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可成功从人脐血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对供者无影响,易于采集和运输,无异体排斥反应,避免伦理争议等诸多优点。
目的:综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进展。
方法: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基因分析,诱导分化,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biocharacteristics, gene analysis,induce differentiation”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文章。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状,其表达的表面标志抗原具有非单一性,高表达间质细胞标志、整合素受体,不表达造血系标志、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 和CD40、人白细胞抗原HLA-DR,HLA-G,HLA-DP,HLA-DQ、内皮标志CD31或CD33、CD14、CD56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类似,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等;在体内可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内皮细胞、胰岛细胞等。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分离方法、培养条件的规范化,如何控制其生长和分化等。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这将为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肝组织工程提供大量种子细胞,也有望在急性肝衰竭、终末期肝病和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治疗方面带来较大突破。
目的:拟在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观察其形态及功能变化。
方法:取体外培养第3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1×109 L-1的细胞浓度种植在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设立3组:实验1组加入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2组在其基础上另加入20 μg/L制瘤素,空白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生长因子。根据细胞生长情况,每周换液两三次。分别于培养7,14,18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运用PAS法检测糖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含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制瘤素、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体系中诱导分化为具有肝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且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瘤素联合应用的诱导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前两者。 相似文献
12.
黄芩甙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黄芩甙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足月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相对密度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黄芩甙50μmol/L的液体培养体系中进行扩增培养。取扩增培养2周的人脐血MSCS进行诱导实验。实验共分3组:诱导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含黄芩甙300~400μmol/L);对照1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不含黄芩甙及其它抗氧化剂);对照2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含3mmol/Lβ-巯基乙醇、20g/L二甲基亚砜和20mmol/L丁化羟基苯甲醚,不含黄芩甙)。诱导30min后开始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人脐血MSCS生长情况及诱导前后形态学变化。各组分别在诱导6h、24h、7d留取标本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评价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用Hoechest 33258染色法评价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黄芩甙诱导7d后,人脐血MSCS形成较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黄芩甙诱导组NSE、MAP-2阳性细胞表达率及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7.2%±9.8%、76.6%±6.2%、86.5%±5.2%,显著高于对照1、2组(P<0.01)。分别为4.6%±0.7%、0.7%±0.5%、45.7%±8.3%和68.9%±4.5%、51.5%±5.2%、71.6%±6.4%。结论黄芩甙能诱导人脐血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作用温和、稳定而持久,其诱导机制可能与黄芩甙的抗氧化、调控细胞NF-κB的活性从而刺激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掌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示踪方法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关键。
目的:观察用CM-Dil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在体外传代示踪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体外成脂成骨诱导鉴定该细胞。将第5代细胞用CM-Dil标记,并将细胞传代,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外标记情况。
结果与结论: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44,CD29,低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40;有80%以上的细胞处在G0/G1期,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分别阳性。CM-Dil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标记率达90%以上,体外传代后荧光强度逐渐减退,传8代后,荧光基本消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强,CM-Dil标记细胞示踪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外实验中人们发现,常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胰岛β样细胞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以成功诱导的胰岛β样细胞尚未见系统报道。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2代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L)培养液DMEM(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和尼克酰胺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形态变化,用胰岛β细胞特异染色方法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游离锌离子浓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诱导后细胞内是否储存有胰岛素。
结果与结论:第2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糖诱导后,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细胞团;并且形成了双硫腙染色阳性的细胞团;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后细胞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结果表明人脐带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具有表达、储存胰岛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5-氮杂胞苷能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
目的:以5-氮杂胞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5-氮杂胞苷诱导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结果与结论:诱导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诱导后一二周细胞体积变大,三四周后相邻细胞间胞膜有接触,逐渐相连呈肌管状,细胞胞质内可见细丝样结构。诱导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TnI表达阳性,未诱导细胞cTnI表达阴性;诱导组Nkx2.5、GATA 4 mRNA表达水平较未诱导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5-氮杂胞苷可能通过调控GATA4、Nkx2.5基因的表达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促进其成熟。 相似文献
16.
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已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存在着潜在的治疗价值,然而,当前对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机制方面研究很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40只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38只造模成功后随机摸球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只接受单纯损伤,不做任何移植;DMEM移植组:损伤后1周予以5 μL DMEM局部移植;细胞移植组:损伤后1周予以5 μL准备好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细胞数1×106)。移植后对实验动物通过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观察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损伤后2,4,6,8,10周随机于细胞移植组抽取大鼠2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迁移、分化,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形成面积。
结果与结论:BBB评分损伤后4周细胞移植组高于其他两组(P < 0.05),损伤后12周细胞移植组与其他两组相比SEP、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值增高(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分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并包绕轴突形成髓鞘。细胞移植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面积均小于其他两组(P < 0.05),空白对照组、DMEM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 0.05)。提示未经体外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于损伤大鼠脊髓体内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减小胶质瘢痕,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Kang-Mi Pang Mi-Ae Sung Mohammad S. Alrashdan Sang Bae Yoo Samir Jabaiti Soung-Min Kim Sung-June Kim Myung-Jin Kim Jeong Won Jahng Jong-Ho Lee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5(11)
BACKGROU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ppear to be a good alternative to Schwann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Fetal stem cells, like umbilical cord blood (UCB) and umbilical cord (UC) stem cells,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adult stem cells.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UC-derived MSCs (UCMSCs) and UCB-derived MSCs (UCBMSCs) in repair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laboratory of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Dental Hospital,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09. MATERIALS: UCMSCs were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Dongguk University. UCBMSCs were provided by the Laboratory of Stem Cells and Tumor Biology,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DMEM) was purchased from Gibco-BRL, USA. METHODS: Seven-week-old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DMEM, UCBMSCs, and UCMSCs. A 10-mm defect in the left sciatic nerve was constructed in all rats. DMEM (15 μL) containing 1 × 106 UCBMSCs or UCMSCs was injected into the gap between nerve stumps, with the surrounding epineurium as a natural conduit. For the DMEM group, simple DMEM was inject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At 7 weeks after sciatic nerve dissection, dorsal root ganglia neurons were labeled by fluorogold retrograde labeling. At 8 weeks, electrophysiology and histomorphometry were performed. At 2, 4, 6, and 8 weeks after surgery, sciatic nerve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gait analysis.RESULTS: The UCBMSCs group and the UCMSCs group exhibited similar sciatic nerve func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ices,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e DMEM group, as measured by gait analysis (P < 0.05). Fluorogold retrograde labeling of sciatic nerve revealed that the UCBMSCs group demonstrated a higher number of labeled neuron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Histomorphometric indices were similar in the UCBMSCs and UCMSCs groups, and total axon counts, particularly axon density (P < 0.05),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UCBMSCs and UCMSCs groups than in the DMEM group. CONCLUSION: Transplanting either UCBMSCs or UCMSCs into axotomized sciatic nerves could accelerate and promote 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over 8 weeks. Both treatments had similar effects on nerv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国内关于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后,移植大鼠各项生理指标及注射局部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1只,取3只作为空白对照,剩余48只随机均分为4组:低、中、高浓度细胞移植组分别于大鼠左下肢腓肠肌外侧肌肉注射2.5×109 L-1,5×109 L-1,1.5×1010 L-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共注射2个位点,每个位点注射0.1 mL,2个位点间隔约0.5 cm;溶媒对照组同法注射50 g/L葡萄糖溶液。分别于注射后1 d及1,2,4周进行大鼠尿常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后对大鼠尿常规及肝脏、肾脏均无明显影响;仅引起总胆红素一过性升高,以及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炎症反应性升高;高浓度细胞移植可引起肌肉注射局部明显炎症反应。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极低,在掌握了细胞移植的适宜浓度及剂量的前提下,以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异种移植不会引起受者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