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合并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20年4月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00例患者,其中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60例,未发生合并恶性青光眼的24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合并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提示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35例PACG术后1个月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发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该院收治的35例PACG术后1个月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均为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均为PACG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88-9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21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其中有16例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者激光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不同年龄段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与未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统计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女性的发病率较高,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年龄更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发病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28.35±6.11)mmHg,术后1周后发病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50.10±13.3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术后发病时间越晚药物治疗效果越差,临床上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接受小梁切除患者16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与未发生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生浅前房眼58眼,发生率29.6%。术后浅前房组与晶体厚度、术前眼压及瞳孔光反射灵敏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患者晶体越厚、术前眼压越高、瞳孔光反射灵敏度越差,术后发生浅前房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21例175眼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比发生恶性青光眼组与未发生组的资料。结果:年龄、术前眼压、晶体厚度、房角结构、青光眼类型在单因素分析后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房角结构、青光眼类型是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自身的解剖结构与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7.
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致盲率较高且常见的眼病,它已被公认为是一双眼性疾病.本文统计:大多是两眼先后发病,两眼同时发病者极少.一眼先发病者,即使治疗效果差,但有机会对未发病眼进行预防性治疗,很少双眼失明.若两眼同时发病,虽然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检查了解房角状态,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降低青光眼致盲率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田卓 《当代医学》2016,(6):63-64
目的 对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52例(68眼)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观察实验组(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11例,19眼)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41例,4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实验组术前眼压(40.2±10.3)mmHg、晶体厚度(4.6±0.3)mm与对照组术前眼压(24.3±6.5)mmHg、晶体厚度(5.1±0.4)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房角结构、晶体厚度以及青光眼类型等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房角结构、青光眼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引发恶性青光眼的概率较高,因此,针对在手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概率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方洵晔 《吉林医学》2013,34(10):1856-1857
目的:探究影响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58例(共7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了相关手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A组:4例5眼)和未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54例73眼)的患者进行相关资料的比较与分析。结果:B组年龄(65.1±6.2)岁高于A组(58.2±6.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B组眼压(23.2±3.8)mm Hg(1 mm Hg=0.1333 kPa)高于A组眼压(33.2±6.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B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皆大于A组[(22.4±1.2)mm比(21.6±0.4)mm与(2.1±0.3)mm比(1.8±0.2)mm]。结论:根据相关对比研究发现,短眼轴、术前高眼压、年龄偏小及慢性型属于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总结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以及临床实践,观察治疗效果, 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想要及早治愈应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康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恢复作用的疗效。方法:将纳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3例64眼,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31眼)和治疗组23例(33眼),其中对照组小梁切除术后服用ATP、维生素B1及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使用上述西药的同时给予中药治疗。治疗后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每周的视力、眼压、滤泡变化,1个月的视力、眼压、视野、眼底、滤泡。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以及视野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眼压以及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王晓冰 《医学综述》2010,16(17):2711-2712
目的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13例首诊误诊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时间2h至2年,1d内87例(77.0%);基层医院误诊率为70.8%;首诊误诊疾病主要为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病,二者所占比例达61.9%;89.4%的误诊由非眼科医师造成。结论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缺乏细致的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普及青光眼知识,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仔细全面的查体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 5 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的原发闭角性青光眼患病率。【方法】 1997年在广东省斗门县以村为单位 ,通过重组随机整群抽样确定检查对象 ,用ETDRS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常戴镜视力和针孔视力 ,Schiotz计测定眼压 ,直接电眼底镜作视神经垂直C/D比的估计 ,手电筒侧照法和vanHerrick法测定前房深度 ,并结合急性发作史、前房角镜和视野检查作出诊断。【结果】在 5 34 2名实检对象 (受检率 92 7% )中 ,青光眼是第 5位致盲眼病。原发闭角性青光眼的患病率为1 0 % ,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 0 8%和 1 2 % ,在 5 0~ 5 9、6 0~ 6 9和 70~ 98岁年龄组中分别为 0 4%、0 8%和 1 6 % ,浅前房人群中为 5 9% ,经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作用后 ,年龄和前房深度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以 5 0岁年龄组和深前房者为基准 ,70~ 98岁年龄组和浅前房者的调整比数比分别为 3 3和 11 3。【结论】原发闭角性青光眼是人群中重要的致盲眼病 ,老年和浅前房者是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65377;【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65380;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65380;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65377;【结果】 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65380;超声乳化术的PACG患者共11例(11只眼)&#65377;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22.6(S = 14.7)月,超声乳化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5.6(S = 22.8)月&#65377;小梁切除术后,所有眼的眼压均下降,且即使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后,眼压仍能保持白内障手术前的眼压(P = 0.010)&#65377;10只眼(90.9%)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Hg以下&#65377;超声乳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为54.5%(6/11眼)&#65377;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虹膜损伤&#65377;【结论】 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安全的&#65380;可行的&#6537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及与视力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方法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4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睡眠情况,并分析睡眠情况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93.9%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存在睡眠障碍,PSQI总分及大部分分项得分与国内常模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力水平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其它相关因素还有病程、对预后的焦虑、躯体不适感、经济负担、对手术的焦虑等.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身疾病,在进行眼科专科治疗的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运用“A型行为问卷”和“艾森克(成人 ) 人格问卷表”(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 对1 3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 5 1例正常人分别进行了A型行为和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 ,结果 :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所占比例和A型行为得分中TH、CH、TH +CH得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或 <0 .0 1)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EPQ人格结构中N、L值亦显著升高 ,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或 <0 .0 1) 。说明A型行为和心理负担较重的人格特征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联合激光(氪激光+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108眼有适应证的患者,先用氪绿激光行周边虹膜成形术,然后在拟行周边切孔处击射虹膜,最后用YAG激光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眼压、视野及周边虹膜形态进行详细的对比观察,患者随访1~5年。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周边前房深度均明显加深,静态前房角镜检查小梁网可见范围增宽。手术前后视力、视野及眼底无明显变化,除有短暂眼压升高及虹膜炎症反应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种植手术治疗,评估超声乳化手术治疗PACG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设计.资料收集于2005年6月~2007年2月期间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29只眼(129例),男性42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67.36±8.41岁(42~86岁).患者分为两组:超乳手术组和小梁切除手术对照组,每组再分为急闭组和慢闭组.手术前后检查记录项目:青光眼病程及抗青光眼用药情况、视力、眼压、房角镜检查.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结果 超声乳化手术可以降低眼压(x2=22.915,P=0.000)、部分开放粘连房角(x2=54.345,P=0.000)、减少抗青光眼用药(x2=90.819,P=0.000),但超乳慢闭组患者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328,P=0.263).与小梁切除手术比较,超声乳化手术在开放房角粘连方面好于小梁切除手术(Z=-6.509,P=0.000),但是,其降低眼压不如小梁切除手术(Z=-2.346,P=0.019),其减少抗青光眼用药不如小梁切除手术(Z=-3.869,P=0.000).超乳慢闭组与其他3组比较,在减少抗青光眼用药方面不如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631,P=0.000).晶状体摘除以后的房角粘连和抗青光眼用药,与病程长短均有关(P<0.01),病程较长的患者(≥6个月),术后房角粘连和抗青光眼用药较多. 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对急闭患者治疗的效果较好,而对慢闭患者治疗的效果差些.仅靠超声乳化手术并不能控制所有PACG患者的眼压,但是摘除晶状体对治疗PACG有帮助.对房角粘连超过6个月的PACG患者,仅行超声乳化手术难以开放其粘连的房角,且降眼压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SMS治疗模式("手术-药物-二次手术")和LMS治疗模式("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药物-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连续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166眼行SMS治疗模式,B组146眼行LMS治疗模式.随访12个月,比较两种治疗模式下眼压、杯/盘比值及视野的变化情况.结果 首次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成功率为84.9%,12个月时为80.1%;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后6个月的眼压控制成功率为27.4%,12个月时为17.1%.SMS治疗模式组和LMS模式组的二次手术率分别为10.2%和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治疗至6个月和12个月时,SMS模式和LMS治疗模式的垂直杯/盘比及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S模式和LMS治疗模式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年期随访在控制视野及视神经进展方面效果相似,但从控制眼压方面SMS治疗模式的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LMS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