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检查21例,CT检查19例,其中增强扫描5例,MRI和CT检查8例。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34个病灶,单侧单发病灶30例,右侧16例,左侧14例,双侧2例,34个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均未见强化。MRI均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FLAIR序列上为低信号,在各扫描序列中完全与脑脊液信号同步,病灶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单纯CT检查定位困难,易误诊为脑内病变,MRI多方位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与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23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CT轴位扫描18例,其中增强扫描4例, CT冠状位扫描2例;MRI检查14例;单独MRI检查5例. 结果 23例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右侧15例,左侧8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22mm×28mm,最小者直径5mm.CT轴位像病灶呈长卵圆形、圆形,与环池相连14例,CT值6~20HU,平均为11.4HU.MRI冠状位像呈"双凸透镜"形、卵圆形,矢状位像呈卵圆形、"箭头样"表现;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示囊肿呈低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其中CT首次诊断而误诊为其他疾病10例,MRI 2例. 结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在CT和MRI上的密度/信号与其他部位的蛛网膜囊肿无差异,认真分析脉络膜裂解剖,多可明确诊断,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患者23例。CT轴位扫描18例,其中增强扫描4例,CT冠状扫描2例,MRI进一步检查14例;单独MRI检查5例。结果:23例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发生于右侧15例,发生于左侧8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22mm×28mm,最小者直径5mm。轴位CT上病灶呈长卵圆形、圆形,与环池相连14例,CT值6~26HU,平均为11.4HU。MRI表现:冠状面呈“双凸透镜”形、卵圆形,矢状面呈卵圆形、“箭头样”表现;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示囊肿信号呈低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表现。其中CT首次诊断而误诊为其他疾病10例,MRI误诊2例。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但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结合文献对7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 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CT、MR诊断的21例脉络膜裂囊肿,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MR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60岁,平均35.2岁。其中外伤5例,健康查体5例。1.2扫描方法采用日立MRP-7000AD 0.3T磁共振机,行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TE=500ms/20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TR/TE=4000ms/117ms)及FLAIR序列(TR/TE/TI=6000ms/117ms/1500ms)分别采集轴位图像及冠状位SE-T1WI、矢状位FSE-T2WI图像,层厚5~8mm,间隔1~2mm。3例患者按照0.1mmol/kg静脉注射欧乃影后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增强扫…  相似文献   

6.
张涛  任广  滕峰  邵松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111-1112
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 fissure cyst)为颅内较少见的囊性病变,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本文搜集6例患者的CT及MRI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搜集经CT和MRI诊断的6例脉络膜裂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29岁。所有患者均因头疼、头晕或其他原因就诊。颅脑CT检查使用HispeedNT双排螺旋CT机,病灶区层厚和层距均为5mm,CT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2·5~3·0ml/s的流率注射碘海醇100ml后,行轴位横断扫描,MR成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机,常规扫描T1WI自旋回波…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裂影像学表现及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的影像学表现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和颅脑大体标本,对照研究正常脉络膜裂在MR上的影像学表现,并对14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进行CT和MR I分析。结果MR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全长,表现为含脑脊液裂隙。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近期随访囊肿无明显变化。结论认识脉络膜裂影像学表现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CT和MR 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鞍区Rathke裂囊肿的CT及MRI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大小为0.5~3.2cm,平均1.35cm。CT多为低密度,MRI信号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囊内可见漂浮结节4例。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结论:CT和MRI对鞍区Rathke裂囊肿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应注意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MRI、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CT、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 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囊肿位于左、右侧脑室三角区各2例,右侧脑室顶部1例,均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引起侧脑室局部变形、增大.CT表现囊肿与脑脊液密度相同,包膜不显示,囊肿与脑脊液不能区分;MRI显示为等或接近脑脊液信号,界限清楚,囊壁于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结论 MRI能清楚地显示囊肿的形态、信号及囊壁,有较特征性的表现,对脑室脉络丛囊肿的显示明显优于CT.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上腺囊肿比较少见,在临床上常无症状,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CT和MRI等影像手段,笔者总结了9例经手术和病理或综合影像诊断的肾上腺囊肿,对其影像学特征和影像诊断中如何避免误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16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对MR影像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  16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 ,表现为界线清楚的囊性病变 ,囊壁及其周围无软组织信号 ,内部信号均匀且在各个序列上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平均大小为 0 9cm× 1 3cm× 1 5cm ,病灶周围均无水肿。 6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扫描后均未见病灶强化。结论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是 1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在特殊的位置 ,横轴面扫描易误诊为脑内病变 ,MR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20例均行MR常规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5例行横轴位DWI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20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平均大小为0.9 cm×1.3 cm×1.1 cm,多呈类圆形薄壁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中5例DWI呈低信号,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5例行顺磁性对比剂增强扫描,未见病灶强化。结论:脉络膜裂囊肿发生在脉络膜裂部位,较小的囊肿MR横轴面图像不易诊断,MR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可明确诊断,增强扫描和DWI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16例经病理确诊白血病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探讨CT、MRI表现特点。结果:16例中,脑内及眼眶浸润4例,脑内病变累及颞叶、额叶、顶叶;单纯肺部浸润2例,累及上叶、下叶;肝脾同时浸润6例,均为肝、脾内多灶性病变;肺肝同时浸润2例;骶椎管内外受累2例。肺部病变为多样性,肝脏病变为弥漫性结节性,骶椎管内外受累病变为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结论:CT、MRI可充分显示白血病髓外浸润所累及器官,但缺乏特征性,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组织学、免疫生化检查等。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0例,男6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结果:回顾分析其CT及MRI影像表现有如下特点,CT:①肿瘤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或等低高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肿瘤通常为明显不均匀强化;②肿瘤临近骨质可有破坏,但无增生硬化;③半数以上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MR:①肿瘤主要表现为等长混杂T1、等长混杂T2信号影,偶可见短T1或短T2信号影,注药后,肿瘤增强明显但不均匀;②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③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而见不到钙化影。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CT及MR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垂体脓肿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5例垂体脓肿的Mill和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垂体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5例垂体脓肿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和增强,2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5例均表现为垂体腺增大,向鞍上突出。2例CT平扫呈低密度;3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2例T1WI与脑实质信号类似,T2WI呈稍高信号。2例CT增强扫描未显示明显强化征象;5例MR增强扫描均呈环形强化,4例环壁薄且均匀,1例环壁较厚。结论环形强化是垂体脓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MR增强扫描显示这种环形强化比CT增强扫描更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的CT、MRI表现,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病理证实的UCD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本组透明血管型39例,浆细胞型5例,混合型2例;病灶位于颈胸部10例,腹部30例,盆部6例;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例为单发肿瘤,1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5.4 cm,境界清晰,均位于肾皮质区,向肾外突出。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平扫T1WI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其中4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高信号或低信号,肿瘤内混杂稍高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7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大部分无强化,少部分延迟强化;1例皮髓质期扫描呈"轮辐状"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轮辐状"强化内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8.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瘤属良性肿瘤,中年男性多见,具特征性表现:(1)幕上肿瘤多位于侧脑室内室间孔或透明隔附近,幕下则以第四脑室多见;(2)肿瘤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边界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内可伴小囊变及出血,幕上肿瘤钙化较少见,幕下者部分可见钙化;(3)CT平扫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低、稍低或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瘤内小囊变区呈更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4)CT、MR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充分认识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