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森林疟疾是很复杂的,但在东南亚地区经常发生。越南经过十年的控制,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在一些森林山区由于农业和伐木业的高效益吸引了许多来自非疫区和老挝、柬埔寨疫区的移民,使得疟疾在这些地区持续传播。因此,对疟疾的传播因素的确定和定量十分重要,Erhart等进行了定点动态观察疟疾传播的流行病学及相关的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参数。对585例居民中现症病例检测和每半年一次切面调查,持续两年,当地每年6月和10月有两次疟疾传播高峰,主要传疟媒介是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A),多数居民从事农业而主要收入靠伐木业活动。资料收…  相似文献   

2.
溪流按蚊(广义)是印度最主要的传疟媒介,依据细胞学分类,即2号多线染色体臂内固定倒位,可分为S、T和U等独立的3种,以上3种在分布地、刺叮偏好和疟疾传播中存在明显差异。溪流按蚊S种是高山和森林地区主要嗜人血按蚊(密度约占90%)和高效的传疟媒介,自然群体中具较高的子孢子感染率,其余2种均偏嗜动物血,被认为其媒介能力低或为非媒介。  相似文献   

3.
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望将疟疾控制在孤立在地域内,阻止疟原虫再次引入无疟区,阻断抗药性和突变虫株的蔓延,减少了对疟原虫“毒力”株的暴露,近来已鉴定了系列有望的候选传播阻断疫苗分子,本文对疟疾传播阻断凤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作了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防止境外输入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是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长期存在、本地流行的条件尚未彻底根除,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任重道远。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本文提出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介绍了开展防止输入再传播能力评估的目的、意义、组织管理和实施方法,为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于免疫水平、疾病时期以及重视程度的不同,整个非洲大陆疟原虫感染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另外,疟疾传播的微小差异,尤其低传播区,其传播强度的直接评价方法费时、费力、费钱。因为抗疟抗体的获得和维持依赖于疟疾的暴露,所以这种抗体有可能作为估计疟疾传播强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 Ross&MacDonald 疟疾模型模拟计算的比较,指出了疟疾传播快,丝虫病传播慢的现象,其动力学机制是由于丝虫的感染效率比疟疾低得多,从而导致媒介能量,即传播速率明显低于疟疾。由于丝虫的感染度对感染效率影响很大,通过服药治疗,特别是普服药盐措施,降低感染度和感染效率,可以使媒介能量或传播速率降至临界水平以下,从而达到阻断传播的目的。而在疟疾,只有通过防制蚊媒(包括防蚊),才能降低媒介能量和传播速率,从而在根本上控制疟疾。上述理论分析正在为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防治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景洪市疫区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景洪市疟疾流行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方法在全市疫区乡、镇、村、社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村进行逐户逐人问卷调查。结果3个镇共问卷调查3014人,其中2002年患过疟疾者589人,平均疟史率为19·54%(589/314),在8岁以上2708人中,对蚊虫传播疟疾、疟疾一般治疗方法、服药预防疟疾和使用蚊帐预防疟疾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16·25%、16·06%、8·97%和8·97%。结论疫区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需要做大量的卫生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8.
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密切,国内外对气温、降雨量、湿度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疟疾研究的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对3S技术在自然因素与疟疾传播关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清学试验作为辅助方法乃至主要方法,已广泛用于疟疾流行过程的研究,但与寄生虫学方法相比,血清学试验结果的评价常较困难。本文目的是对免疫荧光反应在传播特点不同的各疟区作为流行病学诊断的方法进行评价。在性质各异的三个间日疟疫区先后作了观察。其一为近30年来无疟疾,因1982年输入疟疾而形成的新疫区,年发病率达480/万;其二为阿塞拜疆某村的残存流行区,4年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望将疟疾控制在孤立地域内,阻止疟原虫再次引入无疟区,阻断抗药性和突变虫株的蔓延,减少对疟原虫“毒力”株的暴露。近来已鉴定了系列有望的候选传播阻断疫苗分子。本文对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东北部,由于对森林的任意砍伐,导致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种群密度锐减,但对当地疟疾的流行和传播并无明显影响。为了阐明此现象,作者于1983—1988年对该地区不同按蚊的种群、生态学及其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我国近年来疟疾疫情特征,重点分析了我国消除疟疾后面临的持续输入性压力、再传播与重症和死亡风险以及监测响应能力维持等方面的主要挑战,并从加强组织领导、维持及提升防治能力、加强风险地区和人群疟疾主动监测和防治、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深化联防联控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各地开展消除疟疾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从而不断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为建设“无疟世界”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江西省由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本地继发传播的潜在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推动全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调整监测重点地区和风险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建立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收集江西省2012-2015年100个县(市、区)疟疾疫情、传疟媒介和防控能力等数据资料,分别计算各县(市、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消除疟疾防控能力指数(ICI)和疟疾传播风险指数(MRI),并绘制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潜在风险地图。结果全省疟疾传播风险指数前10位的县(市、区)分别为临川区(2.131)、信州区(1.609)、九江县(1.404)、章贡区(1.365)、丰城市(1.225)、青山湖区(1.184)、于都县(1.171)、定南县(1.018)、浔阳区(1.015)和珠山区(1.006)。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级市所在辖区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县(市、区)。结论江西省存在因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且流动人口越多、防控能力越薄弱的地区,其风险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枣庄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疾疫区,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发生22例疟疾现症病人,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疟疾,国内报道甚少。1994年8月~1997年7月,我们在西非马里共和国Markala医院工作期间,新生儿疟疾颇为多见,现将68例新生儿疟疾报道如下。临床资料68例新生儿疟疾患者均为经过正规抗疟治疗的住院患儿。男38例,女30例。发病时日龄:7~10d7例,11~20d25例,21~28d36例。6~9月(雨季)发病42例,10月到翌年5月(旱季)26例。诊断标准:出生于疫区,适逢疫区发病高峰季节或1~2wk内曾在疫区居留过的新生儿,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或以昏迷抽搐为首发…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多种气候、环境因素的改变,包括近几十年来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都可能对该病的流行风险产生影响,使该病的流行及分布、传播媒介的分布发生变化.该文综述了一般气象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季节性与年际气候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对疟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疟疾已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疟疾影响的预估...  相似文献   

17.
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地区疟疾传播潜势的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效区1975,1980-1984年中华按蚊媒介能量,试用Macdondald(1957)的公式计算基本繁殖率,估算疟疾传播频率。结果与当相应年份的疟疾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1982年后,基本繁殖率已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   

18.
无免疫力的人群短期进入疟疾流行区,为防止疟疾感染使用抗疟药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获大家共识。化学预防促进了某些疟疾流行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而采用抗疟药保护疟疾流行区居民则具有争议,英国伦敦学者Greenwood就过去抗疟药在不同方面使用情况作了回顾,并对疟疾控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为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三大传染性疾病。蚊子作为疟疾传播过程中惟一的媒介生物,是疟原虫发育史中最薄弱的环节。大规模使用化学杀虫剂是过去几十年来控制疟疾的主要策略,但药物的反复使用、人口增长、卫生设施的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蚊媒及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扩散,疟疾的流行程度和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加,而且杀虫剂使用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双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评价指标.方法 选取蚊密度较高的3个村为调查点,其中坝区2个、浅丘1个,于2011-07/09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 双流县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是0.05,实际叮人率为1.93,中华按蚊的媒介能量分别是0.015 0(恶)、0.018 3(间),中华按蚊的临界叮人率分别是12.838 4(恶)和10.553 5(间).结论 双流县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低于其传播疟疾的临界叮人率,说明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