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近年来,大量的针刺镇痛研究资料表明,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Ⅰ区)和丘脑中央外侧核与痛和针刺镇痛关系密切。如电刺激猫牙髓,可在皮质体感Ⅰ区记录到由Aδ传入纤维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当电针“下关”等穴时,则可抑制皮质体感Ⅰ区内的这种诱发电位。表明皮质体感Ⅰ区即可以接受痛信息,又可接受针刺穴位的信息。中央外侧核是丘脑内参与针刺镇痛的重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大脑皮层参与疼痛及针刺镇痛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报导。我们也观察到电刺激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可减弱丘脑中央中核(CM)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电针穴位同样获得CM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我们设想大脑皮层参与疼痛及镇痛过程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各种信息在皮层内的整合,也可能是通过某些信息影响皮层后产生了下行性作用。虽然,起源于皮层的下行冲动可影响皮层下许多神经元的活动,但对于伤害性传入信息的下行性影响较少研究,尤其是来自大脑皮层体感Ⅱ区  相似文献   

3.
经穴体感诱发电位与听皮层声诱发电位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庆辉  曾兆麟 《针刺研究》1998,23(2):135-139
以穴位电针作为躯体感觉刺激,观察了大脑皮层经穴体感诱发电位与声诱发电位的相互作用。在豚鼠听皮层可记录到电刺激穴位的体感诱发电位以及同时给予穴位电刺激和短声刺激引起的听觉-体感复合诱发电位。听觉-体感复合诱发电位不是独立的听皮层诱发电位和穴位体感诱发电位在听皮层相加的结果,说明这种多感觉信息处理来源于皮层下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曾设想大脑皮层参与疼痛和针刺镇痛过程的调节机制除通过各种信息在皮层内发生整合作用外,尚有可能通过某些信息(包括针刺信息)激活皮层后产生的下行性作用。最近我们的工作表明以γ-氨基丁酸(GABA)滤纸施加于猫的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后,电针对丘脑束旁核(Pf)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被取消。在另一批实验中以2%利多卡因滤细施加于猫的SⅡ后,电针可取消丘脑中央中核(CM)的伤害性反应。这些结果提示SⅡ可能参与针刺镇痛的下行性调节。国内有资料报道刺激家兔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Ⅰ)可影响丘脑Pf及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曾经观察到,兴奋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能抑制丘脑束旁核(Pf)、中央中核(CM)的伤害性传入信息。这种抑制效应与针刺“足三里”、“环跳”穴区后,传入Pf、CM的伤害性信息所受到的抑制十分近似。本实验继续观察了丘脑髓极内核群中另一个与疼痛机制密切相关的神经核团,中央外侧核(CL),是否也受到皮层下行调节的影响以及这种下行调节与针刺镇痛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3-128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相似文献   

7.
头穴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家兔体感诱发电位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针刺对脑出血家兔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按Kanfman方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对脑出血家兔不同时期行头穴针刺,观察SEP的影响。结果:脑出血后家兔SEP波幅增高,潜伏期延长。结论:针刺产生即刻效应,可能是针刺调节了大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改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使出血处于休克或体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  相似文献   

8.
手捻针对中枢体感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对大脑皮层调整作用的机制。方法 观察手捻针对正常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s)中枢不同水平(皮层下、皮层、皮层痛成分)的反应特性。结果 手捻针对皮层下成分P14-N16波幅有效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较强的后效应;手捻针对皮层成分P14-N20、P25-N30、P45-N60波幅无明显影响;手捻针对皮层痛成分P200-N300波幅的影响呈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意义;手捻针对中枢不同水平体感诱发电位各成分潜伏时观察未见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手捻针与电针的选择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感觉传入活动过程和皮层机能状态,因而可借以作指标,从诱发电位不同成份的机能意义及针刺后的变化推测针刺作用的所在部位。本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叠加平均方法记录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探讨影响诱发电位的一些因素,着重分析针刺穴位对诱发电位早、晚成份的影响。方法检查对象为正常健康人,部份为非神经系统疾病的针麻手术病人。刺激右腕正中神经,相当内关穴处,在左侧头部上肢体感投射区用针电极记录诱发脑电活动,参考电极在左乳突。脑电信号经生理记录仪放大后送入国产TQ-19医用电子计算机叠加平均,用X-Y函数仪描记结果,针刺左侧合谷、内关穴,诱导30分钟,调节合适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大鼠SEP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志强  赵毅 《针刺研究》1996,21(4):34-40
利用Wistar大鼠,采用线检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通过病理、生理的检测,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脑缺血3小时后大鼠胫神经刺激记录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住(SEP)之P1-N1波幅明显降低,P1和N1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拔出线栓造成再灌流2小时后,SEP的各异常参数均未见好转,提示缺血损伤后的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又受到再灌流损伤而发生了不可逆性改变。对大脑进行的组织学切片染色结果显示梗塞灶位于尾状核及大脑半球外侧皮质。而于缺血后期进行“环跳”穴电针处理的大鼠,SEP各异常成份均有较好的恢复,并保持到再灌流2小时,与正常大鼠的检测结果相近。提示针刺对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对再灌流的损伤具有预置性保护作用;认为针刺的效应是对机体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性、良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电针、穴位埋线合耳压综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埋线、耳压综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及脂质代谢。方法:将5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设立综合治疗组(电针、穴位埋线、耳压综合治疗)25例,对照组(饮食控制治疗)25例,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结果:综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为44%。并发现针刺能降低人体中血清TC、TG、LDL—C的含量,提高HDL—C的含量。结论:电针、穴位埋线合耳压综合治疗是目前有效的减肥方法,参与脂肪代谢为针刺减肥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徐凤纳甲法阴时开穴电针的效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时辰针灸的效应差异。方法 以正常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按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了不同日期电针阴时开穴对心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与结论 按照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电针,不同日期的阴时开穴之间无明显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电针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电针对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电针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 15例 ,并随机设西药对照组 15例对照观察 ,观察周期为 3个月。结果电针组优良率为 80 %,西药组优良率为 2 6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且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过程中 ,有年龄越小恢复越快 ,损伤后开始治疗时间越短恢复越快 ,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较强者恢复较快的倾向。说明电针阳明经穴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背部特定腧穴低频脉冲电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顽固性呃逆患者110例分为2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给予背部特定腧穴低频脉冲电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及针刺手法治疗,两组每次治疗时间相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背部特定腧穴低频脉冲电针刺可以有效治疗顽固性呃逆,在取穴简便,方法独特,缩短病程及消除病人极大痛苦上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