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告应用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9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经验。使用球囊直径8~25mm,长3或5cm的聚乙烯9F球囊导管。术时从小到大使用不同球囊直径的导管,经股动脉送入,使不透X线的球囊标志位于钙化的主动脉瓣两侧,然后充盈扩张。术前术后测压力、心排血量以判定效果。大多数病人进行3次以上扩张,每次持续5~8秒。作者见到,该组病例最大主动脉瓣压术前为68±8mmHg,术后降至35±5mmHg,平均主动脉瓣压差自57±7mmHg降至30±5mmHg,心排血量自3.4±0.2L/分增至4.1±0.3L/分,主动脉瓣口面积自0.42±0.04cm~2增至0.81±0.06cm~2。多数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可同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7岁。因"自幼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剧烈活动后气促2年"于2009年4月入院。该患者幼时曾在当地心脏中心就诊,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由于症状不明显,一直予随访,平时基本不参加大运动量体育活动。近2年来感觉剧烈活动如登高楼后有气促感而入我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 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应用乳胶尼龙网球囊导管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93例,女63例,男30例,平均年龄38岁。成功90例结果表明: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对血管之不同病变水平的不同直径的狭窄应用超薄型Meditech与Tegwire 型导管组合,分别做较大与较小血管的成形术。首先经无症状的腿穿刺行诊断性造影,血管成形术前,将导管沿主动脉分歧送入,置于拟治疗侧的髂外动脉内,然后作顺行穿刺进入股总动脉,把一支5F 诊断导管插入浅股动脉,沿着导管将导丝小心地穿过近端病变,将原导管调换为适当大小的超薄型球囊导管扩张病变。一旦获得满意结果,将球囊导管留在治疗的病变远端,然后沿该导管送入适当尺寸的Tegwire 球囊导管,轻轻地通过和扩张更远端的病变。经髂外动脉内的导管注射造影剂核实扩张结果,一旦成形术完成则将Tegwire退入超薄导管内,然后从双侧腹股沟拔管和加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06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成功率为77.4%,有效率为19.8%,失败率为2.8%,并发症发生率为17.0%。本文还探讨了并发症和发生原因及予防。我们采用瓣口大小,跨瓣压差,舒张期杂音,心功能和并发症五方面作为评价疗效的标准。最后讨论了球囊导管通过大左房小瓣口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7.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9.
,无明显相关残疾;术后11 d 1例出现Homer综合征,内科治疗后部分恢复;术后1个月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术后5个月1例出现非特异性定位神经症状,MRI见基底节区新发腔隙性梗死灶.结论 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颅内血管成形技术成功率高,中期临床疗效肯定.但由于支架径向支撑力差,术后残余狭窄和再狭窄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初步经验。方法 对2 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血管造影及TCD、SPECT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 ,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78.3± 4 .7) %与 (15 .6± 4 .4 ) % ,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 3 0 %。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 ,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SPECT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近11年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单纯PS 48例.行瓣膜扩张术前先确定PS的类型和测量瓣环大小,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径线大20% ~ 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P),观察比较PBPV后肺动脉瓣开放、射流及肺动脉瓣、右房室瓣反流情况.结果 48例患者中38例采用单球囊,10例双球囊扩张,均扩张成功,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BPV是治疗单纯PS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已成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1995~2001年我院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32例的经验。方法 本院住院患者32例,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采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右室收缩压:术前(93.5±28.5)mmHg,术后(42±9.0)mmHg;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术前(76±30)mnHg,术后(24.5±8.5)mmHg;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25mmHg达90.6%。结论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病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精确测定肺动脉瓣直径和选择大小合适的球囊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1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对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8年9月~2 0 0 4年7月共完成16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女8例,男8例,年龄2~5 8岁,单纯PS9例,合并房缺1例,术前经病史、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其中术前经多普勒超声估测跨瓣压差。方法 经皮Seldinger穿刺右股静脉成功后,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跨瓣压差。用6F猪尾巴导管行右室造影:测量肺动脉瓣环直径来选择球囊大小。前7例用J型钢丝经右心导管送至左上或下肺动脉远端,后9例用左房钢丝盘在扩张的肺动脉内。用扩张管扩张皮下及股静脉,前14例用Inoue左房室瓣球囊,后2例用自制肺动脉瓣球囊,参照造影影像定位,将球囊前囊打起,后撤至肺动脉瓣口上,将后囊打起,腰部消失反复扩张2~3次,听诊杂音,撤出左房钢丝,用球囊连续测压,测术后跨瓣压,再次右室造影(取左侧位)。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跨瓣压差2 5~110mmHg,术后跨瓣压12~4 2mmHg ,术前多普勒超声估测跨瓣压差2 4~112mmHg,术后估测跨瓣压差15~4 0mmHg ,其中以重度狭窄者扩张效果最好,有1例术后跨瓣压差为0。但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5.
报告8例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成形术(PBPV)的结果。本组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26岁。7倒用单球囊、1例双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口直径由8.4±2.2扩张至16.4±1.5mm,右室收缩压由16.9±5.3下降至9.1±3.8kPa,右室-肺动脉压差由14.9±5.1降至6.6±3.9kPa;心排血指数由3.2±0.3增加至5.1±0.7L/min·m~(-2)(P均<0.001)。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杂音明显减轻。术后4~5天出院。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做为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核心——气囊成形术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疗效与传统外科手术相似,但免除了开胸之痛苦。1989年4月14日,我们应用双球囊导管对1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施行了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PBPV),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30岁 ,轰炸机飞行员 ,飞行时间 10 0 0 h。因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 9年 ,加重 1个月入院。患者近 9年来在飞行强度较大时出现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及看不清仪表 ,每次持续数秒。入院时查体 :一般状况好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经颅多普勒提示 :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 ,血流量减少 ,右侧大脑前、后动脉血流量稍减少。脑 MRI示 :右侧大脑中动脉膝段狭窄。双侧颈动脉造影示 :右侧大脑中动脉第 1段及第 1、2段交界处狭窄。入院后给予尼莫地平、维生素等药物治疗 ,症状稍有好转 ,但仍有发作。结论 :飞行暂不合格。经地面…  相似文献   

20.
球囊瓣膜成形术已成为婴儿重度肺瓣膜狭窄的治疗方法,尽管婴儿的发病率和瓣膜球囊成形术的死亡率均高于较大年龄组,但与外科瓣膜切开术相比,结果仍令人乐观。体重低于2.5kg的早产儿或新生儿球囊扩张术尚无报道。作者报道1例1.22kg早产儿的成功治疗经验。患儿为孕28周双生第1胎,出生体重1430g。第12天,由于严重的肺瓣膜狭窄,体重降至1220g,超声心动图显示120mmHg的Doppler压差梯度。第15天进行全麻下心导管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