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围手术期失血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一个主要问题,止血带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但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证实手术患者能从止血带的使用中获益。目的:探讨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间使用止血带对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初次单侧TKA的1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全程组,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的75例为半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术后患肢周径增加率、术后VAS评分和HSS评分、ROM,术后血栓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实验室检查测定手术前、后的IL-6,CRP以及肌酸激酶。结果:全程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小于半程组,隐性失血大于假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大腿肿胀比和小腿肿胀比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VAS评分高于半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均明显升高,半程组HSS评分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5 d的ROM优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组术后1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13例肌间静脉血栓及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出现切口感染,半程组术后4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3例出现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的术后血清IL-6、CRP、肌酸激酶水平均低于全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还是仅在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使用止血带,尽管在显性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存在差异,但总失血量方面并无差异,后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肿胀的程度,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及炎症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也得到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特异性假体与传统假体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选择最佳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自2009-02—2011-11完成的142例传统假体TKA(传统组),自2012-01—2014-05完成的126例特异性假体TKA(特异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差异。结果传统组与特异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膝关节活动范围改变程度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假体TKA比较,特异性假体TKA可能在减少术中失血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方面的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止血带释放时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血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80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B组:关闭切口弹力绷带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输血例数、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膝关节屈曲度.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161.5±50.1)mL]多于B组((70.0±19.4)mL],术后失血量[(357.8±104.7)mL]少于B组[(467.9±116.0)mLl,总失血量[(516.8±107.9)mL]少于B组[(579.5±140.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77.7±14.6)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带使用时间为(69.4±14.4)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膝关节屈曲A组为93°、B组为84°,术后2周A组为113°、B组为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周后A组膝关节屈曲为117°、B组为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可减少手术总失血量.  相似文献   

5.
充气止血带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充气止血带的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326例在我院行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分为三组,A组126例,在假体安装完毕、骨水泥固化后放松止血带,术野充分止血后关闭切口;B组142例,在关闭切口,加压包扎后放松止血带;C组58例,未使用止血带。观察三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失血、总失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栓塞(DVT)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中失血(242±120)ml和术后失血(214±156)ml,总失血量(467±232)ml,DVT发生率12.7%;B组患者术中失血(224±116)ml和术后失血(387±160)ml,总失血量(610±252)ml,DVT发生率26.8%;C组患者术中失血(463±246)ml和术后失血(184±112)ml,总失血量(654±303)ml,DVT发生率12.1%。结论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充气止血带,在假体安装完毕、骨水泥固化后再放松止血带止血的方法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失血,而且不增加DVT的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止血带使用方法,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5-05—2016-07完成的90例初次单侧TKA,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切皮前驱血加压,筋膜层缝合后松开止血带;B组手术半程使用止血带,截骨前驱血加压,假体安装完成后松开止血带;C组手术全程不使用止血带。结果 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而C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第1、4、7天患肢大腿周径小于A组与B组,疼痛VAS评分低于A组与B组,术后1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术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止血带可减少出血量,但不能减少总失血量,而且增加了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不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建议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或尽量缩短其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连续入院的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止血带(止血带组,40例),一组不使用止血带(非止血带组,40例).全部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关节(Smith-Nephew),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术中栓子面积百分率%Ae(即总栓子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百分率).术前及术后第1~10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中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止血带释放后的%Ae.结果 止血带组患者术中失血最小于非止血带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带组患者和非止血带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的1 min达到高峰;非止血带组患者%Ae仅在扩髓和植入假体时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大于非止血带组患者.结论 止血带的使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连续入院的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止血带(止血带组,40例),一组不使用止血带(非止血带组,40例).全部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关节(Smith-Nephew),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术中栓子面积百分率%Ae(即总栓子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百分率).术前及术后第1~10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中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止血带释放后的%Ae.结果 止血带组患者术中失血最小于非止血带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带组患者和非止血带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的1 min达到高峰;非止血带组患者%Ae仅在扩髓和植入假体时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大于非止血带组患者.结论 止血带的使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止血带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Highwire、CNKI、VIP、万方数字期刊群,搜索国内外关于TKA中是否使用止血带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采用RevMan 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19篇,外文15篇,中文4篇,共计1159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TKA术中使用止血带与不使用止血带两组在术中失血量(P=0.000)、深静脉血栓(P=0.020)、大腿疼痛例数(P=0.000)、膝关节血肿例数(P=0.030)、切口感染例数(P=0.040)、皮肤淤斑面积(P<0.000)、术后3 d膝关节周径增加率(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总失血量(P=0.100)、输血例数(P=0.150)、手术时间(P=0.120)、住院时间(P=0.350)、肺栓塞例数(P=0.310)、皮肤水泡例数(P=0.17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KA中使用止血带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并不减少总失血量与输血例数,不提高手术效率,不缩短住院时间,不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可能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膝关节血肿与淤斑发生率,引起膝关节肿胀与大腿疼痛;建议在TKA中尽量少用止血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的作用。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对45例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根据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分为两组,A组24例,在安装假体前至安装假体后骨水泥硬松开止血带;B组21例,在手术开始至安装假体完毕,骨水泥硬化后松开止血带,术野止血后关闭伤口。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和术后HS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t=3.0,P〈0.05)、术中(t=9.2,P〈0.05)和术后(t=13.5,P〈0.05)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是总出血量(t=0.6,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肢肿胀情况(t=2.3,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少使用止血带时间可能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两种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围手术失血总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60例60~75岁单侧TKA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采用截骨完成后使用止血带至手术结束)和B组(30例,术中采用全程在止血带下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在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手术当中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比例及输血量的新手术方式,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OVID和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7月,查找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采用止血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使用止血带可以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WMD=-203.62,95%CI(-281.74,-125.49)],但会增加术后出血量[WMD=79.43,95%CI(13.40,145.45)],使用止血带并没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WMD=-6.36,95%CI(-13.62,0.90)],两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亦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对总失血量、手术时间及血栓性栓塞病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关节外科失血较多的手术之一,如何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一直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目的:通过术中选择性应用止血带及术后适当关闭引流管对TKA失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拟行单膝TKA患者53例,根据术中应用止血带方式及术后引流管开放形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对照组2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及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两组术后输血的病例数,并计算平均输血单位,记录术后1、3、5 d的晨起体温,记录出院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输血例数及平均输血单位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围手术期晨起体温、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可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Х^2=0.127,P〉0.05)、合并疾病(Х^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髋关节置换(TKA、THA)围手术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于术前、术后1、3、7、14d测定61例TKA、THA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男15例,女46例;年龄33~82岁,平均(63.62±10.75)岁。TKA手术36例,其中单侧TKA手术25例,19例使用止血带、6例不使用止血带;双侧同期TKA11例,均使用止血带。单侧THA手术25例。术前、术后7d下肢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DVT,术后有1例单侧TKA发现右胫后静脉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测得患者术前、术后第1、3、7、14第测得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0.39±0.41)、(2.18±1.72)、(0.85±0.39)、(1.32±0.85)、(1.38±0.97)μg/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73,P〈0.05)。术后第1天达最高峰。单侧TKA组与单侧TH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6,P〈0.05),其中术后第1天单侧TKA组明显高于单侧THA组(t=2.251,P〈0.05);单侧TKA组与双侧T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44,P〈0.05),其中术后第7、14天单侧TKA组均明显低于双侧TKA组(t=2.832,P〈0.05;t=3.110,P〈0.05);单侧TKA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25,P〉0.05)。结论 TKA、TH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TK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HA。双膝同期TKA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侧TKA。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总结评价止血带对初次全膝关表面节置换术( TKA )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至2013年4月间止血带与非止血带对TKA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计662位患者。其中止血带组325例,非止血带组337例。结果显示使用止血带减少TKA术中失血量232.4ml (WMD=-232.43,95%CI:[-328.83,-156.03]),但增加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RR=2.11,95%CI:[1.06,4.18]),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间术后显性失血量(WMD =-5.80,95%CI:[-176.25,164.64])、总失血量( WMD =67.36,95%CI:[-58.74,193.46])及血栓事件发生率(RR=3.50,95%CI:[0.75,16.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止血带可减少TKA术中失血量,但不能减少总失血量。止血带的使用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用止血带与否不影响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