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发生率、诊断方法、修补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共进行333例单纯前十字韧带损伤重建术,陈旧性损伤(>3个月)215例,急性损伤(<3个月)118例。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者89例,其中85例需手术修补。手术取腘绳肌腱、自体或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同时应用全内缝合方法,经两个后内入路配合经髁间窝入路,利用缝合钩修补ramp损伤。前十字韧带损伤中,ramp损伤的总发生率为26.7%,其中陈旧性损伤的发生率为30.7%,急性损伤为19.5%。结果可随访者75例(88.2%),随访5~41个月,平均20.2个月。随访时采用主观症状观察、临床查体、二次关节镜手术观察及MR检查。其中二次手术观察25例,MR复查21例。在可随访的7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主观症状及临床查体均呈正常表现;在二次关节镜手术观察的25例中,均全部愈合。在经MR复查的21例中,18例完全愈合,3例部分愈合。结论大约1/3的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有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陈旧性损伤较新鲜损伤合并ramp损伤的发生率更高。在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同时应修补ramp损伤,全内缝合方法是修补ramp损伤的很好方法,可以达到很高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关节镜下对135例ACL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ACL重建,同时行半月板修复或半月板修整.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未出现关节粘连、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半月板修整患者均无交锁且回旋挤压试验阴性.半月板修复患者3个月时随访,回旋挤压试验阳性1例;12个月时随访,回旋挤压试验阳性3例,交锁1例,两者都有1例.Lysholm评分:手术前为(46.3±6.2)分,术后6个月为(73.4±7.6)分,术后12个月为(87.8±8.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L与半月板常同时损伤,手术前应作好ACL重建及半月板修复或修整准备,关节镜同期治疗ACL并半月板损伤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前十字韧带切断对内侧半月板后角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确定前十字韧带损伤与内侧半月板后角的生物力学量化关系。方法对10具尸体膝关节标本应用生物力学加载装置进行测试,实验分前十字韧带完整组和前十字韧带切断组。对膝关节同时加载134N前向载荷与200N轴向载荷,膝关节屈曲30°、60°、90°时,通过压力感受器测定内侧半月板后角所承受的压力载荷。结果前十字韧带完整组内侧半月板后角所承受的应力分别为:屈膝30°时(22.8±11.5)N,屈膝60°时(27.1±16.3)N,屈膝90°时(26.7±14.5)N;前十字韧带切断组分别为:屈膝30°时(87.3±43.9)N,屈膝60°时(77.7±43.3)N,屈膝90°时(66.2±40.1)N,应力值较前十字韧带完整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十字韧带切断组与完整组内侧半月板后角所受应力的比值分别为:屈膝30°时5.7±5.4,屈膝60°时3.5±3.1,屈膝90°时2.6±1.3。表明ACL切断后,内侧半月板后角所受应力数值平均增加了160% ̄470%。结论前十字韧带对内侧半月板后角所受应力具有显著影响,前十字韧带缺损后内侧半月板后角承受过度负荷,处于损伤的高危状态。对前十字韧带损伤后的内侧半月板后角继发损伤必须准确诊断并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72例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ACL断裂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5例,并外侧半月板损伤37例,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9例,双膝均有ACL断裂并半月板损伤1例。行关节镜下单纯半月板切除9例,半月板切除(或缝合)同时ACL重建63例。术前Lysholm评分为42.5±10.5 单纯半月板切除组为45.7±9.6 同时ACL重建组为40.9±12.7。结果术后均获随访,平均3.1年,术后总Lysholm评分为82.2±12.5 单纯半月板切除组为78.6±11.8 同时ACL重建组为85.3±9.0,三者组内手术前后比较,术后均优于术前(P〈0.001) 而同时ACL重建组又优于单纯半月板切除组(P〈0.01)。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发生半月板损伤的可能性增高,一期同时修复可以减少膝关节其它继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撕裂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7.7±7.5)岁(范围17~45岁)。由同一术者施行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自体腘绳肌腱ACL解剖单束重建术,随访2年以上。根据二次关节镜下探查结果评估半月板愈合,根据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主观功能,根据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客观稳定性,根据矢状面MRI上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以术前胫骨前移距离进行分组,前移至少6 mm者(前移阳性组)18例,前移小于6 mm者(前移阴性组)15例,比较术前及术后2年两组患者胫骨前移距离及其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4.0)个月(范围24~39个月)。LMPR完全愈合23例(70%)、部分愈合9例(27%)、不愈合1例(3%)。Lysholm评分由(60.4±13.6)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82.7±11.1)分、术后2年的(91.4±9.1)分(F=155.996,P<0.001);Tegner评分由3(2,5)分[M(P25,P75)]提高至术后1年的4(3,5)分、术后2年的6(4,6)分(χ^2=47.791,P<0.001)。KT-1000侧侧差值由(9.1±3.3)mm降低至(2.0±1.7)mm(t=11.197,P<0.001);轴移试验由Ⅰ度10例、Ⅱ度20例、Ⅲ度3例改善至正常30例、Ⅰ度3例(U=5.161,P<0.001)。胫骨前移距离由(5.7±3.9)mm减少至(3.5±3.2)mm(t=3.530,P=0.001)。术后2年,前移阳性组的胫骨前移由(8.7±1.8)mm下降至(5.0±3.3)mm(t=4.765,P<0.001),前移阴性组的胫骨前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0,P=0.695)。前移阳性组胫骨前移下降幅度为(3.7±3.3)mm,大于前移阴性组的(0.3±2.8)mm(t=3.115,P=0.004)。结论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联合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术后2年半月板愈合率高;膝关节主观功能及客观稳定性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术前胫骨前移≥6 mm患者的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过程中采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行ACL单束重建治疗单纯ACL完全断裂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创建股骨隧道时采用的入口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内侧入口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9~60岁,平均(35.14±11.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57±15.83)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 1例,Ⅰ度 3例,Ⅱ度10例]与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8~62岁,平均(39.78±12.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70±15.25)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2例,Ⅰ度5例,Ⅱ度16例]。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6.07±7.31)个月,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3.35±5.92)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Tegner、IKDC评分: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89.86±7.90)分、(8.64±1.65)分、(89.31±8.16)分,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92.17±6.72)分、(8.91±1.16)分、(90.89±7.80)分。Lachman试验:前内侧入口组11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78.6%(11/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Pivot-shift试验:前内侧入口组9例阴性,5例阳性,阴性率为64.3%(9/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Tegner、IKDC评分以及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ACL单束重建时,应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术后均可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进行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12例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其中10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2例合并后交叉韧带(PCL)断裂.交叉韧带损伤术前Lysholm评分为50~60分(平均56.7分).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开放修复后内侧结构.8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重建ACL(transfix术式),2例采用骨.髌腱.骨重建ACL.2例采用一端带骨块的异体跟腱蓖建PCL.后内侧结构损伤修复:8例采用星状钢板螺钉同定,2例采用GⅡ锚钉固定.1例采用自体半肌腱、股薄肌移植重建,1 例采用端对端缝合.结果 12例中除2例随访4个月后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6~18个月)随访.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Lysholm评分为74~94分(平均81.2分).后内侧结构修复后10例膝伸屈范围正常,2例伸直受限5.外翻应力试验于O啦时,9例正常,2例弱阳性(+),1例阳性(++).结论 膝后内侧结构损伤合并单一交叉韧带断裂时,早期重建交叉韧带同时一期修复膝后内侧结构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0年12月~2004年1月收治急性膝关节损伤12例(12膝),病人均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于伤后2~12d接受了关节镜检查及内侧开放探查,12膝均有后内侧角损伤和内侧副韧带损伤,4膝伴前、后交叉韧带断裂;2膝伴前交叉韧带断裂;4膝伴后交叉韧带断裂。12膝均一期手术修复后内侧角和内侧副韧带。8周后,12例病人中8人接受二期关节镜下手术,前交叉韧带重建3例,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3例,后交叉韧带重建2例。[结果]一期手术后8周评估表明12膝均恢复内后侧稳定性,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12例病人随访10~20个月,平均12.0±3.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7.08±6.28。IKDC综合评定正常(A级)4例,接近正常(B级)7例,异常(C级)1例。[结论]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见于较高能量损伤,多为复合损伤,表现为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和伤膝旋转不稳定。应一期手术修复后内侧角和内侧副韧带,二期酌情重建交叉韧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股四头肌肌力对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3年8月前十字韧带断裂重建术后1年以上行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76例,男51例,女25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时患者年龄16~44岁,平均27.6岁。取内固定术前行双侧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速肌力测试,取内固定的同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观察髌骨和滑车软骨损伤情况,分析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分级的关系。结果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至二次关节镜检查的时间为12~51个月,平均25.3个月。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34例患者(45%)患侧与健侧股四头肌肌力比值≤80%,17例患者(22%)患侧与健侧腘绳肌肌力比值≤80%。将患者分为患侧与健侧股四头肌肌力比值>80%组(42例)与肌力比值≤80%组(34例)。两组分别有9例(21%)和16例(47%)出现术后髌骨软骨损伤分级增加,髌骨软骨损伤加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软骨损伤分级平均增加0.10和0.68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有11例(26%)和11例(32%)出现术后滑车软骨损伤分级增加,滑车软骨损伤加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滑车软骨损伤分级平均增加0.55和0.71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到健侧的80%以上,可明显减少髌骨软骨损伤的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56,自引:7,他引:49  
目的在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方法对51例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进行重建.术中将取得的半腱肌肌腱切成等长的两段,然后对折成四股.移植物近端固定在横跨于股骨隧道外口的缝线钢板上,移植物远端固定在覆盖于胫骨隧道外口的钮扣上.术后进行1~2年系统的随访,并按照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指导.定期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大腿肌肉功能、日常活动功能和跑步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所有病例患膝的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术后2年时,患侧的股四头肌/绳肌峰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KT-1000检查显示,术后患侧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有所下降,但是术后2年时仍有73.8%的病例患侧膝关节前向稳定性等于或者好于健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6.7±7.4,术后2年时为98.5±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年时,合并关节软骨损伤组评分为96.44±2.36,不合并关节软骨损伤组评分为99.47±0.24.统计学分析显示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时,所有患者均能恢复向前变速跑步能力而无跛行.结论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股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是一种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可靠方法;合并的关节软骨损伤对前十字韧带重建的珠膝关节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关节镜下加强重建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8例(28膝)ACL部分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2例,女6例;年龄21 ~51岁,平均31.2岁.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根据韧带损伤部分的残端足印区位置做直径为6~7 mm的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取自体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进行加强重建.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7 ~ 54个月(平均3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24例为硬性终末点.术后25例患者轴移试验保持阴性,有3例患者出现轴移1+,术中关节镜检查均为损伤纤维超过50%者.KT-1000测量由术前平均为(2.1±0.4)mm改善为术后(0.6±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Lysholm评分由术前(72.8±8.6)分提高至术后(97.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93,P=0.000).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加强重建ACL,有利于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前十字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原因及规律 ,探讨早期重建 ACL的意义。方法应用膝关节镜观察继发的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改变、发生部位、损害程度,并对损伤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与 ACL损伤后病程的关系以及股骨髁软骨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 ACL陈旧性断裂合并软骨损伤发生率 (75% )明显高于急性损伤组 (26%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软骨损伤的病理改变不同,但以股骨髁软骨“垄沟”状病损为特征性改变;病程在 1年以内者软骨损伤发生率为 60%, 1年以上者为 79.6%;病程 1年以上者软骨重度损伤发生率 (44.9% )明显高于 1年以内者 (4.76%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有股骨髁软骨损伤的 43例 (67.2% ),其中伴有半月板损伤者 55.8%,无半月板损伤者 44.2%。结论 ACL断裂后膝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软骨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关节软骨损伤以股骨髁软骨负重区受累最重,但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关系,主要因 ACL断裂后膝关节不稳所致。 ACL断裂后应尽早手术重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预防和中止对软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ng L  Li X  Wang XS  Zhang H  Feng H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7):586-591
目的 前瞻性评估保留残端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共70例有韧带残端存留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入选本研究组,随机分为保留残端组(n=35)和对照组(n=35).分别采取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切除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技术,移植物均使用同种异体肌腱.术后随访分别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和Lysholm评分)、客观稳定性评估(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测量)、本体感觉功能测量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结果 70例患者中共61例(87%)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两组的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Lysholm评分:保留残端组96.4分,对照组94.9分(P=0.71);IKDC分级中A和B级:保留残端组30例,对照组29例(P=0.586).两组的客观稳定性评估无显著差异:KT-1000测量的侧-侧差值:保留残端组1.69 mm,对照组1.65 mm(P=0.83);Lachman试验阴性例数:保留残端组29例,对照组28例(P=1.00);轴移试验阴性例数:保留残端组31例,对照组27例(P=0.22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保留残端组4.56°,对照组4.28°(P=0.522).二次手术探查时发现的移植物滑膜覆盖率无显著差异:保留残端组85%,对照组84.2%.结论 保留残端同时使用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和移植物滑膜覆盖程度并无促进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remnant-preserved technique.Methods From August 2008 to September 2009,70 cases with the remnant of injured ACL were included in the trials,which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remnant preservation(RP)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5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underwent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surgeries,with ACL-remnant preserving technique in RP group and ACL-remnant resection in 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The injured ACL was reconstructed with allograft in all cases.Postoperative follow-up assessment included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grading and Lysholm score,Lachman test,pivot shift test and KT-1000 measurement,proprioception measurements and the arthroscopic second look evaluation.Results Sixty-one(61/70,87%)cases were available for an average of 13.1 months follow-up assessment postoperatively.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P and control group in functional outcome as evaluated with Lysholm score(96.4 vs.94.9,P = 0.71)and IKDC grading(cases with A and B gradings:30 vs.29,P = 0.586).Regarding objective stability,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 in mean side-to-side difference of KT-1000(1.69 mm vs.1.65 mm,P =0.83),Lachman test(negative cases:29 vs.28,P = 1.00)and pivot shift test(negative cases:31 vs.27,P =0.225).There was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in proprioception evaluation measured with angle repetitive test(4.56°vs.4.28°,P=0.522).During second look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the grafts synoveal coverage rates were found to be 85% in the RP group and 84.2%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remnant preserving technique using tendon allograft do not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knee-joint function scores,stability,proprioception and synovial coverage of graf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X线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隧道位置的精确性。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共行X线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30例(导航手术组),同期使用传统关节镜手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40例(传统手术组),术前进行股骨、胫骨隧道理想位置的设计。术中C臂透视机获得正侧位影像后传输入计算机系统形成虚拟工作界面。膝关节周围分别固定股骨、胫骨追踪器。手术工具装配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通过捕获追踪器发射的信号实时跟踪手术工具的位置方向,并叠加在工作界面上,达到导航的目的。本文对导航手术组进行总结,术后进行胫骨隧道位置测量,并与传统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测量,导航手术组胫骨隧道位置平均值45.90%(41.00%~49.80%,标准差2.36%),传统手术组胫骨隧道位置在41.05%(范围25.00%~54.00%,标准差6.01%),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导航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组延长20min,透视次数为4次。术后短期随访(1-3个月),两组膝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X线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通过术前规划,可以使股骨、胫骨隧道位置更精确。  相似文献   

17.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急性完全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膝关节镜下早期重建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o Y  Wang J  Yu J  Cui G  Hu Y  Yu C  Tian D  Q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523-525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对急性完全性前交叉韧带 (ACL)断裂的早期重建治疗 ,以尽早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方法 ACL急性断裂早期在关节镜下应用挤压螺钉固定骨 髌腱 (中 1/ 3) 骨复合体自体移植重建ACL ,止点重建或缝合修复治疗内侧副韧带断裂。 结果  1998年 2月~ 1999年 3月共治疗急性完全性ACL断裂合并内侧副韧带断列患者 10例 ,术后平均随访 10个月 ,近期效果良好。 结论 急性ACL损伤早期可以在关节镜下完成重建 ,手术创伤小 ,治疗及时 ,可同时处理合并损伤 ,能早期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断裂的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293例ACL损伤患者,其中40例(13.7%)患者术中关节镜下诊断为ACL前内侧束断裂,男34例,女6例;年龄18~39岁,平均30.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2个月(7 d至8个月)。术中保留ACL后外侧束,使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内侧束。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包括临床查体和Lysholm评分,本体感觉功能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个月(7~56个月)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56.7±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 750,P=0.000)。末次随访时按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Lachman试验阴性34例,弱阳性4例,阳性2例。末次随访时患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12°±0.15°,健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09°±0. 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57,P=0.515)。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日常工作,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术中保留了后外侧束,有利于隧道的精确定位和移植物固定机械强度的增加,并能加速移植肌腱的血管化和再神经支配,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20.
关节镜下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初步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用法国产LARS人工韧带对16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等距点钻胫骨、股骨骨道,将肌腱拉入骨道,韧带游离部分位于关节腔内,拉紧后2枚螺钉固定韧带,合并损伤同期处理. 结果手术时间51~86 min,平均64 min.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16例均随访1.5~6个月,平均3.8月.按照IKDC评分标准:术前C级6例,D级10例;术后A级6例,B级9例, C级1例(χ2=6.264,P<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36~76分,(63.7±7.3)分;术后86~97分,(94.8±9.6)分(t=10.356,P<0.05). 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操作简便,可使膝关节获得即时稳定性,早期康复锻炼,最大限度的防止关节功能受限,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