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宏新老师通过对癌性肌无力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深入剖析,认为该病的发生责之体内有虚,外有邪风,病位主要在于脾胃,且与肝肾密切相关。孙老师认为患者因久病体虚,五脏六腑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经络、筋脉失于濡养;肾精虚损,肝血亏虚,宗筋失于气血濡润;体虚则诸风皆从腠理而入,停滞经脉,扰乱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输布四肢,故发为痿证。孙老师认为治疗该病关键在通,可以采用补通、通散的方法,故方选续命汤以补气养血祛风,使气血和,经络通,则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2.
胃癌术后患者多存在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的情况,其正气亏虚的诸多症候也对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临床以脾胃不足为主要病机特点,可见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阴伤等证,在治疗上应强调补益后天的原则,在固护脾胃的同时,兼补他脏之虚。中药膏方中纳入药味较多,相互配伍可调养全身,奏营养五脏六腑枯燥虚弱之效。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正气耗损、肝肾不足 ,脏腑气血内虚、阴阳失调 ,多患内伤杂病。因此 ,长期给予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活血除疾治疗能极大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 ,强健身体 ,延缓衰老。1 注重补气养血  老年人脑病多发生在脏腑气血内虚基础上。因此 ,在治疗上要多注意补气养血 ,气血亏虚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应注重补气养血 ,对一些无典型气血亏虚临床表现的患者也需注意补气养血的治疗 ,临证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熟地、白芍、当归、鸡血藤。2 注重调畅气机  根据李东垣脾胃论学说 ,脾胃虚弱则万病丛生 ,脾胃乃后…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在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引起气滞、血瘀、痰浊、癌毒等一系列病理产物结聚而致,即"成于气血痰毒之瘀滞"。故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辨证分期施治;同时依于病机,谨遵病证结合,驱邪勿忘补虚,补虚勿忘调气,理脾胃勿忘调肝肾,联合应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魏福良认为,膝骨性关节炎发病主要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劳损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病机为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亏虚,风寒阻络,瘀血阻滞;辨证分型主要有肝肾不足型、瘀血阻滞型、风寒阻络型、风湿热痹型;针刺治疗从肝肾入手,标本兼治,以补益肝肾为主,并配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法;处方选用穴位以八纲辨证、经络、气血、筋骨辨证选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6.
张翼宙教授认为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是经行头痛的主要病机,因此立足肝肾,标本兼治,治以滋养肝肾,调畅气血,以自拟方治疗经行头痛,使肝肾精血充盛,清窍得养,气血通畅,头痛自愈。  相似文献   

7.
眩晕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临床辨证可分为5型,即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5型辨治。分别采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通窍活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补肾填精法5法治疗,疗效满意。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归脾汤等。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经历了2000多年,中风的论治一直以来都是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虚,其中痰、虚属脾胃。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于肝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他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它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发本病。所以对于脾胃在中风中的治疗不可不详。  相似文献   

9.
赵健雄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教授认为风湿病因病机不离风、寒、湿、瘀、虚,按其临床的不同表现,通常将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为风寒湿痹、瘀血阻滞、气血亏虚、肝肾亏虚四型。治疗上自创抗风湿验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技术,检测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T细胞亚群OKT_3、OKT_4、OKT_8比健康成人组降低,P值分别为P<0.01、P<0.05、P<0.01,OKT/OKT_8和B细胞略升高,但同健康成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气血不足型与肝肾亏虚型与正常组比较,结果与RA全组基本相同,只有OKT_4下降同正常组比较P>0.05。气血不足型与肝肾亏虚型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按中医分型的RA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无差别。气血不足型与肝肾亏虚型R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均属紊乱,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同RA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徐景藩教授从医60载,尤擅脾胃病诊治。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治疗上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以降、和、消为治疗大法,降法如和胃降逆、升脾降胃,和法如疏肝和胃、清肝和胃、调和身心,消法如消食化积、消痰化气、活血消瘀。并独创了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商洪涛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发生与饮食、肝郁、外邪等多种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有关,久病必虚,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胃络失养,日久造成胃腺体萎缩。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是CAG的发病之本,气滞、痰热、瘀血为发病之标。临证提倡益脾气、滋胃阴以治其本,行气化瘀、清利湿热以治其标,并自拟梅卿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15.
颜正华教授临证善于治疗胃痛,根据9种不同证型拟出9种不同治法.其中疏肝和胃法重在肝胃同调,是颜教授临证应用时贯彻始终的治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温阳止痛法适用于脾胃阳虚兼伴疲乏无力.祛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渐生,阻滞脾胃气机之证.养阴和胃法适用于胃病中后期的胃热津亏证.活血治胃法适用于胃痛病久,出现瘀血阻滞之证.此外另有四法...  相似文献   

16.
胃手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手术后,胃、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发生变化易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肝失疏泻,故治疗应以肝、脾、气血论证。  相似文献   

17.
胃痛于临床中存在反复发作、易发展迁延为慢性疾病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具有治病求本、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有效防治复发的优势。文章总结了谢军教授运用驱寇方治疗胃痛的临证经验。谢军教授认为胃痛病因多属外受寒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体虚不荣等,且胃腑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临床除辨证论治外更应着重于饮食因素,对症下药,故多用驱寇方以助脾胃运化,增强胃膜消化腐熟之功,气血同调,肝脾并治,以治胃痛。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治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着手,阐述该病的辨证思路,确立治法。1.从肾气肾精不足,治当补肾填精;2.若脾胃功能衰惫,当立健脾养胃法培顾后天;3.肝阴不足,应疏肝与养肝并用;4.血液流变学呈现“高、浓、粘、聚”状态,当活血化瘀。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应病症合参、辨证求因,治疗上当标本兼治、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19.
总结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辨治肝肾综合征(HRS)的经验,认为HRS为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正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病机关键。临证当辨本虚标实,审轻重缓急,谨守病机,分期论治。早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中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晚期肝、脾、肾三脏同治,消补兼施。  相似文献   

20.
胃癌发热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毛宇湘教授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浊毒内蕴、脾胃虚弱,兼痰湿内盛、肝气郁滞、瘀热互结、阴虚内热,治疗以健脾和胃、化浊解毒为基本原则。根据病证的不同表现,兼以化痰祛湿、疏肝解郁、清热活血、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之法,采用自拟方健脾除湿解毒汤、理气化浊解毒汤、活血化浊解毒汤、益气化浊解毒汤、养阴清热解毒汤等加减治疗,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使浊化毒消,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