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健 《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TT)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不超过12h的初发AMI患者随机分为TT加PCI组(即TT后进行PCI干预的联合治疗,n=31)及PCI组(直接进行PCI,n=31),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TT加PCI组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2级以上者24例(77.42%),高于PCI组16例(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加PCI组术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1.1±7.5,高于PCI组(49.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TT后PCI治疗的疗效优于直接PCI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次Q波型AMI患者45例,2~3周内行PCI治疗的21例患者为PCI组,未行PCI治疗的24例患者为非PCI组,2组患者均于发病2周(PCI治疗前)及24周(PCI治疗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PCI组24周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低于非PCI组(P<0.01,P<0.05,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非PCI组(P<0.01)。结论 延迟PCI治疗能抑制AMI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临床疗效良好。它可分为直接PCI、立即PCI、延迟PCI、挽救性PCI等,近年还诞生了易化PCI等新的介入治疗方法。本文就上述介入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52例AMI病人以行择期PCI分为对照组(药物保守治疗)和PCI组(成功行择期PCI),对比PCI前、术后1mo及术后6mo HRV相关指标。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施行择期PCI病人术后1mo、6mo HRV改善明显(P<0.05)。PCI术后1mo与6mo相比HRV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PCI可以改善AMI病人的HRV,有助于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洛阳东方医院行PCI的14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时间将其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各74例,急诊组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择期组发病后7~14 d行择期PCI,比较两组心功能、心肌损伤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行PCI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5 h,两组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对比,急诊组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前,两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后7 d,急诊组ET-1、vWF水平高于择期组,NO水平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与择期PCI均可开通AMI患者梗死冠脉,而急诊PCI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赵景宏  王浩宇  乔彦  邓建平  陈勇  刘涛 《海南医学》2016,(19):3140-314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远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98例行PCI的AMI患者,其中93例行急诊PCI,105例行择期PCI,术前、术后半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心功能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其中急诊PCI组改善明显,LVE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58.2±11.3)%vs (54.7±10.3)%],LV小于择期PCI组[(49.4±5.4) mm vs (53.8±7.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其中急诊PC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失败后进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96例A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34例静脉溶栓失败的AMI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治疗(补救PCI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住院与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与直接PCI组相比,补救PCI组年龄偏低[(52.47±11.93)岁vs(60.28±11.02)岁,P=0.001],较少伴有高血压(32.4%vs56.1%,P=0.01)。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病变形态、冠脉病变支数无差异性(P均>0.05);直接PCI组“罪犯”病变狭窄程度较补救PCI组重[(95.47±7.83)%vs(90.73±11.02)%,P<0.05];置入支架的直径小[(3.07±0.41)mmvs(3.23±0.39)mmCP<0.05];直接PCI组IRA开通率偏低(89.8%vs100%CP>0.05)。两组患者血运重建程度有差别(P<0.05),但近期与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结论:补救性PCI与直接PCI均是AMI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一般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评价直接PCI治疗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获得随访的226例AMI患者分为3组:直接PCI组96例,溶栓组34例,一般治疗组96例,比较3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住院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心脏事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直接PCI和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PCI尤其直接PCI治疗AMI,能明显降低住院及随访期间联合终点(心脏死亡事件、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和次要终点(心力衰竭、再缺血发作)的发生率.结论 在直接PCI治疗AMI的时间窗(发病到手术)内,直接PCI治疗AMI优于溶栓及一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溶栓治疗后PCI有益法国研究人员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用纤维蛋白溶栓治疗失败后,挽救性PCI与保守治疗相比,降低了病死率(6.9%比10.7%)、再梗死率(10.8%比16.8%)。“支架时代”系统的和早期的PCI与延迟的或缺血指导下的PCI相比较,导致的再梗死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比13.2%)。PCI溶栓与直接PCI相比,有较多的复发再梗死,而病死率无明显改变。该研究数据支持溶栓后挽救性PCI、系统性和早期PCI,但不支持用PCI溶栓取代直接PCI。(J Am Coll Cardiol,2006,48:1 326~1 33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AMI患者97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术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即刻、心梗后7天、6个月左右检测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分别于AMI后2周、心梗后6个月左右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对比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和NT-proBNP的动态变化。结果:6个月后PCI组的NT-proBNP低于非PCI组(P<0.01);PCI组的LVEF值明显高于非PCI组(P<0.05),非PCI组EDV明显大于PCI组(P<0.05)。结论:延迟PCI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楚纯 《海南医学》2014,25(6):810-8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72h、1周及1个月血脂、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N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开始两组Ala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P〈0.05),治疗后72h研究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阴显降低(P〈0.05),治疗72h、1周、1个月研究组血清APN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研究组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其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崔建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12):1042-1044,104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8例行PCI术治疗的UAP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PCI术前2组患者血清CK-MB、c Tn I及h-FA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PCI术后血清CK-MB和c Tn I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对照组患者PCI术前后血清h-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前后血清CK-MB、c Tn I及h-FA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K-MB和c Tn 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PCI术后2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2组患者血清TNF-α、INF-γ、IL-10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PCI术后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PCI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0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CI术前后血清TNF-α和INF-γ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减轻UAP患者PCI术后炎症反应,对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钙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33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分为辛伐他汀组(167例)和瑞舒伐他汀钙组(168例)。术后第1、6、12月检测患者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1年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比较2组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支架血管狭窄状况。结果用药1年后,2组患者血管狭窄比例均低于25%,均在正常值范围。血管狭窄比例瑞舒伐他汀钙组比例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 P<0.05)。术后第1月患者血清 HDL-C、LDL-C 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用降血脂药物第1、6、12月后,2组患者血清 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第1月(P<0.05),LDL-C 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第1月( P<0.05);瑞舒伐他汀钙组患者HDL-C水平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 P<0.05),LDL-C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两种药物均可有效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能够显著降低LDL-C及hs-CRP表达水平,并可有效预防PCI后血管再狭窄,尤以瑞舒伐他汀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清ANP水平,按血清A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高ANP组(ANP≥4.7mg/L),低ANP组(ANP〈4.7mg/L),随访12月,观察两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的差别。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8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5例。高AN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低ANP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前血清ANP水平(OR=2.72,CI=1.76~5.14,P=0.03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61,CI=0.92~4.21,P=0.043)对PCI术后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尚晓斌  梁艺  黄学成  王琦武 《广西医学》2009,31(8):1086-108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5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ACS对照组40例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AC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ACS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升高,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ACS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更高,而血清hs—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h8-CRP呈负相关(r=-0.348,P=0.013)。结论ACS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和hs—CRP升高在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清hs—CRP及升高脂联素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方对痰浊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sCD40L及hs-CRP的影响。方法:将78例接受冠脉动脉介入治疗的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与治疗组(39例)。前者予常规西药治疗,后者于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祛瘀方,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sCD40L及hs-CRP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sCD40L和hs-CRP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周末对照组sCD40L及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可显著降低痰浊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术后sCD40L及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IMO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ELISA)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ACS组的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D术对其的影响。结果(1)ACS组血清hs-CRP及sCIMOL水平均高于SAP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787,P〈0.001);(3)SAP和ACS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ACS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的不稳定状态,可能有助于临床识别和预测AC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α(LPα)以及血浆保护性因子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CSF的患者98例,患者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强化组各49例,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 1/晚;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 1/晚。观察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高敏血浆C反应蛋白及脂蛋白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血浆炎性因子hs-CRP和LPα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保护性因子APN水平较前明显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血浆炎性因子hs-CRP及LPα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保护性因子APN水平较前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CSF患者血浆hs-CRP及LPα水平,升高血浆保护性因子APN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84例接受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老年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清hs-CRP及BNP的水平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P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周内实验组患者血清hs-CPR水平先升高后下降,术后12h时水平最高,1周后接近术前浓度.术后1h、12h、48 h与术前血清hs-CPR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CPR水平则比较稳定,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I后1周内实验组患者血清BNP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术后1h、12h、48 h及术后1周与术前血清BNP水平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内血清BNP水平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是与术前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后患者血清hs-CRP升高而BNP水平降低,可能与血管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及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中脂联素、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MI病人均于发病12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见至少一根血管完全闭塞,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硝酸脂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术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10mg(10mg组)、瑞舒伐他汀20mg(20mg组),每日1次,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测量血清中脂联素、1L-18的水平。结果药物治疗4周后,10mg组、20mg组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t=5.980、4.184,P<O.05),且10mg组与20mg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59,P<O.05);4周后两组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2.239、5.466,P<O.05),且10mg组与20mg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94,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提高AMI病人血清中抗炎因子脂联素的水平,降低致炎因子IL-18水平,有较好的抗炎效果,且高剂量的变化更明显,效果更显著,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