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 将135例(1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成A、B组,每组均为89只眼。A组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状体、眼底、眼压等。结果 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7.88%;随访6~18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1.01%。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7%;眼压控制率为73.03%。两组间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拟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63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29例(40眼)行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34例(4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访3~6个月.结果 A组:未拆除调节缝线前无浅前房发生,拆除后发生浅前房7眼(17.5%),B组浅前房9眼(2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83,P>2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A组33眼(82.5%),B组28眼(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5).眼压:术后3个月、6个月,A组眼压控制较好,两组眼压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6,2.489,P<0.05).术后视力:早期A组视力恢复较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4,P<0.05).术后两组主要并发症为脉络膜脱离,B组3眼(7.5%)发生角膜缘切口漏.结论 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降低了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了中远期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136例(142眼)进行随机分组,术毕采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67例(70眼)采用Kolker法作为A组,69例(72眼)采用Shin法作为B组。比较两组术后自觉症状、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眼压情况。结果术后术眼有酸、磨、溢泪等自觉症状的A组30眼,B组2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A组3眼(4.29%),B组4眼(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滤过泡形态A组Ⅰ型7眼,Ⅱ型59眼,Ⅲ型3眼,Ⅳ型1眼,功能型滤过泡66眼(94.29%);B组Ⅰ型15眼,Ⅱ型51眼,Ⅱ型1眼,Ⅳ型5眼,功能型滤过泡66眼(91.67%)。功能型滤过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Ⅳ型滤过泡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压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均能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成功率,但Kolker法自觉症状明显,Shin法滤过泡易局限,必要时可两种缝线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可拆式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可拆式巩膜瓣缝线是否能有效地减少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以65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5眼)为对象。前6个月,34例病人(48眼)接受标准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31例病人(57眼)接受可拆式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一天、七天、一月及一年,检查比较两组滤过泡、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和眼底情况。结果:在可拆式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早期Ⅱ—Ⅲ度浅前房和视力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3.51%和10.53%;而在标准小梁切除术组,为16.67%和29.17%(P<0.01)。而且,术后前房轴深减少值与术后一天眼压成直线负相关关系。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超滤过是前房形成迟缓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主要原因。可拆式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因超滤过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影响。方法青光眼95例(145眼)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中全部病例人工形成前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态及眼压水平,根据眼压高低、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深浅决定拆除可拆缝线时间,并将浅前房发生率与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144例(179眼)作对比。结果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后12眼发生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8.2%;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8.4%。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可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小梁切除术后低压性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80只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三角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 mm 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 d,可调整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87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形成情况,测量眼压、视力。结果术后Ⅰ度浅前房4只眼,Ⅱ度浅前房1只眼,其发生率是5.75%;术后随访3~16个月,眼压的控制率是97. 70%。结论术后加用可拆除巩膜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术后前浅房的发生,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运用丝裂霉素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 60例(60眼 )青光眼分为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级 )。A ,B两组均运用丝裂霉素 ,A组术中加缝 2针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A组发生浅前房 5例 ,B组发生 10例。A组和B组术后眼压在术后 2周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 83 2 8%± 7 2 %和 71 43 %± 9 4%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运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作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后 ,不仅能调控房水滤过量 ,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120例142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0例7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5-FU;对照组(B组)60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和眼压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6.76%(5眼),B组为35.29%(24眼)。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原因以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为多见。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术中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疗效进行分析。方法71例(80眼)首次行小梁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可拆除缝线组35例(40眼),术中应用双臂一体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对照组36例(40眼)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可拆除缝线组7.5%(3眼),对照组27.5%(11眼)(P<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2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5%和85%(P>0.05),但可拆除缝线组术后眼压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该技术能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灵活地控制滤过量,明显减少了术后因滤过强所致的浅前房,可将术后眼压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技术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107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48例56只眼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44例51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术后前房、眼压、住院日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1%(9只眼),对照组为31.4%(16只眼);术后半年,眼压的控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眼压的长期控制并不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巩膜瓣两侧切口边缘(约中央处)作一对张力较大的外露可调整缝线,外露端在角膜缘前透明角膜处约lmm。结果:78例(84眼)术后3d3眼出现Ⅰ级浅前房,术后6d5眼拆线后出现Ⅰ级浅前房,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无1眼发生持续性浅前房。术后5~21d通过调整可拆除缝线及按摩眼球,眼压均控制在5.3~12.6mmHg(lmmHg=0.133kPa)之间(非接触眼压计NDEKNT-2000);术后随访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5例占32%、不变者47例占60%、下降者6例占8%。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可有效地调节眼压,大大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青光眼124例(148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2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黏弹剂;对照组(B组)62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7.1﹪(13眼),B组为40.3﹪(29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P=0.002).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行小梁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10眼发生低眼压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探讨。结果 94例110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1眼,发生率为19.09%,眼压8mmHg至测不出,时间术后1-5天。其中滤过过畅9眼,42.86%,结膜瓣渗漏6眼,28.57%,脉络膜脱离6眼,28.57%。通过保守治疗19眼,手术治疗2眼。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常见原因滤过过畅,脉络膜脱离和结膜瓣渗漏。大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5.
王勤  罗顺利 《眼科新进展》2012,32(5):488-490
目的比较不同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行抗青光眼手术的160例(220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前眼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75眼)、B组(78眼)、C组(67眼),各组患者分别行小梁切除术(42眼、26眼、22眼)、巩膜咬切术(25眼、28眼、25眼)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8眼、24眼、20眼)。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220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者共86眼(39.1%),其中行小梁切除术者42眼(46.7%),行巩膜咬切术者31眼(39.7%),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者13眼(25.0%);3种术式之间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显著低于其他2种术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他2种术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之间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原因不明,与其他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前眼压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低,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经路前房注眼用平衡盐水(BSS)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 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经角膜穿刺口或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结果 经角膜穿刺口前房注BSS,共28例31眼作为观察组,术后浅前房3眼(10%)。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共30例3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浅前房18眼(50%)。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比较,X2检验,P<0.01。结论 前房注BSS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经角膜穿刺口优于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  相似文献   

17.
樊闻华  刘玉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84-2086
目的:对比观察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患者73例82眼随机分为A组(37例42眼)和B组(36例40眼),分别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3mo,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以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8%(Ⅰ度),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5.0%(Ⅰ度+Ⅱ度),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结束时共38眼(90.5%)为功能性滤过泡,B组共28眼(70.0%)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眼压获完全控制者共37眼(88.1%),显著高于B组(5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平均眼压为15.2±2.3mmHg,显著低于B组(18.5±2.5mm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保持前房深度的手术效果。方法78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透明质酸钠组33例(4l眼)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4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12.20%(5/41),对照组32.61%(15/46),两组比较P〈0.05。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组97.56%(40/41),对照组91.30%(42/46),两组比较P〉0.05。结论维持正常前房深度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