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汤欣 《中外医疗》2012,31(22):136-13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的相关感染因素,分析有效的预防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99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资料,按改良时间分为改良组66例和对照组33例。对比改良前后患者感染情况。结果改进护理措施后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改进PICC在置管与维护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PICC导管患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被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7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PICC进行规范的操作和维护,选取适当的导管材料和穿刺位置,尽最大努力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以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没有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对照组患者中有30例在PICC留置期间发生了导管被相关血流感染的情况,感染率为42.8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PICC被相关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146-15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00例,年龄18岁以上。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有无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结果 200例肿瘤化疗留置PICC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感染率为10.0%,其中,血流感染2例,局部感染18例,分别占10.0%和90.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导管出现移动(OR=2.342)、化疗次数多(OR=6.397)、合并糖尿病(OR=3.253)等是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导管出现移动、化疗次数多、合并糖尿病等,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症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国玲 《当代医学》2014,(26):104-105
目的根据对晚期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因素的分析,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改进和指导。方法随机选取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晚期肿瘤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237例,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等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可能的感染因素并对护理工作提出相应建议。结果患者感染的发生与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无明显关系,患者感染与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间,应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感染因素进行护理,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于我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的100例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0例和未感染组80例,分析导致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置管穿刺次数、PICC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化疗次数及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感染组护理质量评分、平均置管时间、依从度评分、疼痛评分均优于感染组(均P<0.05)。结论 引起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以置管穿刺次数、PICC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化疗次数及糖尿病为主;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靶向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高化疗效果,进而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杨莉  胡敏  张园园 《当代医学》2016,(33):107-10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发生静脉血栓患的患者例数,分析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及预防措施.结果 共发生静脉血栓3例,其中1例肺癌,1例乳癌,1例NHL,占置管患者总数的2.72%;其中2例经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均得到好转,无需拔出PICC,1例拔出PICC并介入放置滤网后行溶栓治疗,得到好转.结论 PICC置管血栓形成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疾病因素、化疗、置管等,早期血栓风险评估、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是预防形成血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适合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648例进行置管化疗,拔管后常规给以穿刺点、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同时,拟对12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PICC感染发生率为7.7%;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象、季节、是否合并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血象〉换药频次〉季节〉伴有糖尿病。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性别、换药敷料类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PICC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血象、换药的频次、发生感染的季节、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在置管期间应对以上因素予以重视;对有感染高危险因素存在的导管留置者要定期监测各项感染指标;加强护理人员维护导管的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对PICC相关感染因素的预见性;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则有利于减少PICC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9月实施PICC置管、临床资料完整的623例患者,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PICC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1.25/1000导管日,感染组79例,对照组544例。两组糖尿病、操作人员年资、本次穿刺次数、穿刺技术、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药物种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操作人员年资低(<5年)、直接穿刺、导管留置时间长(≥100 d)、导管移动是PICC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ICC相关感染的发生与PICC操作及留置过程的技术娴熟度和操作规范性密切相关,应加强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危险因素对PICC置管的影响,降低感染率,确保患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非计划拔管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行PICC置管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026例,收集患者PICC带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随访1年,入组1026例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736例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在我科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856例分成3组,其中采用PICC置管化疗共1736例(A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B组)及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C组)各60例,比较3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的病例数分别为24、3、8,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8%、5.00%、13.33%,A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01)。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化疗静脉炎的发生,但置管前必须对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留置期间须加强护理,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管道堵塞、管道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进行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008例患者共计45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46%;15例发生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49%。对于不同导管留置时间的患者,其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静脉和FIB含量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时间的PICC导管留置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行PICC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患者的凝血指标、穿刺静脉的选择对血栓发生影响较大,长时间留置PICC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认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预见性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药物预防和分级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艳  启连  李婷  李伟珍 《当代医学》2014,(31):117-119
目的探究改进护理方案对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留置(PICC置管)肿瘤患者相关导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为临床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与维护;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给予改进护理方案。记录2组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例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为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时间为(10.76±1.21)个月,对照组为(8.91±0.9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案对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而言,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护理模式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08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干预组 PICC相关性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53.70%)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病人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依从性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干预组病人对护理人员PICC操作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态度、责任心及对PICC意外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亦能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腾  李晓华  罗梅  陈南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37-353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观察组5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与我科室既往6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PICC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或鞘蛋白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相关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成2组,即参照组(n=64)、研究组(n=64)。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施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是4.7%,与参照组患者的1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分析可知,患者性别、静脉选择、导管置入长度与PICC相关感染无显著相关性(P>0.05),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模式与PICC相关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为了有效减少PICC相关感染的发生,一定要对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模式予以合理改进,进而显著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成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品管圈,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成立PICC品管圈,负责患者的P1CC穿刺置管、会诊、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PICC品管圈成立后,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较品管圈成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95%(13/329),品管圈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9.32%(22/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P〈0.01)。结论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型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置管操作和标准维护的管理,严密观察携带PICC患者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抵抗力,是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R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方法 对自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PICC-RI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以70岁为界分组)、性别、季节(春秋/夏冬)、穿刺方式(直接/赛丁格穿刺)、留置时间(以7 d为界)、导管移动(有/无)、并发症(是/否)、周期性导管维护(有/无)、免疫功能(正常/低下)等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共有31例患者出现术后PICC-RI,感染率为12.0%,分离出2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6株(57.1%),革兰阳性菌11株(39.3%),真菌1株(3.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导管移动、并发症、导管维护、穿刺方式、留置时间、季节、免疫功能等发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夏冬季节、直接穿刺、有并发症、留置时间超过7 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等危险因素可引起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将以上因素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节、有导管移动、留置时间超过7 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最主要的因素,同时感染发生同样和留置时间超过7 d、有导管移动、冬夏置管、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等差异。  结果  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长、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管移动(OR = 2.421)、化疗次数(OR = 6.475)、合并糖尿病(OR = 3.271)等基础疾病为CRI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导管发生移动、化疗频率及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对症护理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