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清CD64、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探讨其在儿科发热患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抗生素使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因发热而住院的患儿,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诊断项目,分为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风湿性疾病组。体检健康的学龄前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在入院初24 h内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CD64及PCT、CRP。结果将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风湿性疾病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细菌感染组CD64值(4.09±0.46)高于对照组(1.16±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P0.05),非细菌感染组(1.27±0.14)、风湿性疾病组(1.19±0.07),CD64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2、1.234,均P0.05)。细菌感染组、风湿性疾病组PCT值、CR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15、2.786、3.016、8.221,均P0.05),但细菌感染组PCT值高于风湿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5),风湿性疾病组CRP最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54、8.314、8.221,均P0.05)。CD64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8.75%,为3个指标中最高。结论 CD64、PCT与CRP均可作为早期诊断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指标,CD64作为细菌感染性指标的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性发热疾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发热孕妇140例,初诊时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相应实验结果分细菌感染组(75例)和病毒感染组(65例);收集正常产检孕妇50例(对照组).检测三组的PCT、CRP和WBC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和WBC分别(3.8±0.9)ng/ml、(13.5±6.1) mg/L和(14.2±3.0)×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0.5±0.2)ng/ml、(5.9±2.0)mg/L和(9.3±2.5)×109/L,两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CRP和WBC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感染组治疗后PCT、CRP和WB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P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细菌感染组PCT高于病毒感染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诊断细菌感染的特异度为87.6%,敏感度为76.0%. 结论 PCT用于孕妇发热时细菌感染快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态检测PCT有利于合理治疗,为抗微生物用药提供指导,防止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的诊断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医院儿科治疗的发热患儿96例,按照出院诊断分为3组:包括细菌感染发热组、非细菌感染发热组、非感染性发热组,每组各32例;并抽取32名健康儿童的血样作为对照组;受试儿童于入院当天抽取静脉血3ml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血清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超敏CRP(h-CRP)、前白蛋白(PA)。结果细菌性感染组患儿WBC、CRP均升高,与非细菌性感染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感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患儿PCT、h-CRP较其他3组相比显著升高,PA较其他3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PCT、h-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T、PA、h-CRP可作为儿童发热细菌感染的特异敏感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抗生素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根据发病诱因分成过敏诱发组18例、病毒感染诱发组14例及细菌感染诱发组28例,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患儿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 细菌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25.7±11.2) μg/L和(50.3±17.5) mg/L,明显高于病毒感染诱发组和过敏诱发组[(0.7±0.2)μg/L、(6.1±0.3) mg/L和(0.2±0.1) μg/L、(3.5 ±0.4) mg/L,P<0.05];病毒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与过敏诱发组比较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PCT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3.612,P<0.05),病毒感染诱发组和过敏诱发组患儿血清PCT与CRP水平无相关性(r=-0.021、-0.103,P>0.05);以CRP≥10 mg/L,PCT≥0.5μg/L为阳性,细菌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CRP、PCT阳性率分别为89.3%(25/28)和92.9%(26/28),均高于病毒感染诱发组和过敏诱发组[28.6%(4/14)、64.3%(9/14)和22.2%(4/18)、33.3%(6/18),P<0.05],且病毒感染诱发组血清PCT、CRP阳性率高于过敏诱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CRP指标能早期正确鉴别细菌感染诱发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sTREM-1)在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检测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患有肺炎的住院患儿(细菌性肺炎31例,非细菌性肺炎患儿29例),以健康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sTREM-1、血清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的表达水平;检测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治疗前后sTREM-1、PCT、CRP水平及变化规律;检测重症及非重症肺炎患儿sTREM-1、PCT、CRP水平。结果 1)细菌性肺炎组血sTREM-1水平(36.36±8.88)μg/L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16.86±1.83)μg/L及健康对照组(16.27±1.97)μg/L(P<0.05),而非细菌性肺炎组sTREM-1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肺炎患儿血sTREM-1(61.18±13.72)μg/L高于非重症肺炎组(33.97±9.21)μg/L;非重症肺炎组(33.97±9.21)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16.27±1.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性肺炎组血PCT、CRP、WBC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组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5)。4)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治疗前后sTREM-1水平呈连续进行性下降(36.36±8.88)μg/L vs.(27.34±6.48)μg/L,(16.38±4.20)μg/L,治疗后接近于正常儿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CRP有所降低,早期下降程度不明显(第3天vs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REM-1是早期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肺炎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病情评估、疗效判断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儿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儿科收治的疑似感染性疾病患儿258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176例、病毒感染组46例及非感染组36例,细菌感染组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局部细菌感染组143例及重症细菌感染组33例,对患儿在入院时分别以光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PCT、CRP.结果 PCT、CRP检测定量值细菌感染组分别为(6.21±5.70) ng/ml、(19.42±8.72) mg/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21±0.15) ng/ml、(10.13±1.58)mg/L,非感染分别为(0.13±0.1)ng/ml、(7.12±0.73) mg/L,阳性率细菌感染组分别为71.59%、67.05%,病毒感染组分别为6.52%、10.87%,非感染组分别为8.33%、16.67%,PCT、CRP定量值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阳性率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检测定量值局部细菌感染组分别为(1.53±1.02)ng/ml、(17.97±4.16)mg/L,重症细菌感染组分别为(7.43±4.48) ng/ml、(21.32±8.47)mg/L,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分别为50.35%、59.44%,重症感染组分别为100.00%、90.91%,PCT、CRP定量值及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均能用于辅助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CRP灵敏性较高、特异性差,PCT灵敏性不及CRP,但特异性较高,用于细菌性与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严重程度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手足口病患儿伴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早期感染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患儿232例,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将232例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55例与非细菌感染组177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20名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均进行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结果细菌感染组PCT、CRP和WBC分别为(7.41±3.45)ng/ml、(16.26±4.47)mg/L和(15.56±5.73)×109/L,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阳性率细菌感染组为94.55%、非细菌感染组为3.95%、对照组为5.00%,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准确度为87.84%、敏感度为92.81%、特异度为95.23%,均明显优于CRP和WBC。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有利于早期小儿手足口病伴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对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60例单纯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非白细胞升高组(38例)及白细胞升高组(22例),分别检测其CRP、PCT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非白细胞升高组与白细胞升高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54) mg/L比(8.01±11.15) mg/L,P>0.05].非白细胞升高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白细胞升高组(0.422±0.183比0.626±0.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CT≥0.5 μ g/L为细菌感染判定标准,白细胞升高组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白细胞升高组[68.2%(15/22)比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作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修桂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545-3546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发热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30例发热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分别检测每位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水平。结果:69例细菌感染患儿血清PCT和CRP质量浓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PCT更明显(P<0.01),非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为13%,与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敏感度与CRP相同,均为100%,而特异性为78%,优于CRP。结论:与CRP及白细胞计数相比较,PCT是寻找发热性疾病病因的重要生化检查,是区别细菌感染及非细菌感染的有效标准,特异性明显高于CRP及白细胞计数,可指导临床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我院50例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的含量,将50例细菌感染患者分为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并与病毒感染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症细菌感染组血清PCT、CRP浓度分别为14.5±3.5μg/L和89.3±12.8mg/L;局部细菌感染组血清PCT、CRP中位数分别为2.1±1.4μg/L和48.3±13.5mg/L;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血清PCT、CRP浓度均明显升高,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T和CRP测定均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但CRP的特异性较差,动态监测PCT水平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的转归和恶化。  相似文献   

11.
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beta-herpesviruses in febrile pediatric oncology patients (n = 30), with a reference group of febrile pediatric solid-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n = 9). One (3.3%) of 30 cancer patients and 3 (33%) of 9 organ recipients were PCR positive for cytomegalovirus. Four (13%) of 30 cancer patients and 3 (33%) of 9 transplant recipients had human herpesvirus 6B (HHV-6B) DNAemia, which was more common within 6 months of initiation of immune suppression (4 of 16 vs. 0 of 14 cancer patients; p = 0.050). HHV-6A and HHV-7 were not detected. No other cause was identified in children with HHV-6B or cytomegalovirus DNAemia. One HHV-6B-positive cancer patient had febrile disease with concomitant hepatitis. Other HHV-6B-positive children had mild "viral" illnesses, as did a child with primary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Cytomegalovirus and HHV-6B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ebrile disease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相似文献   

12.
范士英  曹青  李凤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40-3741,3744
[目的]探讨儿童发热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儿科发热性疾病患者为患儿组,选择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组。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降钙素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VCS参数,记录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体积平均值(MNV)、中性粒细胞电导平均值(MNC),并进行中性粒细胞VCS参数与降钙素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患儿组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体积平均值(MNV)、中性粒细胞电导平均值(MNC)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VCS各参数与降钙素原相关性分析成正相关,特异性和敏感度相近。[结论]依据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大多数儿科患者发热的病因,降钙素原和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可用于儿童发热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性热性惊厥及惊厥再发与血钠浓度的关系;支持或否决血钠生化分析在热性惊厥及惊厥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2004年2月到2005年8月观察、分析了160例年龄在6月龄~5岁急诊惊厥患儿的血钠水平,其中单次抽搐的单纯性热性惊厥130例,多次抽搐(再发)的单纯性热性惊厥30例,所有患儿均在静脉输液前抽出外周静脉血送血钠生化分析。结果 再发单纯性热性惊厥组比单发单纯性热性惊厥组血钠平均值低,两组间血钠值的比较,统计显示:t=3.61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持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低血钠可能是同一次热性疾病中、24h内惊厥再发的诱因之一,临床上血钠浓度检测应作为热性惊厥病人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任乐文  谢玲  丁月  汪平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47-1650
  目的  评估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口腔卫生宣教对5岁儿童龋病预防的临床效果,为新技术应用于儿童龋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8—10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123例5岁高龋活性乳牙列儿童,由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59名)。对照组接受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微信小程序接收刷牙提醒及口腔宣教视频推送。比较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两组儿童的患龋风险、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龋失补牙面数、龋失补牙数、监护人口腔健康知信行状况。  结果  干预后6个月,高患龋风险儿童比例实验组(14.06%)低于对照组(67.80%)(Z=-5.85,P<0.05);菌斑指数实验组[1(1, 2)]低于对照组[2(2, 3)],龋失补牙面数实验组(12.17±8.30)低于对照组(15.18±6.24),监护人口腔健康知信行得分实验组[78(74, 81)]高于对照组[68(63, 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t值分别为-6.67,-2.29,8.94,P值均<0.05)。  结论  应用微信小程序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可有效降低儿童患龋风险,改善儿童口腔卫生情况,提高监护人口腔健康知信行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β-内啡肽 ( β- EP)在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中的作用及纳洛酮治疗效果。方法 :将 5 5例复杂性高热惊厥 ( complicated febrile convulsion,CFC)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 ,治疗组加用国产盐酸纳洛酮 ,按每次 0 .0 2~ 0 .0 4 mg·kg- 1 ,每 8h1次 ,连续使用 3~ 5 d。治疗前后对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 ( CSF)中 β- EP进行放射免疫测定 ,观察惊厥复发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浆和脑脊液 β- EP无明显差别 ,P>0 .0 5。治疗后 5 d复查血浆和脑脊液 β- EP水平 ,纳洛酮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 ,P<0 .0 5。纳洛酮组所有患儿发热时均无惊厥再发作 ,脑电图好转。结论 :β-内啡肽 ( β- EP)与复杂性高热惊厥的发生密切相关 ,纳洛酮可以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的结合 ,减少 CFC发热时惊厥再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261例KD患儿就诊、治疗和随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KD是否合并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65,24.9%)与非感染组(n=196,75.1%);按照KD是否典型,将其分为典型KD组(n=184,70.5%)与不完全性KD组(n=77,29.5%);再按照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s),将其分为合并Cals组(n=24)及未合并Cals组(n=237).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年龄KD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的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KD患儿的发病年龄中位数、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261例KD患儿中,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时可并存感染,但感染并非与KD预后相关.临床治疗KD时,应注意并发感染情况,同时应全面合理地检查,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为病例组(n=50),并根据是否合并冠脉损伤将其分为冠脉损伤组(n=17)和非冠脉损伤组(n=33),并于同期选取因发热性疾病入院治疗的非KD患儿为对照组(n=50)。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伤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非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与IL-6呈正相关关系(r=0.639,P<0.05)。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95%CI:0.755~0.970),最佳临界值为1.07μg/L,灵敏度为89.21%,特异性为92.24%;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95%CI:0.813~0.995),最佳临界值为58.21 ng/ml,灵敏度为93.41%,特异性为89.16%;NT-proBNP联合IL-6对KD的AUC为0.915(95%CI:0.837~0.993),灵敏度为96.27%,特异度为92.24%。结论 NT-proBNP、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明显升高,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MAC)、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 l,6-diphosphate,FDP)联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bronchiolitis complicated with myocardial damage)的疗效,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的23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115)和对照组(n=12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除采用抗感染、吸氧、解痉、平喘等常规综合治疗之外,治疗组再采用环磷腺苷葡胺、1,6-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营养心肌;对照组则加能量合剂营养心肌。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心肌酶谱变化。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血清心肌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环磷腺苷葡胺、1,6-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明确,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是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microRNA (miR)-16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6在不同组B-ALL患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16在B-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青岛市立医院儿科初诊为B-ALL的36例患儿及12例健康儿童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36例B-ALL患儿进行髂后上嵴穿刺获取BMMNCs,最终确诊为B-ALL高危标本为13例,标危标本为23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和标危组.对研究组分别于化疗前、后采集标本进行实时(real-time)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NCs中miR-16表达.对化疗后miR-16表达明显升高的30例患儿标本,纳入化疗敏感组,其余6例,纳入化疗耐药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miR-16在研究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危组明显低于标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B-ALL患儿化疗后,miR-16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化疗敏感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化疗耐药组化疗前、后miR-1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6低表达在B-ALL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白血病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B-ALL患儿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