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T引导下置入螺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尹飚  丁焕文  尹庆水 《中国骨伤》2006,19(3):142-14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置入螺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方法。方法:选择旋转垂直不稳定的典型C型(Tile分型)骨盆骨折12例,行CT扫描定位第一骶椎,后在CT引导下置入导针,根据CT测量和导针置入长度选择适合长度的半螺纹松质骨螺钉拧入,在CT扫描下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逐步合拢,最后复位。结果:12例骶髂关节均复位,10例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方法为采取微创技术进行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手术操作简单、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2.
王建云  姜世平  何健飞  唐敏 《骨科》2011,2(3):141-142
目的 应用后正中入路行单侧骶髂关节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侧骶髂关节病变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1月,应用后正中入路单侧骶髂关节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9例单侧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包括4例单侧骶髂关节结核,2例单侧骶髂关节良性肿瘤,1例转移瘤,1例致密性骨炎,1例外伤后单侧骶髂关节不稳,并获得3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CT扫描的术中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应用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术的可行性. 方法 术前沿着5具正常骨盆标本髂骨翼各置入1枚钛钉后行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SuperImage软件完成骨盆的三维重建.将三维模型导入导航软件中,获得钛钉标识点在三维虚拟空间的坐标,并规划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安全路径.术中通过导航探针,获取钛钉的实际空间坐标,并与虚拟标识点进行配准;通过导航系统实时跟踪术中骨盆及手术器械的空间位置.在实时三维导航下按照虚拟规划的安全路径,在5具骨盆标本上各完成1枚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的置入,并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并与术前规划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在5具正常骨盆标本上按照术前虚拟规划的路径各顺利置入1枚骶髂关节螺钉.术后CT扫描显示5枚螺钉位置均满意,与术前虚拟规划结果基本一致.手术操作时间为19~ 23 min,平均21.6 min. 结论 术中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充分利用术前虚拟规划信息,术中螺钉置入精度高,且无需X线透视,操作流程简单、快捷,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骶髂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岁。ISS评分平均19分。按Tile分类:B1型6例,B2型16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3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d。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下共置入48枚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结果: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42min;术中失血1035ml,平均18ml。1例因肺功能障碍延迟手术,1例行开颅术,死于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17.9个月。依据骨盆创伤治疗标准,影像学评价优29例,良6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23例,良13例。并发症包括轻度下腰痛1例、骶尾部痛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置钉精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CT引导经皮置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勇  Ebraheim NA  徐荣明  薛波 《中国骨伤》2005,18(11):644-645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方法:骶髂关节转移肿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2~83岁,平均53岁。单侧转移5例,双侧3例。肺癌2例,乳腺癌1例,卵巢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骨髓瘤1例,前列腺癌1例。试行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稳定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术前和术后通过Ennek—ing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9个月,平均18.2个月。均1周内疼痛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余5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能有效缓解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入1枚直径7.2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3例。[结果]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无腰骶部疼痛。[结论]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置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操作简便,损伤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CT引导下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骶髂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岁。ISS评分平均19分。按Tile分类:B1型6例,B2型16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3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d。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下共置入48枚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结果: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42min;术中失血10~35ml,平均18ml。1例因肺功能障碍延迟手术,1例行开颅术,死于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17.9个月。依据骨盆创伤治疗标准,影像学评价优29例,良6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23例,良13例。并发症包括轻度下腰痛1例、骶尾部痛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置钉精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骶髂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的微创手术复位及固定方法。方法 在C臂X线机引导下,用空心螺钉将髂骨与骶骨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复位满意,术后复查无一例发生再移位。随访6~1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减少卧床时间的新型手术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早期治疗此类创伤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Harrison等提出SIJ整体系统。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损伤骶髂复合体。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骶髂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优于外固定,等同于骶骨棒和张力带钢板固定,能达到与完整骨盆相似的生物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0.
骶髂螺钉固定在骶髂关节脱位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 0具成人干燥骨盆标本 ,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并作CT扫描 ,对进针点与不同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以及S1骶孔上方的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进行测量。结果 :进针点距臀肌线的距离为 ( 2 0 70± 3 2 7)mm ,距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 3 5 0 0± 1 91)mm ;轴位及冠状位CT测量进针与髂骨外板的交角分别为 ( 90 18± 2 69)°和 ( 90 40± 2 87)° ;进针深度为 ( 67 77± 3 63 )mm ;S1骶孔上方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 ( 18 2 6± 2 0 6)mm和 ( 18 74± 1 5 1)mm。结论 :临床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需选择恰当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术中需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的透视以确定螺钉植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n iliosacral screw fixation guide and evaluate its efficacy in fixation of sacroiliac joint fracture‐dislocation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May 2011, eight patients (five men, three women) with sacroiliac joint fracture‐dislocation underwent percutaneous iliosacral screw fixati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is minimally invasive guide and under CT guidance. The patients, aged from 26 to 56 years (mean 32 years), had vert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Before surgery, six patients who had displacement of >2 cm in their sacroiliac joints underwent skeletal traction on the femoral condyle. The inserted sites were marked out on the affected side of their buttocks after the best screw trajectory had been determined under CT control. The gear that controls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uide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inserting angle determined by CT scans. A K‐wire was inserted into the sacroiliac joint along the pilot sleeve of the guide, and a hollow screw (diameter 7.3 mm) was implanted into the sacroiliac joint along the K‐wire. Results: All eight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 on the first attempt. The operations lasted from 10 to 20 minutes (mean 14 minutes). Immediate CT scans confirmed that all the screws had been placed in the desired positions, none had penetrated the bones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s had been satisfactorily restored and firmly fixed. No patient experienced numbness or radiating pain in the lower limbs during surgery. There were no postoperative vascular or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uide can eliminate discrepancies resulting from the surgeon's own sensory input when inserting screw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T, making percutaneous iliosacral screw fixation more accurate, safe and simp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数字技术对骨盆后环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为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68例成人骨盆(136个半骨盆)的16排螺旋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测量S1椎弓根宽度、高度、进钉点的位置、进钉方向,以及螺钉的长度和直径,并比较男女性、左右侧及 <5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 S1椎弓根宽度、高度平均分别为(21.17±2.69)、(23.65 ±2.70) mm.螺钉进钉点、位于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连线前3/4或后1/4点的上方平均(10.90±5.14) mm处,螺钉在冠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2.74°±6.34°,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57.08°±6.11°,螺钉长度平均为(75.92±6.82) mm.左、右侧上述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之间螺钉在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螺钉进钉点位置及螺钉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测得的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位置、螺钉长度及方向等可作为临床于术的参考依据.男女性之间、不同年龄组间上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工作中需实行个体化置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以期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成功率及置入质量。方法 自行设计并研制的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由带有测量长度的定位器、带有角度刻度表的水平面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角(TSA)、矢状面置入角(SSA)调节器及固定螺丝等组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累及骶髂关节者,男6例,女9例;年龄19 ~ 60岁,平均45.6岁。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骶髂关节韧带3例,经骶骨Ⅰ区5例,累及骶骨Ⅱ区5例,累及骶骨Ⅲ区2例。15例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引导术中空心钉的操作,共置入18枚空心钉。结果 术后CT及X线片示18枚空心钉置入位置准确,与术前设计相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TSA及SSA。结论 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准确性及置入质量,且可显著减少C型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CT图像对骶髂螺钉置入所涉及的重要解剖边界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应用数字重建透视(DRR)技术探讨术中获取理想透视图像的方法. 方法 收集30例患者的平卧位骨盆CT 扫描数据,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在图像中确定骶髂螺钉在S1椎体内安全通道的上方、前方和后方骨皮质边界,螺钉在骶孔区的前方、下方骨皮质边界,以及骶骨翼斜坡.测量这些边界与骨盆前后位垂线(基准线)在矢状面的夹角.应用DRR技术,确定透视人口位、出口位和侧位的理想拍摄角度,并观察关键解剖标志的特征性表现,分析术中标准透视图像的采集方法. 结果 S1椎体的上方、前方、后方骨皮质与基准线在矢状面的夹角平均分别为37.7°±8.6°(23.2°~50.8°)、22.9°±6.7°(13.1°~ 32.O°)、41.9°±6.8°(33.0°~54.8°),骶孔区的前方、下方骨皮质切线与基准线的夹角平均分别为37.0°±12.0°(19.9°~ 63.1°)、38.8°±8.0°(25.7°~ 54.6°),骶骨翼斜坡与基准线的夹角平均为82.4°±13.0°(70.3°~117.3°).通过基于DRR技术的透视模拟和对相应解剖结构的观察,可以得到拍摄标准入口位、出口位和侧位的透视方法,并能清楚显现各图像上的相应解剖标志. 结论 本研究所测得的数据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上应该根据每例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以相关解剖标志的特征性表现为依据,决定术中骨盆入口位和出口位的透视角度.为防止骶髂螺钉穿出斜坡伤及Ló神经和髂血管,需要从骨盆侧位透视图像上确认螺钉位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的影响。 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20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纳入标准:确诊为新鲜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临床资料完整;非Pilon或粉碎性骨折。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涉术式存在禁忌证;下胫腓关节分离;压缩性、粉碎性骨折;心脑血管病变者,重要器官功能异常及恶性肿瘤;精神功能障碍。应用信封法分组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使用经皮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两组临床指标状况、两组患者预后状况以及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社会功能(t=16.332)、心理功能(t=15.663)、情感智能(t=17.452)、认知功能(t=17.998)、躯体功能(t=18.552)、总体健康(t=17.552)、疼痛(t=19.695)、生理功能(t=20.998)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均为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耗时(t=16.332)、骨折愈合时间(t=17.928)、住院时间(t=15.489)均比对照组短,且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t=18.032)(均为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外露、愈合后踝关节疼痛的总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8.3%,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发生率更低(χ2=7.002,P<0.05);研究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术后的优良率比对照组更高(χ2=7.009,P<0.05)。 结论经皮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提升患者QOL评分,促进骨折愈合,减少住院时间,提升预后效果,临床感染率低,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平方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安全性。 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12月期间100例不伴骨性疾病的骨盆CT容积性数据,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3.1岁(15 ~91岁)。重建三维模型,获得标准骶骨矢状面。在各个矢状层面标记骨皮质的外缘,从而确定手术的安全区,水平方向模拟置入1枚安全区所能容纳的最大螺钉,记录其直径。根据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固定和贯穿固定。结果根据骶骨形态学评价标准,形态正常80例,变异20例,变异率为20.0%。单侧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4.92±2.57) mm]>正常组S2[(12.37±1.84)rm] (P=0. 000)>正常组S1[(11.87±3.92) mm] (P=0.319)>变异组S3[(9.30±2.00) mm](P=0.000)。贯穿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3.63±2.68) mm]>正常组S2[(11.48±1.92) mm](P=0.002)>正常组S1[(10.40±4.05) mm](P=0.033)>变异组S3[(7.95±2.26)mm](P=0.001)。正常组S2所能容纳螺钉最大直径与S1呈弱负相关,而各骶椎所能容纳螺钉最大直径与髋臼直径无相关。男性S2椎体所能容纳螺钉的平均直径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椎体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在骨盆后环以水平方向固定2枚直径为6.5 mm的骶髂关节螺钉,但安全区较小。螺钉的入点、规格及所固定椎体[S1椎体和(或)S2椎体]必须严格按照影像学表现进行选择。骶骨变异并不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