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红  袁宏丽  崔进国   《放射学实践》2013,28(6):655-657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在诊断无症状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无症状冠心病受检者行MSCTA检查后,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对照,对比分析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依节段计算MSCTA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28%、93.78%。结论:MSCTA判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具有较高准确性,是一种无创、可靠、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筛查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2.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成像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心律失常条件下,320排容积CT(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心律不齐14例行320排VCT扫描,以优、良、中、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布.以60例心律整齐病例为对照,评价不同心率时,心律不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心率<70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不齐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390);心率≥70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不齐图像质量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心律整齐时,心率过快并不明显影响图像质量(P=0.460);当心律不齐时,心率过快可导致图像质量明显下降(P<0.001),但图像可诊断率仍保持在96.3%.结论 心律失常的情况下,VCTA图像质量仍具有很高的优良率和可评价率,扩大了冠状动脉CTA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许开元  胡国栋  王彬  朱浪涛  何祥发  肖丹丹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49-135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测量和计算冠状动脉相关弹性参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资料共86例,通过测量冠状动脉344节段在收缩期、舒张期的动脉管径变化,分析冠状动脉各段相关动脉弹性参数及其与脉压及平均动脉压的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的相关性,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结果:冠状动脉各支血管顺应性参数间存在差别,Friedman T检验,P=0.001,冠状动脉各支血管顺应性与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其余冠状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与脉压及平均动脉压相关性较差;冠状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一种冠状动脉管腔测量的有效方法,冠状动脉顺应性可较好反映正常冠状动脉血管壁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无心率(律)控制条件下,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VCTA)诊断冠心病高危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30例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以冠状动脉导管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VCTA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率≥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Youden指数;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心率快慢及钙化程度对2种检查方法诊断一致率的影响.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心率(73.7±15.4)次/min(bpm),420个可分析节段的平均Agatston钙化积分中位数为45.6分(OR=181).心率<70和≥70 bpm分别显示242和169段,诊断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atston钙化积分≥100分的图像质量和诊断一致率低于Agatston钙化积分<100分的节段,但VCTA与ICA结果仍具有良好吻合性(P>0.05).结论 在无心率(律)控制情况下,VCTA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心率患者单心跳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241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122例,心率<65bpm;B组62例,65≤心率<80bpm;C组57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比例的差异;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用秩和检验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B、C三组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6,P<0.05),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99,P>0.05).所有病例共有5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A、B、C三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79±2.32) mSv、(11.60±5.05)mSv、(16.52±6.36) mSv,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11,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39、-8.47、-4.32,P值均<0.017).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心率<65bpm的患者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心电编辑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因临床拟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64层MSCTA检查的患者67例,其中37例扫描中出现期前收缩(房性17例,室性20例),16例心电信号出现错误触发点,14例部分R波上触发点缺失而导致R-R间期不等.对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编辑,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重组编辑后的图像.12例患者在MSCTA后4~30 d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检查.结果 1例房性期前收缩患者未能实施心电编辑.66例763段冠状动脉中质量为优、良、中和差者分别为473(62.0%)、213(27.9%)、51(6.7%)和26段(3.4%);可用于诊断的血管为737段(96.6%).12例患者冠状动脉MSCTA检查结果 与CAG检查进行对照,MS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1≥50%的敏感性为84.6%(22/26);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83.3%(10/12);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性为96.3%(105/109),阴性预测值为97.2%(105/108).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配合心电编辑冠状动脉MSCTA能明显改善患者期前收缩和心电信号中触发点错误的图像质量,扩大了冠状动脉MSCTA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VCTA)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近期300例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全心容积扫描检查,其中43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并对本组所有显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分级评价,对所有病例进行辐射剂量统计.结果本组300例发现病变163例,单支病变112例,多支病变51例;其中狭窄度≥70% 59例(36.2%),<70% 104例(63.8%).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7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97.9%,92.3%,99.1%.冠状动脉成像质量1级256例(85.3%),2级41例(13.7%),3级3例(1.0%).使用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06±0.39)mSv.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速度快,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是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率不低于91次/分(bpm)患者回顾性心电门控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R-R间期的最佳重建时相,从扫描时相选择的角度分析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32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D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体质量指数23~25 kg/m2,心率≥91 bpm)的图像,根据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时心电监控记录到的心率将其分为3组(A~C组),A组83例,心率91~95 bpm,B组68例,心率96~100 bpm,C组81例,心率≥101 bpm.每隔3%重建1个时相,分别由2名医师独立对横断面图像、薄层MIP、CPR、VRT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综合评估,按照15段分段法,选出每个节段的R-R间期的最佳重建时相及范围.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对冠状动脉图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232例患者中,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共3343个,其图像最佳重建时相范围集中在81%~61%和51%~31%.3组冠状动脉节段与之相对应的节段数百分比:A组(91~95 bpm,83例的1183个节段)分别为5.49%、94.51%;B组(96-100 bpm,68例986个节段)分别为0.20%、99.80%;C组(≥101 bpm,81例1174个节段)分别为0.17%、99.83%.232例患者的3343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274个节段(97.94%)最佳重建时相范围集中在以41%为中心的51%~31%R-R间期范围内.2名医师对232例患者的33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的评分结果得到了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883,P<0.05).结论 具有稳定的窦性心律,且屏气时平均心率≥91 bpm患者,冠状动脉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集中于以R-R间期41%为中心的51%~31%,从扫描时相选择的角度考虑,可以对稳定高心率(≥91 bpm)患者行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并且预设41%为曝光时间窗,成功把握较大.  相似文献   

9.
低剂量对比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剂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阐述其在CTA扫描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对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行320排动态容积扫描的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CTA图像未发现病变且图像质量为1级者70例,均测量其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处的内径,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开口角度,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角度及左主干长度,并按性别分组,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处的内径平均值分别为(4.10±0.80)mm、(3.52±0.69)mm、(3.43±0.72)mm及(2.84±0.77)mm。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4.25±0.80)mm、(3.78±0.68)mm、(3.54±0.75)mm及(3.06±0.83)mm;女性平均值分别为(3.91±0.79)mm、(3.18±0.53)mm、(3.30±0.66)mm及(2.54±0.58)mm。2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分别为110.13°±15.04°、47.49°±17.19°。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108.42°±17.25°、45.57°±17.07°;女性平均值分别为112.41°±11.33°、50.05°±17.30°。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夹角平均为72.70±30.88°,其中男性为74.18°±31.04°;女性为70.74°±31.08°。3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位于窦内者分别占78.57%、81.43%,位于窦管结合处者分别占15.71%、14.29%,位于窦外者分别占5.72%、4.29%。4左主干长度平均为(10.49±4.08)mm。其中男性平均为(10.63±4.48)mm;女性平均为(10.29±3.53)mm。5冠状动脉变异情况: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各1例;双开口10例;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心肌桥9例;冠状动脉瘘1例。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于指导CAG及PCI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心率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运动伪影的关系,及MS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冠脉成像检查,分析扫描时心率与冠脉运动伪影的关系;其中37例同时行常规冠脉造影(简称冠造)检查,对比分析2种检查结果。结果扫描时心率≤55次/min、56~60次/min、61~65次/min、66~70次/min和〉70次/min组有运动伪影的冠脉节段分别占冠脉总数的0.1%(1/759)、1.1%(7/649)、2.5%(10/407)、42.6%(103/242)和75.5%(108/143);以常规冠造作为金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2%、96.0%、83.8%、94.6%。扫描时心率与冠脉运动伪影的数量显著相关(r=0.655,P=0.000)。结论MSCT能较准确诊断冠脉50%以上的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冠脉狭窄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对620例(男380例,女240例,平均年龄58.4±9.2岁)临床怀疑冠心病行320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0例患者中605例(97.5%)的图像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在2480支冠状动脉分支中1级血管分支共1709支(68.9%),满足诊断要求的血管分支共2390支(96.4%)。结论:严格和有效的护理流程是32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不宜或不能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过快、心律不齐、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新代电子束CT(EBCT)行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 患者36例,其中心率过快(/〉90次/min)20例、心律不齐11例、起搏器置入术后16层MSCT不能触发扫描4例、扫描中心率骤升16层MSCT检查失败1例。以EBCT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静脉法增强扫描、前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电影方式(cine)重组,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各主支总显示率80.0%,其中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显示率100%,回旋支94.3%。结论 新代EBCT能够完成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无创冠状动脉检查,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50%)的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液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150%)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5.5%,准确度为94.7%,阳性预测值为77.6%,阴性预测值为98.2%。结论1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150%)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应用技术。方法使用东芝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为53~66次/min,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可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68次/min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规整。结论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和三维屏气MR冠状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16 multi-detector CT,16-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和三维屏气冠状动脉MR血管造影(MRA)的图像质量以及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40例疑有冠心病患者在3 d内均行冠状动脉CTA和MRA检查,其中31例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分成9个节段(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近、中、远段和旋支近、远段),由2名影像科医生共同对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按0~4级评分,比较CTA和MRA上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计算并比较CTA和MRA诊断31例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50%)各项准确性指标.结果CTA在右冠状动脉中段的图像质量低于MRA,右冠状动脉近段二者无区别,其他节段均优于MRA.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1例患者共有43个节段狭窄>50%,CTA和MRA分别正确诊断出36和27个,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4%、49%、97%和63%、90%、55%、93%.结论除右冠状动脉中段,CTA大部分节段的图像质量优于MRA.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高于MRA,但特异性低于MRA.冠状动脉CTA和MRA均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