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伟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05-3506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分为后正中组和Wiltse组,每组41例。后正中组接受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Wiltse组接受经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Wiltse组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均较后正中组少,下地活动时间较后正中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12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Wiltse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后正中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相比,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患者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它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增厚等多种原因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狭小引起马尾神经或出口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腿痛、下肢或马鞍区麻木感等,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保守治疗效果差,通常需手术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充分有效的减压.传统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为全椎板切除扩大减压,该术式对脊柱后部的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破坏较大,但操作简便,暴露术野良好,且学习曲线短,目前大多仍使用此法.随着对腰椎解剖结构研究的深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微创部分切除减压的术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节段下腰椎自体下关节突骨块与Cage椎体间融合的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丢失率的差异。方法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椎间植骨病人(下关节突组)25例,L4~5间隙20例,L5S1间隙5例;Cage椎间融合病人(Cage组)32例,L4~5间隙22例,L5S1间隙10例。分别于术后第5~7天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12个月门诊复查时拍摄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正侧位X线片椎间隙高度及动力位X线片椎间隙角度变化,计算融合率及椎间隙的高度丢失率,比较两种融合方式的融合效果。结果术后12个月,下关节突组融合率为96.0%,Cage组融合率为9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关节突组平均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7.27%,Cage组为6.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自体下关节突骨块与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近期随访均具有很高的融合率,并能维持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3例。予以对照组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O-TLIF),予以研究组MITLIF。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ODI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ODI评分。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单侧TLIF技术治疗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侧TLIF技术治疗。术后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根据Toth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术后随访所有患者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椎间融合率为100%。结论单侧TLIF技术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徐格  许建中  王序全  谭祖键  谢肇  何清义 《重庆医学》2005,34(7):982-983,985
目的比较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评估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疗效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效果,以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腰椎曲线指数及全腰椎前凸角均显示较术前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对椎间隙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与临床疗效指标相符合.结论相对椎间隙高度指标较为稳定,能较好的与临床疗效指标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的效果及对腰椎骨盆参数、免疫应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接受常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治疗的列为B组(45例),接受MIS-TLIF治疗的列为A组(45例)。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腰椎骨盆参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免疫应激指标(CD3+、CD4+、CD4+/CD8+)、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透视次数较B组多,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B组短,手术耗时较B组长(P<0.05);术后3、6个月两组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节段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均较术前升高,骨盆倾斜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A组ODI、VAS评分较B组低(P<0.05);术后1、3 d A组...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04例,其中85例经随访,治愈46例,显效31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8%。手术无感染、出血及神经损伤等合并症。认为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安全、有效方法。强调手术同时解决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国产电动式腰椎间盘抽吸仪(automatic intervertebral dissecition,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其中症状、体证明显级解11例,占73.3%;有所缓解3例,占20%:症状。体征无缓解1例占6.7%。并对国产电动式腰椎间盘抽吸仪的治疗机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探讨局部减压骨应用于多节段椎体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23例,双节段13例,多节段16例。术中经腰椎后路切除狭窄腰椎大部分椎板、黄韧带,保留上1/3椎板,彻底减压中央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从症状侧切除椎间盘,处理上下终板,将切除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修整成颗粒骨(直径约3 mm)植于椎体间,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有病人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高度,并观察植骨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单节段、双节段及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VAS、ODI及SF-36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节段组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受累椎间高度与单节段、双节段组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意义(F=4.244~9.377,P〈0.05)。结论 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体间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但在多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支撑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4.
应用牵引定点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68例。疗效观察结果:优42.2%;良39.7%;可13.12%;总有效率95.3%。认为疗效与年龄、病程、治疗次数、手法后腰围固定有一定关系。本文并对其手法治疗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性,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提供资料。方法:从1986~1999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1例,经CT手术证实骨化型4腰椎间盘突出症占60例,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经平均4.25a的随访,优37例,良16例,进步7例。结论: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采取可行性手术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及其疗效,为改进手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0~2006年间手术治疗并资料完整、获得随访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电话、信函及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了6个月~7年的随访.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侯树勋[1]评价标准,优64例、良32例、可21例、差9例.并发症有腰椎间盘突出复发3例,椎管内血肿2例,脑脊液漏2例,腰椎1°滑脱及腰椎失稳各1例.无定位错误、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损伤.结论 在处理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重视腰椎管狭窄,并作椎管彻底减压,同时最大限度维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61例后路间盘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进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腰椎管狭窄19例。分别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开窗”减压,髓核取出术及潜行神经根减压治疗。结果 随访12-18个月,按照Nakai标准:优51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3.4%。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病人,本术式达到了减压目的,而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在发挥其优势的前提下,适应证的选择十分重要,预防手术并发症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78例,其中37例行后正中入路PLIF术,41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结果: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缩短,与PLI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提高,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8例施行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摘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并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效果。详细描述了手术方法,并就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颈椎间盘突出症、颈脊髓减压彻底性比较、疗效评价标准和术后外固定及其稳定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的神经根解剖变异。方法:采用第二代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余例。结果:发现神经根解剖变异5例,其中L4/5间隙1例,L5/S1间隙4例。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20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结论: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对神经根解剖变异显露清晰、能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松解神经根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