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测定溶液的pH值,采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定时观察溶液的颜色及澄明度,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溶液在常用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5%G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及果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与5%GS、0.9%NS配伍6 h内可保持稳定,注射用灯盏花素在果糖注射液中可出现颜色变化,甚至析出。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不可与果糖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临床常用溶媒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群芳  徐冬 《医药导报》2008,27(7):862-863
目的 考察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 方法 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观察溶液外观、测定配伍后6 h内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丹参素与原儿茶醛的含量. 结果 两种混合液外观无明显变化,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6 h内,pH值变化较小,不溶性微粒数配伍液远远高于原注射液(P<0.05);主要成分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不宜配伍,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比原输液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溶液的稳定性。方法测定溶液的pH值。采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的含量,定时观察溶液的颜色及澄明度。观察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在常用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10%果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结果注射用盐酸川芎嗪与果糖等常用输液配伍后.各项结果在8h内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可与果糖等常用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4.
考察甲氯芬酯在葡萄糖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3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结果盐酸甲氧芬酯与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宜4h内使用,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须2h内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温度条件下将注射用灯盏花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于8h内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其外观,并测定其pH值、含量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在25℃温度条件下配伍后8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数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可与上述4种输液于25℃温度条件下配伍,0-8h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在4种常用液体中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在25℃下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4种常用输液液体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输液配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孟多酯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变化。结果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0.9%氯化钠及5%葡萄糖氯化钠在室温下(25%)配伍,0~8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而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欠佳。结论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输液配伍时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加替沙星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加替沙星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于4℃、25℃和37℃,不同时间段内溶液的颜色、pH值和加替沙星浓度的变化。结果不同条件下加替沙星注射剂与常用输液配伍后溶液的颜色、pH值、加替沙星浓度基本不变,认为注射用加替沙星在氯化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中24h内稳定。结论加替沙星注射剂可以与氯化钠输液和葡萄糖输液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注射用丹参(冻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情况.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测定配伍后溶液6 h内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丹参素与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6 h内pH值变化较小;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远远高于原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P<0.01);主要成分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注射用丹参与输液配伍后6 h内质量基本稳定.但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比原输液大大增多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输液的pH值对左氧氟沙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输液的pH值对左氧氟沙星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大输液及相关药物的配伍禁忌提供依据。方法:配制一系列不同pH值的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加入左氧氟沙星,观察溶液的稳定性。结果:溶液pH在6.5以下稳定,在6.5-7.5之间部分出现浑浊,在7.5以上容易析出结晶。结论:配制含左氧氟沙星的输液宜选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不宜选择偏中性的氯化钠注射液,避免和碱性药物配伍。  相似文献   

10.
头孢西丁钠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5℃将头孢西丁钠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在12h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西丁钠的含量。结果:头孢西丁钠在50-800L/检测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7±1.1)%;日内差RSD≤1.4%(n=5),日间差RSD≤1.9%(n=5)。头孢西丁钠与4种输液配伍12h内含量〉93%。结论:头孢西丁钠与4种输液在25℃、12h内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头孢硫脒与四种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硫脒在4种临床常用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注射液pH值的上下限,调节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以及5%葡萄糖+0.9%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并按临床常用剂量,配制头孢硫脒与上述注射液及原pH值注射液的配伍溶液,考察上述12种配伍液于0、0.5、1、2、3、4、5、6h的pH值、颜色和澄明度等外观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在上述时间点下配伍液中头孢硫脒的含量变化.该方法采用BDS-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磷酸盐缓冲液:乙腈(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进样量1μl.结果 头孢硫脒专属性好,能达到基线分离,线性范围为1~12 mg/ml(R=1.0000),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差<2.0%,12种配伍液在6h内峰面积变化均<4%.结论 头孢硫脒与不同pH值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以及5%葡萄糖+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稳定,临床上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盐酸兰地洛尔粉针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以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注射用盐酸兰地洛尔与4种常用输液于室温(25℃)配伍4h内的含量,并测定不溶性微粒及pH值变化.结果 注射用盐酸兰地洛尔与上述4种输液配伍放置4h后,pH值、不溶性微粒、含量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注射用盐酸兰地洛尔在上述4种输液中4h内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盛红彬 《中南药学》2011,9(8):587-589
目的探讨氨苄西林钠在不同pH值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分别用pH值为3.2、4.2、5.4、6.0、6.5的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制备1%氨苄西林钠溶液,温度2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法分别测定氨苄西林钠的浓度在0、0.5、1、2、4、6 h变化情况,计算降解速率。结果在pH 3.2~6.5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氨苄西林钠的分解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其速率随着pH值增大而减小,其稳定性随着pH值增大逐步增强。结论 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对氨苄西林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静脉滴注使用氨苄西林钠可以选择pH值相对较大(在合格范围)的5%葡萄糖注射液,以减少氨苄西林钠的降解,确保疗效,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炎琥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平  LIU Jing 《中国药房》2008,19(23):1801-1803
目的:了解炎琥宁注射液在6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考察炎琥宁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玻璃或塑料容器)配伍后的外观、pH值、含量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炎琥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后4h内,其输液的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显著性改变;但在4h内,除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5种输液与炎琥宁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最好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制剂的在四种临床上常用的溶媒配伍稳定性。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 20℃时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含量下降不超过3%,其他3种溶媒中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含量下降3%~9%,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37℃时配伍较20℃时低约6%,各配伍溶液4h内均澄明,无沉淀及浑浊发生,也无颜色变化,pH为4.65~4.97。结论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配伍溶液应放置在室温(20℃)下,一般不应超过4h,建议临床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粉针剂的首选溶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临床上常用的大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在25℃温度条件下将注射用灯盏花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后,于8h内的各个不同时间点(0h、1h、2h、4h、6h、8h)观察各自的外观,并测定其pH值、含量的变化。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与5%GS和0.9%NS在25℃温度条件下配伍后的8h内各自的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与10%GS在25℃温度条件下配伍后的8h内pH值和含量变化不大,但有浑浊现象产生。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可与5%GS和0.9%NS于25℃温度条件下配伍,并在8h内使用。临床上最好避免将注射用灯盏花素与10%GS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爱虹  ;张晓萌 《中国药房》2009,(28):2199-2200
目的:考察注射用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的稳定性及与临床3种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对制剂在包装条件下分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包括光照和高温试验,10d)和加速试验(6个月);将制剂与5%、10%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考察8.0h内配伍液的稳定性。主要考察指标为外观性状、可见异物、pH值、主药含量(主峰面积)、有关物质含量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等。结果:除光照试验中有关物质含量稍有增加外,其余各项试验中各考察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在避光条件下放置稳定性较好,其与3种常用输液配伍后8.0h内性质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注射用硝普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将注射用硝普钠,根据临床应用需要配制成溶液,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放置时间,考察配伍溶液的性状、pH值、不溶微粒、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硝普钠含量等.结果 避光套避光,在20℃、35℃时,注射用硝普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26 h内是稳定的;不避光任何条件下溶液均不稳定;溶液的稳定性与硝普钠浓度(0.2 -0.05 mg/mL)无关,与温度(20℃、35℃)有一定关联,但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密切相关.结论 在避光条件下,注射用硝普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6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枉为DL—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10mmol乙酸铵水溶液-乙酸(45:55:0.5);柱温2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0nm。结果: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方法最低检测浓度为5ng·ml^-1,线性范围0.05~10.00μg·ml^-1(r=0.9996)线性关系良好。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日内RSD分别为2.09%~4.22%,日间RSD分别为3.72%~5.04%。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4.38%~97.20%。结论:本试验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体内血药浓度和生物等效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吴新安  朱捷 《安徽医药》2011,15(1):19-21
目的 考察冠心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将冠心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20:500、40:500)、氯化钠注射液(10∶100、20∶100)分别按临床常用比例配伍后,依照2005版药典的方法考察不同时间点混合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吸收光谱、细菌内毒素限量及冠心宁注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