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长期透析患者的重要薄弱环节,内瘘的维持使用是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关键,护士通过对内瘘穿刺质量的控制,可以不断提高穿刺技术,及时改进穿刺方式,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从而使透析顺利进行,保证透析质量,可见内瘘的管理也是透析中心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在静脉化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164例静脉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164例静脉化疗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MDT模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化疗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MDT模式应用于静脉化疗安全管理中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化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通路记录表指导护士有计划变换穿刺点对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的影响,为延长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6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阶梯式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76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阶梯法设计穿刺位点,为每位患者建立血管通路记录表,绘制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护士穿刺前结合血管通路记录表评估血管情况,严格按位点顺序变换穿刺点。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发生血栓、动脉瘤、狭窄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动脉瘤、内瘘血栓、狭窄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64%,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使用血管通路记录表指导护士进行内瘘维护,能够明显减少血栓、动脉瘤、狭窄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内瘘血管均匀扩张,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余爱英  田华 《当代护士》2016,(8):135-136
目的探讨骨科肢具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6月我科90例行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在穿刺成功后透析开始前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实验组应用治疗巾覆盖骨科肢具固定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治疗巾覆盖胶布固定法。统计观察两组透析患者透析中血肿、渗血、穿刺针滑脱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用。结果实验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内瘘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肢具的应用能有效的降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效的保护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减少内瘘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不影响患者透析中舒适度,值得在血透室推广。  相似文献   

5.
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瘤并发症几乎涉及所有维持性透析患者,常在内瘘穿刺后数月或数年出现,逐年增加,其发生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技巧、内瘘穿刺使用、患者基础状况均有关,与内瘘狭窄、血栓互为因果,显著缩短内瘘寿命,降低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受到透析中心医师、护士及患者三方面的影响,内瘘全程维护、积极处理血管瘤并发症有助于延长内瘘寿命。合理控制内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提高手术技巧,改善穿刺技术,改良穿刺针,减少穿刺损伤,延缓动脉硬化,加强内瘘维护,及时手术或血管内介入处理血管瘤,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采用扣眼穿刺的方法来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且延长其使用寿命。方法:由高年资经验丰富且相对固定的护士,遵循三同原则,做好扣眼穿刺前的有效护患沟通,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评估,穿刺后导管的固定,透析过程中渗血情况的处理,及结束后的相关护理宣教。结果:12例患者经过8~12次应用常规锐针穿刺后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2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在锐针穿刺12次以上才形成皮下隧道,有1例患者因由不同护士穿刺建立的隧道,出现硬结5个月后隧道闭塞。13例患者均未出现内瘘狭窄、血管瘤、血栓、内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钝针进行扣眼穿刺法是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最为理想的穿刺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其使用年限,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7.
曾慧茹  陈晶  许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93-3194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建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78例超声辅助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的透析患者,术前血管超声评估血管内径、血流情况、定位;术后观察内瘘血流充盈情况有无并发症,同时选择58例解剖定位盲穿透析患者.结果 278例超声辅助穿刺的AVF和CVC患者与58例常规解剖定位盲穿患者比较一次性成功率显著提高,并发症显著降低,内瘘成熟率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建立中,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霞珺  徐静 《上海护理》2013,13(2):30-32
目的探讨新瘘穿刺记录跟踪手册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瘘穿刺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例为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新瘘穿刺记录跟踪手册进行内瘘管理;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4月新瘘穿刺患者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血流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内瘘相关并发症及血流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瘘穿刺记录跟踪手册的设计和应用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有效的内瘘管理,不仅提高了内瘘的使用,更减少了相关并发症,保证了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在静脉化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包括护理部、医务科、药学部、影像科、设备科、信息科等部门人员的MDT静脉化疗安全管理团队,制定团队成员的工作职责,落实于临床工作中。结果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MDT静脉化疗安全管理,患者静脉化疗并发症发生率由2.31%降至0,对化疗宣教知晓率由82.41%提高至96.35%,患者满意度、医护协作满意度和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有提高。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MDT静脉化疗安全管理有利于保障化疗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提高化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红  白琴  文静  谭君  胡兰萍 《当代护士》2016,(11):114-116
目的讨论循证护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月~2015年7月进行维持性透析的117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依据循证护理的要求全面准确评估护理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实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明显减少了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了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李思琴  路虹  高勇  李钐铨 《全科护理》2021,19(7):924-927
目的:探讨以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团队(MDT)模式在肿瘤病人血管通路选择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在医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909例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59例和观察组450例。对照组由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向病人常规介绍化疗方案中的血管通路,待病人自行选择后由置管人员对病人外周血管条件、治疗方案、血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并穿刺,术后常规维护。观察组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提早介入到血管通路选择中,制订并实施置管前三级血管评估方案,最终由MDT团队讨论病人置管最佳方案、术中风险和术后维护要点。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过程并发症发生率、自我管理知识知晓率、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自我管理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MDT团队在肿瘤病人血管通路选择中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是为进行长期血液透析而建立的血管通路,无论是患者还是我们医务人员都应积极维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这条“生命线”.选择一种既能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又能减少血管损伤、延长其使用寿命,尽量做到保护内瘘、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内瘘穿刺材料成了我们临床工作中寻求的目标.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04月-2013年10月期间对60名内瘘穿刺透析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名每次透析采用套管针穿刺内瘘,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钢针穿刺内瘘,2组总计透析次数均为7080例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热康普照射内瘘穿刺部位对动静脉内瘘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动静脉内瘘规律性血液透析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毛巾湿热敷,实验组使用非热康普照射内瘘穿刺部位。分析2组在针眼处渗血、针眼愈合、血肿吸收、透析血流量、静脉压、Kt/V值、内瘘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及内瘘闭塞的差异,评估非热康普照射内瘘穿刺部位对动静脉内瘘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针眼处渗血发生率低(P0.05)、针眼愈合良好(P0.01)、血肿吸收快(P0.05)、透析血流量高(P0.05)、静脉压低(P0.01)、Kt/V值更高(P0.05),内瘘血栓、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热康普照射内瘘穿刺部位能够降低动静脉内瘘近期和远期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早期使用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86例内瘘成形术后6~8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穿刺时选择内瘘侧,即动脉针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8~10cm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5~10cm穿刺.实验组43例的动脉穿刺点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10cm以上,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其他肢体的表浅静脉或颈内静脉植管.并且由两名以上专业护士评估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共穿刺688次.结果:实验组43例穿刺成功342/344(99.4%)高于对照组296/344(86.1%),皮下血肿发生率7/344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7.2%),P均<0.05.而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新瘘穿刺时,我们摒用传统方法,而选择动脉端刺入内瘘新瘘,静脉端穿刺其他肢体浅表静脉或连接颈内静脉置管,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素两种不同使用方法对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肝素使用19mg,采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6mg,透析结束前1h停止使用肝素。对照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肝素使用16mg,采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6mg,透析结束前30min停止使用肝素。比较两组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透析后APTT、PT、TT均高于透析前,FIB低于透析前(P0.05)。实验组透析后APTT、PT、TT、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透析器、血路管堵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的使用方法不同对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具有实际影响,合适的使用方法可缩短压迫止血时间,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液净化中心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动静脉内瘘的质量管理.而血液透析反复使用的动静脉内瘘(注:以下简称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薄弱环节。护士通过对内瘘穿刺质量的控制,可以不断提高穿刺技术,从而保证透析质量。2005年,我中心全体护士共同讨论制订了一套较完善的内瘘信息管理制度。在工作中不仅注重内瘘信息的记录,还进行内瘘信息的管理及定期汇总分析工作。准确的数据为内瘘穿刺质量的改进提供了决策依据.从而做到科学地指导内瘘穿刺,同时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责任制个案管理在1例动静脉内瘘长期持续使用22年中的护理体会。在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期、维护期中,先后出现穿刺疼痛敏感,穿刺成功率低;移植术后失败,患者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抵抗内瘘穿刺带来的痛苦;动静脉内瘘出现局部钙化沉积、血栓形成;患者血压较低,内瘘震颤减弱等问题,针对性的采用改良穿刺方法减轻疼痛、进行心理应激干预、优化通路维护方法、通路专业小组持续介入,及时处理透析患者的通路护理潜在问题和现存问题,成功地解决了患者的通路并发症,取得该患者1条动静脉内瘘通路22年持续功能状态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血液透析病人的相关资料,按不同护理模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病人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对照组病人实施小组负责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内瘘相关知识知晓率、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脉瘤发生率、内瘘阻塞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86.7%,内瘘穿刺成功率99.5%,动脉瘤发生率10.0%,内瘘阻塞率3.3%;对照组病人或家属内瘘相关知识知晓率40.0%,内瘘穿刺成功率88.6%,动脉瘤发生率50.3%,内瘘阻塞率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实施责任包干制的整体护理模式能提高病人内瘘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护士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使用时间,对动静脉内瘘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内瘘首次使用中的应用。方法134例尿毒症患者在内瘘手术后30~40d、首次使用前进行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和患者内瘘的临床表现,评估内瘘功能和发育状况,从而判断内瘘穿刺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方向,选择首次使用血流量。结果134例尿毒症患者内瘘,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和临床表现,120例患者内瘘功能发育正常,及时给予穿刺,穿刺成功,血流量符合使用要求。14例患者内瘘功能发育欠佳和发育不良,给予延迟10-30d穿刺,12例穿刺成功,血流量符合或基本符合要求。2例患者由于高龄、血管条件差、内瘘血流量不足、内瘘发育不良,延迟30d穿刺未成功,1例给予重新进行内瘘成形术,1例给予颈内静脉永久导管置管维持血液透析。讨论内瘘成型术后30--40d、首次使用前进行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客观判断内瘘功能,有助于选择内瘘穿刺时机,选择内瘘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对于保护内瘘、保证内瘘的血流量、提高透析效果、减少医患纠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