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色病又称肝血色素沉着症或过量铁沉积症,是一种以靶器官肝脏的铁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铁的蓄积是缓慢发生的,症状常在40~60岁之间出现.发生在脾脏、胰腺等其他靶器官更为少见.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肝血色病患者经脾脏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脾形成含铁血黄素巨大肿瘤的临床和CT表现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脾脏损伤处理的文献较多,但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在脾脏损伤处理中的应用鲜有报道.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利用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处理胃癌手术中脾脏损伤12例,效果肯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6~78岁,中位年龄64岁;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胃癌,其中经腹全胃切除术9例,近端胃切除术2例,远端胃切除术1例.术中探查:肿瘤未浸润胰腺及脾脏,脾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出血部位:脾脏上极出血3例,脾脏体部出血3例,脾脏下极出血6例,均为脾脏被膜撕裂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77年8月-2010年11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患者中25例行脾切除术,1例动脉瘤行脾脏栓塞术,3例拒绝手术.恶性肿瘤中8例行单纯脾切除术,8例行脾脏切除加胰腺体尾部切除,3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平滑肌肉瘤及1例淋巴肉瘤的患者剖腹探查因腹腔广泛转移仅行病理活检,2例拒绝手术.所有病例无手术并发症.结果 脾脏良性肿瘤预后良好,随访的18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2年以上7例,均为早期治疗的患者,存活1-2年的6例,不到1年的4例,1例患者术后第7天死亡.结论 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B超为首选检查.脾脏良性肿瘤行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脾脏脓肿、囊肿和肿瘤,在脾脏疾病中均较少见,据统计占0.4%~1%我院近10年来收治脾脏脓肿3例,脾脏脓肿破裂引起腹膜炎1例,脾囊肿2例,脾脏海绵状血管瘤2例,脾脏血管内皮瘤2例,占同期脾脏疾病的1.84%现以典型病例为例就其特点谈谈诊断与治疗。例1.男,40岁。因持续高热伴右上腹不适半月,于1987年2月28日入院。近月来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以午后夜间为甚,偶有寒战。胸  相似文献   

5.
脾脏肿瘤临床上少见。 186 1年Rokitansky首次描述脾脏错构瘤以来 ,国内外文献多为个例报告[1] 。我院自 195 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脾脏肿瘤 38例 ,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 ,男 15例 ,女 2 3例。年龄 15~ 6 5岁 ,平均 42岁。本组脾脏血管瘤 4例 ,血管淋巴瘤 4例 ,单纯性脾囊肿 3例 ,假性囊肿 2例 ,良性畸胎瘤及错构瘤各 1例 ;脾脏恶性淋巴瘤 2 3例 ,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38例中 2例为T细胞型 ,2 1例为B细胞型。病理类型按“国际工作规范”分类 ,高度恶性 5例 ,中度恶性 6…  相似文献   

6.
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1 977至 2 0 0 4年收治的 4 0例脾脏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4 0例中有 34例术前诊为脾脏肿瘤。B超检出率为 94 %(32 . 34) ,CT检出率为 96 %(2 3 .2 4 ) ,CT鉴别良恶性正确率为 84 %(2 1. 2 5 )。恶性肿瘤AKP和γ GT多明显增高。良性肿瘤 2 2例中 1 7例行脾切除 ,5例行肿瘤切除或脾部分切除 ;1 8例恶性肿瘤中 1 5例行脾切除 ,2例活检术 ,1例未手术。术后病检结果 :良性肿瘤中各类囊肿 1 3例 ,海绵状血管瘤 4例 ,炎性假瘤 3例 ,平滑肌瘤囊性变和海绵状淋巴管瘤各 1例 ;恶性肿瘤中恶性淋巴瘤和淋巴肉瘤 9例 ,血管肉瘤 3例 ,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 1例。肝癌脾转移 2例 ,胃癌术后肝脾转移 1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 5年以上 3例 ,均为早期且联用放疗或化疗、免疫治疗。结论 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良恶性鉴别可根据CT、血管造影和血清AKP、γ GT。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表现及CT特点。结果 18例单发脾脏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血管瘤2例,其中1例明显强化,1例边缘结节状强化;3例淋巴管瘤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3例较大窦岸细胞血管瘤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逐渐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与周围组织相仿,另2例边缘轻度强化;3例较大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样转化病灶内见"辐轮状钙化"及"辐轮状强化",另1例病灶内见液化坏死;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平扫及增强无特征性改变;1例巨块型淋巴瘤动脉期可见"血管漂浮"征;2例淋巴瘤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CT可较清晰地显示脾脏病灶的大小、形状、密度、边界及强化程度,对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1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2例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SPT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包括21例女性及1例男性,平均年龄为23.4岁。首诊原因多为查体发现胰腺包块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另可伴有腹痛、腹胀。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CT强化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改变。手术方式包括局部肿瘤切除术8例,胰腺节段切除术2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6例,胰尾部肿瘤切除合并保留脾脏4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1例,1例发生肝脏转移者行肿瘤局部切除联合肝脏转移瘤切除。术中发现肿瘤分界清楚。除1例发生肝转移外,余患者肿瘤未发现周围器官、血管明显浸润。术后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SPT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尽量首选肿瘤局部切除术,以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5年至1999年,有9例胰体尾部良性病变施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男6例,女3例;年龄25~54岁,平均38岁.其中,胰腺囊腺瘤3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例,多发性胰岛素瘤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体尾外伤1例.3例行保留脾动、静脉的保脾术,6例为切除脾动、静脉的保脾术. 手术方法:上腹正中切口,必要时拐向脐左或脐右,打开胃结肠韧带,在胃网膜左右动脉交界处切断,从弓内游离胃大弯,保留2~3条胃短血管,充分显露胰体尾和脾门.探查肿瘤,并取少许组织送快速病理,如为良性肿瘤,则准备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如肿瘤位于胰体部,首先探查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在肿瘤右侧切断胰体,胰头侧残端套索缝合包埋,胰体侧缝扎牵引.游离脾动、静脉,将两血管从肿瘤上分离,如分离顺利行保留脾动、静脉的保脾术.如不能将其分离则在胃短血管右侧胃网膜左动脉右侧切断脾动、静脉,保留血管弓,以保证脾脏的血供.如肿瘤位于胰尾部,切开胰体、尾部上下腹膜,游离胰尾部,将脾血管在脾门处上下游离,游离成功则行保留脾动、静脉的保脾术,否则同上方法行切断脾动静脉的保脾术.  相似文献   

10.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plen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预后良好.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SIMT患者5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0~53岁,平均40.8岁.临床表现及病史:3例查体时B超发现脾占位性病变,另外2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病程最短1d,最长3个月.  相似文献   

11.
《腹部外科》2021,34(5)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在治疗儿童胰体尾良性、交界性肿瘤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3例儿童胰体尾肿瘤患儿(年龄分别为10岁、9岁、12岁)行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例采用Warshaw法,2例采用Kimura法,手术时间分别为210 min、180 min、21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 mL、50 mL、5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 d, 3例患儿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后均无再次手术,无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胃瘫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术后并发A级胰瘘,经积极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31~40个月,效果良好,无肿瘤复发,均未出现糖尿病和慢性腹泻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儿童胰体尾良性、交界性肿瘤,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肿瘤切除术是相对安全、有效、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保留脾脏可使患儿更多获益,值得在儿童病人中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又可称为海绵状淋巴管瘤或囊性淋巴管瘤。目前观点认为,脾脏淋巴管瘤是脾脏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错构或继发淋巴管损伤致淋巴回流受阻、管腔异常扩张或呈瘤样增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脾脏淋巴管瘤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3岁。主因"间断性腹痛5月余,发现脾脏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肾癌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ong DX  Wang X  Li ZL  Jiang YJ  Sun ZX  Kong CZ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63-965
目的 探讨遗传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遗传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2~67岁,平均48岁;4例为双侧肾癌,4例为多发肾癌.2例诊断为希佩尔-林道病综合征,6例诊断为家族性肾透明细胞癌,3例诊断为遗传性乳头状肾癌.10例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和(或)肾癌根治术,1例未手术.结果 随访12~114个月,4例发生肿瘤复发,1例死于肿瘤转移,2例死于其他原因,4例无瘤生存.结论 遗传性肾癌发病年龄较早,肿瘤双侧、多中心发病率较高,应尽量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科为38例脾脏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8例患者中男27例,女11例;23~65岁,平均(40.8±3.2)岁。脾脏淋巴瘤27例,脾脏血管瘤3例,脾脏肉瘤2例,结直肠癌术后转移性脾肿瘤5例,脾脏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1.2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4.14±14.0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6±125)ml,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并发1例A级胰瘘,予以引流、支持治疗后治愈,无手术死亡、大出血等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总结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的经验,以利提高脾脏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脾脏原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中有25例术前诊断为脾脏占位病变。良性肿瘤19例中14例行脾切除,5例行肿瘤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恶性肿瘤12例中11例行脾切除(其中2例加胰体尾切除),1例活检。术后病检结果:良性肿瘤中各类囊肿1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2例,平滑肌瘤囊性变和海绵状淋巴管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恶性淋巴瘤和淋巴肉瘤6例,血管肉瘤3例,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5年以上3例,均为早期且联用放疗或化疗、免疫治疗。结论 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良恶性鉴别可根据CT、血管造影和血清AKP、γ-GT。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异位脾脏是指外伤性脾破裂或脾切除术后发生的后天性自体移植现象[1]。大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往往在手术中或因其他疾病例行检查时被意外发现,易被误诊为肿瘤,造成过度手术。笔者收治1例脾切除术30年后脾脏种植于胃底体经腹腔镜手术切除的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50岁。因"脾切除术后30年,胃镜检查发现胃体黏膜隆起病变1个月"于2015-12-20入院。病人30年前因"α-地中海贫血"在外院行脾切除术;20余年前无明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脾脏肿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脾脏转移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的血行转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而言,血行转移多发生在血液循环丰富的脏器,以消化道肿瘤为例,其中血行转移发生最多的脏器是肝脏,其次是肺和骨.脾脏作为一个充满血窦的器官,很少发生肿瘤的转移,但仍有少数肿瘤发生脾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