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X-Tube辅助下微创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METRX X-Tube)辅助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应用X-Tube辅助下微创PLIF治疗下腰椎病变患者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8-75岁,平均54.2岁;腰椎滑脱症1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6例),椎管狭窄症8例,椎体后缘离断症5例,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隙狭窄4例.病变节段:L4,5 17例,L5~S1 13例,L3,4 1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每例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7 d检查生化全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变化,并与同期在本院行开放PLIF的31例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变化进行比较.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140~225 min,平均(176±22)min;术中出血量270~750 ml,平均(406±96)ml.微创PLIF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P<0.01).术后2例患者2枚螺钉置入位置欠佳,但无神经损伤并发症和不影响固定效果而无需翻修;1例 L4,5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主诉左侧L5神经根支配区域麻木,经对症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无固定不良和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7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病例均经腰椎X线检查,部分病例经螺旋CT三维重建,提示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平均(40.6±5.1)分降至术后平均(17.4±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9.5±4.0)分,手术疗效优良.结论 X-Tube辅助下微创PLIF治疗下腰椎疾患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骨融合时间短和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0-05收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均为单节段病变,L1.2例,L2,3 8例,L3、4 20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术后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5±1.2)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4)分;ODI术前平均(79±4)%,末次随访为(15±4)%,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95±1.4)mm,术后12个月平均为(12.2±0.7)mm.31例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4.1~6.1个月,平均4.9个月.结论 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6月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37例行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 男 22例, 女 15例;年龄 16~55岁, 平均 43.7岁。全部病例行血管造影三维 CT检查、17例行椎间盘造影检查, 确定责任椎间盘为 L5S1 21例, L4-5 11例, L3-4 2例, L2-3 2例, L1-2 1例。 29例经腹腔入路、8例经腹膜后入路行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器融合, 3例以骨盆重建钛板固定。术后 3、6、12个月通过 X线或 CT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3个月时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 60~140 min, 平均 100 min;术中出血 50~300 ml, 平均 120 ml;住: 时间 7~12d, 平均 8d。 2例经腹腔入路患者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全部病例随访 6~35个月, 平均 18.7个月。疗效为优 23例、良 11例、差 3例, 优良率 91.9%(34/37)。 23例于术后 3个月、12例于术后 6个月植骨融合;2例术后 6个月时椎间前缘高度丢失 1.3 mm和 1.9 mm, 无明显不适症状, 术后 12个月植骨融合。无内植物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辅助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经腹腔入路术后肠梗阻相对多见。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应考虑术者经验和下腰椎前方大血管的解剖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翻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11月,对103例已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神经减压复发者,采用MiTLIF翻修治疗并获得随访。男45例,女58例,平均53.4岁。采用Mi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单节段97例,双节段6例。收集分析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薄层CT扫描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49个月,平均26.1个月。术中出血量为(358±67)mL,术后出血量为(52±20)mL,放射线暴露时间为(42±13)s。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3±2.5和0.7±0.3,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5±2.4和0.6±0.2,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及t=2.57,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41.5±5.3和13.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95.2%(98/103)。发生神经根损伤4例,切口表浅感染4例,一过性下肢麻木12例,硬膜撕裂5例。结论针对初次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神经减压复发者,Mi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 10月至 2011年 12月期间,采用 METRx-MD(Microscopic Endoscopic Tubular Retractor System)进行 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并获得长期随访的 6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31例)采用 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双侧组(34例)采用 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估;在 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计算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 18~36个月,平均 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 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 VAS及 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 VAS及 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两组间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度与腰椎前凸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对于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  相似文献   

6.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病变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4~65岁,平均52.4岁;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6例,单侧椎体后缘离断6例,脊柱不稳引起的力学源性腰腿痛1例,单侧侧隐窝狭窄2例。L3-4病变1例,L4-5病变14例,L5S1病变10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7天检查生化全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变化。随机统计另25例行开放TLIF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并与行微创TLIF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5例行微创TLIF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54min;术中出血平均367ml。微创TLIF术后第1天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P<0.001)。术后1例患者减压侧手术切口周缘皮肤坏死,经切除坏死皮肤,重新缝合切口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5例行微创TLIF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7个月,除1例患者主诉手术区域轻度疼痛外,其余患者均未诉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平均(15.6±5.4)分,手术结果优良。结论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 Mast Quadrant辅助下工作区域内移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6年 9月至 2008年 10月, Mast Quadrant拉钩辅助下改良 TLIF治疗 54例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术中经”C冶型臂 X线机透视定位病变节段, ±次置入 Mast Quadrant拉钩并适度纵向扩张, 充分显露关节突关节和椎板, 直视下咬除患侧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及椎板下 1/2~2/3、黄韧带及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增生内聚部分, 减压神经根管及中央管, 处理椎间隙行椎体间植骨融合, 进一步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该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 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3、6、12、24个月随访, 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以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融合率。结果 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5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78.7±63.2) min, 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24.2±136.5) ml, 术后引流量平均(117.2±91.4) ml, 平均术后住: 时间(5.8±3.6) d。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 ODI、VA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 51例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 未发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Mast Quadrant辅助下改良 TLIF为直视下操作, 较为安全, 易于掌握;对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168±41)min;术中出血量23~361(192±169)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104±32)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2.6±1.2)d。疼痛VAS评分术前(7.20±1.02)分,末次随访(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 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  相似文献   

10.
王博  杨群  张德强  王宏  吴春明  马凯  唐开  刘阳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1110-1115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3月至 2010年 5月, 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 87例, 男 49例, 女 38例;年龄 37~65岁, 平均 47援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 L3, 43例、L4, 543例、L5S1 41例。采用单枚 B-Twin椎间融合 51例(单枚组), 双枚融合 36例(双枚组)。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术后疗效, 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时间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均获得 12~46个月的随访, 平均 35.8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 ODI术前平均为 78%±3%, 末次随访平均为 18%±3%;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70±1.3)分, 末次随访平均为(0.65±0.48)分;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76±1.3) mm, 术后 1个月平均为(12.8±1.5)mm, 术后 12个月平均为(11.8±0.6) mm。单枚组与双枚组 ODI、VAS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单枚组少于双枚组。均获融合或可能融合, 融合时间 3.9~8援6个月, 平均为 5援6个月。结论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满意, 单枚与双枚融合疗效相近, 单枚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医疗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ni-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 3月至 2010年 8月手术治疗的 4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开放手术组 26例, mini-TLIF手术组 23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根据 Macnab标准观察临床疗效, 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随访 9~22个月, 平均 11个月。手术出血量、术后 2天与 3个月 VAS、患者再次手术意愿等指标 mini-TLIF手术组均优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1.2%±8.2%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 16.1%±6.8%, 差值为 17.8%±4.2%;微创手术组 ODI由术前的 34.4%±11.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 15.3%±4.3%, 差值为 19.7%±3.8%, 两组的手术前后 ODI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 P=0.412);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 微创手术组均明显长于开放手术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较, mini-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出血较少, 术后疼痛轻, 但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及术者接受较多的放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及传统开放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采用MIS-TLIF治疗26例(MIS-TLIF组)、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30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Bridwell分级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在术后腰椎CT上采用Ra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4.7±2.1)个月。MIS-T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T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TLIF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12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2组椎间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A型螺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型螺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共发生硬膜撕裂4例、下肢麻木加重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临床疗效类似,且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情况及椎旁肌肉损伤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建议选择传统开放TLIF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原位与复位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35例;年龄(55.3±13.3)岁。纳入标准:Meyerding分级Ⅰ级或Ⅱ级的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接受MIS-TLIF复位融合(35例)或原位融合(27例)治疗;随访时间30个月。对比2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患者疗效满意度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融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满意度,融合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复位融合和原位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的长期随访研究中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患者48例,其中22例采用OLIF治疗(OLIF组),26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DH)、椎管横截面积(CSA)及椎间孔面积(FA)。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45个月,平均32.8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OLIF组VAS评分和ODI优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l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与开放式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行TLIF手术治疗的65例腰椎椎间盘突出伴节段不稳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传统TLIF的开放组(44例)及使用Mast Quadrant通道行TLIF手术的微创组(21例).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 微创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较开放手术组少(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应用Mast Quadrant通道不但同样能够完成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操作,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发生下腰痛概率低等优点,是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