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信息动态     
0 引言 卡马西平临床主要用于癫(间)、周围神经痛等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卡马西平适应证的增加,如用于控制酒精戒断、改善耳鸣、失眠、头痛及抗利尿等.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亦升高,常见的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共济失调、嗜睡、疲劳、复视)、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及皮肤过敏反应等[1].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疹,且其发生率逐渐增高[2-3].但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比较少见[1,4-9],伴变态反应性口炎及肝功能损害的更是少见.以下结合我院1例服用卡马西平并右旋布洛芬胶囊后出现重症药疹的特殊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该患者出现药疹的可能机制,以便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8,(2):287-288
<正>卡马西平为神经系统常用药品,临床上用于治疗癫痫、各种神经痛以及双相障碍等,据报道称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50%~([1]),药疹是卡马西平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而重症药疹发生率达85.45%~([2]),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下面将1例卡马西平片致重症药疹的病例予以报道。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5岁,因受凉后出现畏寒、怕冷,  相似文献   

3.
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危险因素,以减少药疹的发生。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7年服用卡马西平出现药疹的住院患者55例的资料,其中非重症药疹28例,重症药疹27例。统计分析药疹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癫痫病、药物初始剂量、药疹潜伏期的关系,并对2组患者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药疹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癫痫病无关(P〉0.05),与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和药疹潜伏期有关。而重症药疹组和非重症药疹组的卡马西平起始剂量及药疹潜伏期有差异,卡马西平起始剂量分别为(155.74±81.130)mg/d和(124.11±44.867)mg/d(P〈0.05),药疹潜伏期分别为(11.81±7.45)d和(6.14±5.30)d(P〈0.01)。重症药疹的肝损害较非重症者显著增多(P〈0.01),且早期均有发热表现,病情也较重。结论: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犬及药疹潜伏期长可能增加药疹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抗癫痫及抗外周神经痛的一种药物,近年来应用该药引起药疹的现象也随之增多,部分患者药疹,相当严重,伴随的全身症状明显,内脏多器官受累,病情进展快,若不明确诊断,延误治疗,会危及生命。本文报道的两例口服卡马西平引起的红斑形、渗出性、变形性重症药疹,就是被当地医疗单位误诊,危及生命的重症药疹,所以特作报道,供同道参考;引起临床注意。并建议:(1)生产厂家在使用说明书上要详细介绍该药的毒副作用、禁忌症。(2)临床上一旦发现副作用,应及时停药,及时对症治疗。(3)治疗中要注意保护好眼睛,以免角膜粘连溃疡或穿孔,造成视力下降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卡马西平主要用于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1],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笔者就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例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面坏死松解型药疹报道如下,以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重症药疹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华山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9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类别以抗菌药物最多见(43例,30.1%),最易引起重症药疹的两种药物为卡马西平(32例,26.9%)和别嘌呤醇(23例,19.3%);药疹类型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为最常见的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为最凶险的类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结论:对易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伟  崔岚  姜曜  纪冬霞 《中国药物警戒》2006,3(5):296-296,299
卡马西平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癫痫、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治疗神经原性尿崩症、预防或治疗躁狂抑郁症、抗心律失常等。卡马西平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视力模糊、复视、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笔者就1例患者4个月内重复使用卡马西平(片)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报道如下,以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与致敏药物的关系以及重症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53例因重症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是抗菌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和别嘌醇等。抗菌素、解热镇痛药引起的重症药疹预后较好,卡马西平、别嘌醇引起的重症药疹潜伏期长、预后较差。结论对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这是稳定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收治50例应用卡马西平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卡马西平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卡马西平在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药疹、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以及其他损害等。结论应用卡马西平后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用药治疗时应该全面考虑患者临床情况,正确使用药物并密切观察,警惕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9例。重症药疹16例,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66%(2/3)及80%(4/5),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泼尼松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相似文献   

11.
明振学 《北方药学》2015,(6):173-173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在临床治疗中引发的常见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应用卡马西平临床治疗中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上述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药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的损害。结论:卡马西平在临床治疗精神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着显著疗效,但是仍存在药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药时须谨慎,对服用该药患者应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2.
成燕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94-3495
药疹是药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及(或)黏膜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霞时累及多系统[1].近年来南于大量新药推向市场和药物的广泛应用,重症药疹的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引起重症药疹的种类繁多,临床上导致重症药疹的药品种类也有所改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中南药学》2019,(2):270-272
临床药师敏锐判断1例癫痫患者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案例,并提出换用抗癫痫药,先后注射大剂量激素及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抗过敏治疗等有效建议,使患者癫痫及药疹均得以控制,生命体征平稳。临床药师参与药物致重症皮炎的处置,在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 d的6例,15 d的2例,19 d的2例,24 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 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卡马西平引起重症药疹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马西来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抗癫痫及抗外周神经痛的一种药物,近年来应用该药引起药疹的现象也随之增多,部分患者药疹,相当严重,伴随的全身症状明显,内脏多器官受累,病情进展快,若不明确诊断,延误治疗,会危及生命。本文报道的两例口服卡马西平引起的红斑形、渗出性、变形性重症药疹,就是被当地医疗单位误诊,危及生命的重症药疹,所以特作报道,供同道参考,引起临床注意。并建议:(1)生产厂家在使用说明书目 要详细  相似文献   

16.
卡马西平的化学结构近似于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一种钠通道阻滞药,可使动作电位兴奋期延长,抑制丘脑腹前核到额叶的神经兴奋传导,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痛、癫痫、精神性疾病.因每位患者的病情差异,临床用药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和他药合用,随着卡马西平临床应用的增多,特别是合并用药的增多,其药品不良反应(ADR)呈现严重及增多的趋势,有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1].笔者就1年来我院使用卡马西平的情况及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卡马西平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卡马西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所致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卡马西平所致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表现、诊疗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均在使用卡马西平1个月内出现症状,停用卡马西平,给予激素、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卡马西平所致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注重预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冯小朵  吉训超 《安徽医药》2017,21(2):371-372
目的 阐述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与临床转归.方法 报道1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合并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病人既往糖尿病病史,服用阿莫西林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治疗上以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及积极控制血糖处理.结论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是一种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在合并糖尿病基础疾病的病人治疗上,应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药疹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5年75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标准剂量IVIgG组、半标准剂量IVIgG组以及激素组,采用SCORTEN评分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比较三组SCORTEN评分,最大激素使用量、起效时间,激素减量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是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以重症多形红斑型最常见.激素组的最大激素使用量大于标准剂量IVIgG组(P<0.05),激素组的起效时间、激素减量时间、住院时间大于其他两组(P<0.05);标准剂量和半标准剂量IVgG组最大激素使用量、起效时间、激素减量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早期联合IVIgG治疗重症药疹是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方法.半标准剂量和标准剂量IVIgG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临床实例出发探讨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的特点和关联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70-2017年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公开报道的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的病例,提取文献中患者年龄、性别、致ADR药物、重症药疹类型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文献49篇,共计病例49例。其中单一用药致重症药疹病例有27例,联合用药22例;49例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中发生率最高为对乙酰氨基酚,其次为吡罗昔康、布洛芬、依托考昔;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平均潜伏期为(7.88±10.42)d,其中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潜伏期最长,可长达(36.50±14.20)d;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好转,1例因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征死亡。结论:非甾体抗炎药致重症药疹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临床应用时应提高警惕,以减少重症药疹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