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32例(A组),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28例(B组)。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VAS评分)、JOA评分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B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且伴有麻木。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32例(A组),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28例(B组)。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JOA评分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WAS评分)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4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7.7±13.9)岁。4例为寰椎前1/2 Jefferson骨折;8例为半环 Jefferson骨折;8例为前3/4 Jefferson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为4~8分,平均(6.0±1.3)分。20例患者均选择行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随访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1个月,平均(48.5±20.0)个月。术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钢板移位,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20例患者共放置钢板20块,置入寰椎侧块螺钉40枚。术后CT显示有2枚螺钉过于靠近椎动脉沟,但是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VAS评分为0~3分,平均(1.3±1.0)分。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内植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能获得坚固的骨性愈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39.5岁;齿突陈旧性骨折5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6例(Aderson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术前JOA评分5.1 ̄10.9分,平均7.6分。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 ̄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应用Vertex7例,Axis3例,Cervifix5例。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30枚。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骨折的齿突均骨性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评估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1年2月,对66例寰枢椎失稳的患者随机选择一侧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和一侧经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通过寰椎螺钉置钉操作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并发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内固定稳定情况评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 min;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了固定术,同时行自体髂骨融合。分别应用Vertex 7例,Axis 3例,和cervifix 5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5例,新鲜Ⅱc型齿状突骨折6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mm~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度28mm~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度为22mm~26mm。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和椎动脉损伤。随访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JOA评分5.1~10.9分,平均7.6分。术后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三维固定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6月在广西骨伤医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的25例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寰椎侧块移位(LMD)、枢椎椎体下缘中点到基底线垂直距离(R-J线)、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及改善率,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骨折愈合、功能活动等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 ~ 72个月,平均41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手术时间为80 ~ 120 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 300 mL,平均150 mL。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LMD、R-J线、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24例仍为E级。术中2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1例患者CT检查示螺钉突破椎弓根内侧骨皮质,但无神经症状。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复位丢失,钢板内固定在位、牢靠。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可有效维持枕-寰-枢复合体高度,维持寰椎环完整性及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术应用于上颈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颈椎后路融合固定术中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19例患者资料,术中根据枢椎椎弓根是否存在缺如、细小等情况,选择置入双侧枢椎椎板螺钉或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并对侧椎弓根螺钉,联合枕骨板螺钉和/或寰椎侧块螺钉。15例上颈椎畸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5~15分,平均11.5分。4例外伤性寰枢椎骨折患者有后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2~7分,平均4.5分。术后复查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椎动脉、脊髓等损伤。术后复查CT,显示所有枢椎椎板螺钉位置良好,均未突破内侧皮质骨。随访时X线、CT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钉。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植骨均融合,上颈椎畸形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5.3分。外伤性寰枢椎骨折患者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明显改善,VAS评分为0~2分,平均1.0分。结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上颈椎后路固定手术中方法简单安全、效果良好,对于无法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于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以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活动度≥5°为病例纳入标准,采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共治疗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8~55岁,平均35.6岁。均采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钉棒置入满意后,后路钉棒纵向加压复位,并以下压C2、C3棘突力量进行辅助,寰枢关节复位满意后,取自体髂骨行后路C1-C2椎板间植骨融合。以VAS和JOA评分法,分别对轴性颈痛和神经功能情况行术前与术后随访对比评估分析,正中矢状位CT影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8±1.2)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60±80)ml,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14±1.92分降低到末次随访的3.15±1.28分,JOA评分由术前10.57±2.1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22±2.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满意复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断裂,均于6个月获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结论:对于寰枢椎活动度≥5°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Mayfield头架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后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术中寰椎螺钉和枢椎螺钉固定方法 的临床选择.方法 对2002 年11 月至2011 年12 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28 例可复性和23 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进行置钉可行性和复位可能性评估,针对性地选择寰椎和枢椎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治疗.结果 251 例患者均行钉棒固定并获得满意复位.寰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03 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77 枚、侧块螺钉22 枚;枢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37 枚、椎板螺钉56 枚、侧块螺钉9 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237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8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 个月.230 例患者获骨性融合;6例为纤维愈合,动力位片(均随访2 年以上)未见复发脱位;另1 例为假关节未融合并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松动,行后路翻修手术治愈.结论 根据寰枢椎脱位的复位难易程度和个体解剖特点灵活选择寰椎和枢椎不同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扩大了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收治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7.1岁.齿状突骨折按照Anderson分型:Ⅱ型12例,Ⅲ型5例.患者均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寰枢椎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68枚,螺钉位置均满意.所有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18个月),四肢肌力、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2±2.4)分(5~1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5.7±1.9)分(1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8,P<0.05).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率为35%~95%,平均68.5%.无神经症状加重、硬膜破裂、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C1-2不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8例C1-2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取髂骨植骨,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7岁;病程3 d~30个月,平均10.6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区疼痛和(或)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影像学均提示存在寰枢椎脱位和(或)不稳,JOA评分8~15分,平均11.4分;术后门诊随访,定期复查X线、CT和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JOA评分.结果:18例患者72枚螺钉成功置入,寰枢椎复位及固定满意,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患者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钉及寰枢椎不稳现象.结论:对C1-2不稳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但不推荐对存在寰椎椎动脉沟、后弓变异患者使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可复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16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患者均顺利置钉,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1例失访。患者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85%±5.5%。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为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提供良好的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