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顾海燕 《中外医疗》2012,31(6):104-10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湿疹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本文比较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湿疹患者与无皮肤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实施应对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冠心病、血脂异常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4.06、4.77,P均〈0.05):吸烟、饮酒、高血压及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11、0.83、0.11、0.01,P均〉0.05)。单因素分析由表1可知研究组冠心病、血脂异常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4.06、4.77,P均〈0.05):吸烟、饮酒、高血压及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11、0.83、0.11、0.01,P均〉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的眼部病变特征,特别是视网膜血管病变程度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30例无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早期SLE患者作为对照组,32例确诊为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网膜组)的早期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SLE患者经眼科医生检查视力、裂隙灯检查、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0CT)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根据BenEzr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同时评估各系统受累情况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早期SLE患者视网膜血管病变可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棉绒斑,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小片出血,最后可导致视网膜血管增生性改变;视网膜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雷诺现象的发生率及抗ds-DNA抗体阳性率更高(P〈0.05),且视网膜组患者的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5,P=0.007);视网膜组的BenEzra评分和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886,P〈0.001)。结论:早期SLE患者即可发生视网膜血管病变,尤其是存在雷诺现象者;BenEzra评分对SLE患者疾病活动的早期判断和血管炎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促血管生成素1(Ang-1)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4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9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又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49例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41例。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素1,促血管生成素2,Tie-2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促血管生成素1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高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P〈0.05);促血管生成素2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明显高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组(P〈0.05),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又高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5);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在3组中逐渐升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视网膜病变中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Tie-2受体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血管生成素1和促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组成的信号传导系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异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独活寄生汤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93例,其中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的45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间歇性跛行(χ2=5.23,P〈0.05)、疼痛感(χ2=4.64,P〈0.05)、麻木(χ2=5.34,P〈0.05)、冷沉感(χ2=5.23,P〈0.05)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连续性、血管壁光滑性、血流波形、足背动脉血流量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5例(130只眼)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选择同期65例(130只眼)无2型糖尿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组OA、CRA、PCA的PSV和EDV均低于对照组(P〈0.01),RI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已经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蛋白尿组)与对照组(无蛋白尿组)各35例,均给予眼底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存在明显相关,伴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防治和筛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新生儿科、新生儿监护室以及眼科门诊就诊的新生儿共计358名。运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 随访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病变退化新生儿340例,失访18例。340例新生儿中有29例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8.5%。ROP的发生与出生体重和孕龄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体重=257.3,P体重〈0.01;χ^2孕龄=164.2,P孕龄〈0.001)。而且出生体重越低,出生孕龄越小,ROP的发生率和病变程度越高(χ^2体重=17.04,P〈0.01,χ^2孕龄=17.38,P〈0.01)。结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易发生在出生体重低或孕龄短的新生儿,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早期的干预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8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28-129
目的:探讨8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6例)。结果:观察组救护效果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4.73,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75,P〈0.05),观察组急诊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11、7.10、5.21、4.36、5.83,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投诉率、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76、5.76、5.76,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效果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DR)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诊断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9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按照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分为DN0组(无蛋白尿组)、DN1组(微量蛋白尿组)和DN2(临床蛋白尿组);比较不同组别视网膜改变的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DN2组患者年龄、病程、TC水平、UEAR水平等均明显高于DN0及DN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N0组患者23例单纯型DR,2例增殖型DR,总发生率为21.7%;DN1组DR、DR分别为27例和7例,总发生率为54.8%;DN2组DR、DR分别为7例和4例,总发生率为84.6%。组间两两比较发现,DN2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DN1组高于DN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DN与DR具有正相关性(r=0.328,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改变具有相关性,呈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患有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变化,了解这种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simple diabetic retinopathy,SDR)20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例,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ONTROL)30例,分别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病程、血糖、血脂、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肾功能、血压的相关性。结果:①NDR、SDR、PDR3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PDR组血浆TM水平高于SDR组(P〈0.05),SDR组血浆TM水平高于NDR组(P〈0.05);②血浆TM分别与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TM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随着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TM值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逐渐加重。眼底出现了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1.
脑小血管病MRI表现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MRI表现与认知障碍(CI)的关系。方法:分析93例符合CSVD患者MRI表现的白质病变(WML)及腔隙性脑梗死(LI)的病灶和数量,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CI)组和非认知障碍(no CI,NCI)组,分析两组患者MRI表现与CI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相比,在饮酒、高血压和血脂方面, CI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CI组(分别是71.4% vs 27.5%,57.1%vs 27.5%,54.8%vs 17.6%;分别P=0.00、0.004和0.00),而在吸烟和糖尿病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50.0%vs 25.5%,21.4%vs 11.6%;分别P=0.15和0.207);CI组LI病灶总数和脑WML分值明显高于N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和WML的影响后,LI病灶总数能解释MoCA得分的55.1%。同时MoCA分值仍与WML有关( P<0.001),说明LI病灶总数和WML均为MoCA分值的预测因素,而LI部位能解释MoCA得分的42.9%( P<0.001)。其中额区、颞区和基底核区LI数量与MoCA分值呈正相关( P<0.01),顶枕区和幕下区LI数量与MoCA分值无相关性( P>0.05)。结论:WML以及LI病灶的数量和部位均与CSVD患者的CI有关,额区、颞区和基底核区LI病灶数量与CI的严重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ubbard法评价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改变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眼底照相,并采用Hubbard法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详细评价,测定视网膜动脉狭窄程度、动静脉交叉压迫征严重程度和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结果73例(66.4%)高血压患者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组的视网膜动脉狭窄程度和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的严重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狭窄程度、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的严重度均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狭窄者视网膜动脉直径和动静脉直径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视网膜静脉直径并无明显变化(P〉0.05)。另外,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直径与视网膜动静脉比值均明显缩小(P〈0.05)。视网膜动脉狭窄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阳性预测率为76.62%,灵敏度为80.82%;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压迫征的阳性预测值为89.74%,特异性为89.19%。结论采用Hubbard法评价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以很好地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该视网膜血管评价方法,可以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普查,并为进一步施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87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86例非小血管病的脑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含量、吸烟、酗酒等因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含量、吸烟、酗酒是引起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和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唐彬  张莹  张瑞云 《河北医学》2011,17(3):290-29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C肽、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糖、病程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81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视网膜病变组(A组)40例,有视网膜病变组(B组)41例,正常对照组(N组)40例,进行血糖(BG)、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瘦素基因启动子区G-2548A多态性与腹型肥胖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216例脑梗死病人和182例健康者(对照组)的瘦素基因启动子区G-2548A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根据腹围将两组均分为腹型肥胖组和非腹型肥胖组。结果所有受检者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2.574,P〈0.001),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173,P〈0.001)。GG基因型人群患脑梗死的风险是GA+AA基因型的2.494倍(OR=2.494,95%CI=1.344-4.631),GG基因型人群空腹血浆瘦素水平高于GA+AA基因型(t=6.924,P〈0.001)。腹型肥胖者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非腹型肥胖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瘦素基因启动子区G-2548A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的易感性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因素,瘦素基因启动子区G-2548A的多态性与腹型肥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岳阳市第二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68例及体检中心正常对照个体285例,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分为三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18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180例)与正常对照组(NC组,285例)。检测各组临床与生化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DM组与DR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NC组,而DM组与DR组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比较,DR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hTC、TG、LDL-C均显著增高,而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比例[47.2%(85/180)1显著高于DM组[10.6%(20/18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0.555,P=0.000)。DM组与DR组BMI、HDL-C、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4.258,P=0.001)、HbA_1c(OR=1.298,P=0.002)、TC(OR=1.477,P=0.005)、LDL-C(OR=2.187,P=0.008),合并糖尿病。肾病(OR=1.812,P=0.000)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结论病程、HbA_1c、LDL-C、合并糖尿病肾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视网膜病变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艳  曾今诚  梁小泉 《海南医学》2014,(18):2670-2672
目的 检测EBI3、p35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EBI3和p35在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NPC患者、30例癌旁黏膜和2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EBI3和p35表达,并分析其与NP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NPC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为62.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织中的36.7%(χ2=4.83,P〈0.05)和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的36.0%(χ2=4.53,P〈0.05)。T3~T4期NPC患者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患者(χ2=17.24,P〈0.01);非角化型鳞癌NPC患者癌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角化型鳞癌患者(χ2=8.78,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癌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χ2=14.49,P〈0.01)。p35高表达率为60.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织中的33.3%(χ2=5.33,P〈0.05)和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的36.0%(χ2=3.85,P〈0.05)。T3~T4期NPC患者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患者(χ2=19.28,P〈0.01);非角化型鳞癌NPC患者癌组织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角化型鳞癌患者(χ2=7.24,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癌组织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χ2=5.56,P〈0.05)。NPC组织中EBI3和p35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 NPC组织中EBI3和p35高表达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有望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缓解期病人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从神经-免疫机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PI-IBS组病人20例,UC组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取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病人直肠IFN-γ、IL-2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χ^2=14.012、13.931,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0、2.323,P〉0 .05)。PI-IBS病人直肠黏膜P物质(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3.722,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 .05)。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病人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 .05) ,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1.676,P〉0 .05)。结论 PI-IBS与IBD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