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类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相互关系,并对PCOS不孕患者进行IVF-ET前的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首个IVF-ET周期的无排卵或稀发排卵PCOS患者共5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进入周期前的临床特征分为4个组别.高雄激素组(高T组):高T的临床和(或)生化表现+双侧卵巢PCO样+稀发或无排卵,共85例;高黄体生成激素组(高LH组):LH/FSH>2+双侧卵巢PCO样+稀发或无排卵,共105例;高T+高LH组:高T的临床和(或)生化表现+LH/FSH>2+双侧卵巢PCO样+稀发或无排卵,共70例;对照组:仅符合双侧卵巢PCO样+稀发或无排卵,共316例.对4组患者的基本资料、IVF-ET周期的卵子和胚胎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4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不孕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周期中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胚胎数和种植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对照组高于其他3组(P<0.05);早期流产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妊娠率对照组高于高T组和高T+高LH组(P<0.05),而高LH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IVF-ET的不同类型无排卵或稀发排卵的PCOS患者中,不合并高T和(或)高LH的患者妊娠结局最佳,高LH血症和高T均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对PCOS不孕患者行IVF-ET前内分泌紊乱的正确评估及积极纠正可能有利于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IVM)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IVM技术治疗PCOS不孕症患者157例,共162个周期(IVM组);选取同期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单精子卵细胞胞质内注射(ICSI)治疗PCOS不孕症患者109例,共114个周期(对照组1),以及非PCOS不孕症患者106例,共106个周期(对照组2)作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治疗、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IVM组、对照组1、对照组2患者尿hCG阳性率分别为35.7%(56/157)、42.2%(46/109)、44.3%(47/106),妊娠率分别为29.3%(46/157)、37.6%(41/109)、41.5%(44/106),异位妊娠率分别为1.9%(3/157)、1.8%(2/109)、0.9%(1/106),流产率分别为18.6%(8/43)、12.8%(5/39)、20.9%(9/43),活产率分别为22.3%(35/157)、31.2%(34/109)、32.1%(34/106),各指标IVM组分别与对照组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中,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率、新生儿体质量、男女性别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M组中位促排卵天数6d、中位促性腺激素用量675 IU、治疗总费用(8392±1328)元,均少于对照组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VM组多胎率4.7%(2/43)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VM适用于PCOS不孕症患者,能获得与常规IVF或ICSI相似的妊娠结局,并能减少治疗费用、降低多胎妊娠和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双胎妊娠实施早期选择性减胎术或胎儿发生自然减胎后对改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常规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新鲜及冻融胚胎移植获单胎或双胎妊娠的患者共6535个周期(653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1∶4)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手术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128个周期和510个周期,自然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511个周期和2038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指标。结果:PSM后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移植胚胎数多于初始单胎组,分娩孕周早于初始单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初始单胎组,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占比高于初始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剖宫产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因PSM模型调整后数据缺失,按调整前计算,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早期流产率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自然减胎组晚期流产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活产率高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所致的多胎妊娠者,即使在孕早期实施减胎手术或发生自然减胎后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有限,但早产率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增加;减胎并不能完全逆转妊娠结局,限制移植胚胎数目才是解决ART助孕妊娠不良结局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4.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38例晚期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的晚期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而发生重度OHSS的晚期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未发生OHSS的IVF晚期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比较。结果:38例重度OHSS患者中单胎18例、双胎20例;IVF组232例中相应为119例、113例。OHSS组单胎早产率为5.56%、双胎早产率45%,IVF组相应为5.04%、43.36%。OHSS组与IVF组的单胎与双胎分娩比率、早产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HSS组单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为5.56%,双胎为5%;IVF组分别为5.04%、5.31%。OHSS组单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发病率为11.11%,双胎为10%;IVF组分别为9.24%、9.73%。OHSS组GDM及PIH的发生率与IV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OHSS的发生未对晚期妊娠结局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移植2枚胚胎后发生三胎妊娠行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灭术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灭术的三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术后一般情况,并对比术后仍保留双胎妊娠的与同期非减胎双胎妊娠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减胎术后有12例(44.44%)发生自然减灭仅留一胎;保留双胎组与非减胎双胎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及平均胎儿出生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均无流产发生,晚期流产率分别为6.67%和10.00%,抱婴回家率分别为93.33%、90.00%,早产率分别为21.43%和37.04%,低体质量儿出生比例分别为21.43%和33.33%,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0.0%和3.7%,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胎后双胎组和非减胎双胎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行减灭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的减胎术有近一半的患者另一胎会发生自然减灭,余保留双胎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一般情况与非减胎双胎妊娠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行IVF-ET助孕后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治疗获临床妊娠的盆底型EMs 96个周期(A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107个周期(B组),并选择同期180个周期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获临床妊娠者为对照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行IVF-ET助孕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结果:A组早产率显著低于B组(9.38%vs 21.50%,P0.05);流产率(25.00%vs 12.78%)及单胎流产率(35.00%vs 17.31%)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发生率略高于B组(2.08%vs 1.87%),低于C组(6.67%),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2)。A组和B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30.21%vs 31.78%vs 16.11%,P0.05),但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和B组子痫前期(8.33%vs 9.35%)、前置胎盘(9.38%vs 10.28%)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2.78%;3.33%);A组先兆流产率高于B组和C组(18.75%vs 14.02%vs 8.33%),且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型EMs患者行IVF-ET助孕其自然流产率显著高于输卵管不孕患者,早产率较卵巢型EMs降低;妊娠期并发症较输卵管不孕患者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子痫前期、前置胎盘及先兆流产3个方面,而与卵巢型EMs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后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PCOS患者IVF-ET后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为临床改善PCOS患者助孕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输卵管因素和/或男方因素行IVF/ICSI-ET助孕的PCOS患者共2231例(PCOS组),对照组为条件匹配的因输卵管因素进行助孕治疗的非PCOS患者共2231例,分析其自然流产率和染色体核型异常率。将PCOS组分为自然流产组和持续妊娠组,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PCOS自然流产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PCOS组的自然流产率(24.15%)较对照组高(12.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流产的患者中,PCOS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36.05%,31/86)较对照组低(55.56%,5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在PCOS患者中,自然流产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OMA指数水平显著高于持续妊娠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HOMA指数及BMI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密切相关;周期类型、移植胚胎质量、移植胚胎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基础性激素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非PCOS患者相比,PCOS患者的流产率高。染色体核型异常不是PCOS患者高流产率的主要因素。年龄、BMI及HOMA指数是PCOS患者在IVF/ICSI-ET助孕后发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的多胎妊娠早孕期减胎9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后多胎妊娠早孕期减胎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多胎妊娠B超引导下经阴道选择性减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并将减胎后的患者分为单胎妊娠组及双胎妊娠组,统计各组早产率、早产孕周、早产平均体质量及足月低体质量儿出生率,并与同期施行ART助孕的单胎妊娠及未行减胎的双胎妊娠4 623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减胎组早期流产率为2.20%,明显优于同期妊娠的早期流产率(10.96%),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减胎后的单胎妊娠组早产率、早期流产率及晚期流产率均优于未行减胎的双胎妊娠组。结论:早孕期施行B超引导下经阴道选择性减胎术是安全的,且可有效减少多胎妊娠发生,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不同雄激素水平下诱导排卵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PCOS合并不孕患者352例,根据诱导排卵前基础睾酮(T)水平分为4组:A组60例,基础T正常,直接诱导排卵;B组64例,基础T正常,但仍给予达英-35治疗3个周期后诱导排卵;C组120例,基础T升高,给予达英-35治疗3个周期,复查T正常后诱导排卵;D组108例,基础T升高,给予达英-35治疗3个周期,复查T仍高于正常水平,经患者知情同意后,诱导排卵。比较4组子宫内膜厚度、尿促性素(HMG)用量、周期排卵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的差异。结果:4组子宫内膜厚度、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MG用量最多,周期排卵率、总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它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B、C、D组间周期排卵率、总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流产率最高,但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T水平正常的PCOS患者,诱导排卵前应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可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口服避孕药治疗后T未降至正常水平,且有生育要求的PCOS患者可试行诱导排卵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孕周实施减胎术后的妊娠结局,分析选择性减胎术(简称减胎术)的手术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就诊的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后妊娠的双(多)胎妊娠孕妇302例,其中减胎组为三胎和四胎妊娠孕妇152例,分别于妊娠12~13+6(91例)、14~15+6(32例)、16~24+6周(29例)接受了减胎术,对照组为ART后妊娠的双胎妊娠孕妇150例.手术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腹胎儿心脏注射氯化钾.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记录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情况.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减胎组流产率(14.5%,22/152)高于对照组(6.7%,1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7,P<0.05);妊娠16~24+6周减胎组流产率(31.0%,9/29)分别高于妊娠12~13+6周减胎组(8.8%,8/91)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212、12.749,P<0.05);妊娠12~13+6和14~15+6周减胎组流产率(15.6%,5/3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370、1.739,P>0.05).减胎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娩孕周分别为(36.9±1.8)周和(37.0±1.8)周,重体重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720.4±455.0)g和(2729.1±413.8)g、轻体重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409.2±412.6)g和(2416.2±436.8)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 0.346、-0.163、-0.136,P>0.05).减胎组和对照组妊娠28~34周分娩率分别为6.2%(8/130)和6.4%(9/140)、胎儿生长不均称发生率分别为12.3%(16/130)和11.4%(16/140)、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3.1%(4/130)和2.1%(3/14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分别为11.5%(15/130)和8.6%(12/1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09、0.050、0.659、0.010,P>0.05). 结论 实施选择性减胎术将多胎妊娠减至双胎,术后存在流产风险.掌握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妊娠16周前手术,能够存一定程度上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具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病史的患者在早孕期服用二甲双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3月到2010年2月215例具有PCOS病史的孕妇.在本次妊娠前口服二甲双胍后受孕或既往有过反复流产史且伴有血糖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的58例PCOS患者为观察组,在妊娠早期开始或继续(孕前已用者)口服二甲双胍1.0~1.5 g/d;157例有PCOS史但孕期从未用过二甲双胍的孕妇作为对照组.用卡方或t检验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早期自然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与28.7%,x2=13.476,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晚期流产率(6.9%与6.4%)、妊娠期高血压(3.9%与4.9%),子痫前期(3.9%与3.9%)、早产(13.7%与20.6%)及羊水过少发生率(5.9%与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925±530)g与(2910±659)g]、新生儿窒息(3.7%与6.8%)、新生儿畸形(0.0%与0.9%)、新生儿低血糖(5.6%与6.8%)、巨大胎儿(1.9%与3.4%)、胎儿生长受限(5.6%与6.0%)及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18.0%与2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观察婴儿体格智力发育情况,现最长为3.5岁,体格智力发育正常.结论 妊娠早期口服二甲双胍可降低PCOS患者自然流产率,未观察到对子代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精子顶体精氨酸酰胺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9个IVF治疗周期,其中精氨酸酰胺酶高值组162个周期,精氨酸酰胺酶低值组187个周期。比较两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精子精氨酸酰胺酶高值组的受精率(78.74%)高于低值组(76.07%,P0.05),而卵裂率高值组(98.24%)低于低值组(99.58%,P0.05)。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值组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58.75%)及活产率(52.50%)均明显高于低值组(44.00%,P0.05;33.00%,P0.01)。两组间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精氨酸酰胺酶活性与IVF-ET精卵结合有一定关系,并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因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行IVF-ET的新鲜移植周期,共2 806例,对不同妊娠结局组的男性因素进行比较,并运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种男性因素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组的男性年龄[(32.5±4.3)岁]小于未妊娠组[(32.9±4.4)岁],活产组的男性年龄[(32.4±4.3)岁]和卵泡刺激素(FSH)[(5.3±2.5)IU/L]均小于未活产组[(33.0±4.4)岁,(5.5±2.6)IU/L],流产组的男性年龄[(33.5±4.3)岁]、FSH[(5.9±3.0)IU/L]和体质量指数(BMI)[(24.1±3.5)kg/m2]均大于未流产组[(32.4±4.3)岁,(5.3±2.5)IU/L,(23.5±3.3)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控制女方因素的影响后,未见所研究男性因素对IVF的妊娠结局有影响(P0.05)。结论男性因素协同女性因素共同影响IVF-ET的妊娠结局,男性高龄、高FSH、高BMI者的妊娠和活产机会可能较低,流产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预处理对接受IVF-ET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早期流产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ET获得临床妊娠的PCOS患者共116例。其中,30例患者进入周期前经达英-35单药治疗(A组),75例患者进入周期前经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B组),均治疗3~6个周期;11例患者进入周期前不用药物治疗(C组)。比较3组患者进行IVF-ET后的早期流产率。结果:B组早期流产率显著低于A组及C组;A组早期胚胎流产率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VF-ET周期前使用二甲双胍预处理能显著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早期流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行IVF-ET且有剖宫产手术史的144例患者的助孕情况、妊娠及分娩结局,对照组为同期行IVF-ET且既往仅有阴道分娩史的166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史组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b FS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雌二醇(E2)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用量、G n刺激时间,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移植数、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手术史组胚胎移植困难比例(6.25%)高于阴道分娩史组(0.00%),胚胎种植率(24.01%)及临床妊娠率(40.28%)明显低于阴道分娩史组(分别为34.98%和5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史组双胎妊娠者较对照组双胎妊娠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比例增加(P0.05);无论是剖宫产手术史组还是阴道分娩史组,双胎分娩较单胎分娩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剖宫产手术史可能降低IVF-ET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增加胚胎移植难度。对疤痕子宫妇女应严格控制移植胚胎数目,妊娠后加强孕期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男方染色体多态性对精子质量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ET助孕治疗的男方染色体多态(n=131)和正常对照夫妇(n=160)的妊娠结局,观察男方的精子质量和受精情况、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结果男方染色体多态组中严重少/弱精子症(19.85%)比例显著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00%,P0.001),Yqh+在严重少/弱精子症(38.46%)中的比例最高;Yqh-也高达15.38%,1qh+在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多态类型(19.23%);染色体多态组的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性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方前向精子率(PR%)、精子正常率以及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组行IVF-ET助孕治疗后,其着床率(17.42%)、临床妊娠率(28.17%)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2.26%,59.38%)(P0.05);并且早期流产率(11.11%)高于对照组(2.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多态组行ICSI-ET助孕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75.24%±23.68%)还高于正常对照组(49.97%±29.31%)(P0.05)。行ICSI-ET助孕的男方染色体多态患者其着床率(34.78%)以及临床妊娠率(52.00%)显著高于行IVF-ET助孕的男方染色体多态患者(17.42%,28.17%)(P0.05)。结论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患者中严重少/弱精子的比例增加,男性染色体多态不利于IVF妊娠结局,对ICSI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后不同时间受精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IVF-ET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0例,根据h CG注射后受精时间不同随机分为4组:h CG注射后38.0~39.0 h受精为A组;注射h CG后39.1~40.0 h受精为B组、h CG注射后40.1~41.0 h受精为C组、h CG注射后41.1~42.0 h受精为D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四组间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结果可用胚胎率B组(65.7%)、C组(63.3%)、D组(66.8%)均高于A组(55.5%)(P0.05);优质胚胎率A组(50.6%)显著低于C组(60.2%)与D组(63.6%)(P0.05),B组(54.3%)明显低于D组(P0.05);C组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结局,临床妊娠率(50.0%)和着床率(34.2%)较高,流产率(9.1%)较低。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以及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38.0~42.0 h),随着h CG注射后受精时间的延长,优质胚胎率呈增高趋势;本中心IVF-ET治疗患者的最佳受精时间为h CG注射后40.1~41.0 h,此时受精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较低的早期流产率及较好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治疗中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二甲双胍(Met)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IVF-ET长方案治疗的PCOS患者,按是否预先服用Met分为Met组(M组)66个周期和对照组(NM组)58个周期。结果:①M组与NM组间获卵数(19.9±10.7vs17.8±10.1)、卵裂率(93.43±16.48%vs92.18±15.73%)、移植胚胎数(2.1±0.9vs2.3±0.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hCG注射日E2值(9358.65±1551.10nmol/Lvs14777.44±1799.63nmol/L)、优质胚胎率(40.07%vs30.61%)、临床妊娠率(39.40%vs20.69%)、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9.09%vs22.41%)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et在PCOS患者IVF-ET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降低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新鲜胚胎移植与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采用长方案胚胎移植h CG注射日与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内膜转化日的内膜厚度≤7 mm的患者共59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将移植周期按胚胎是否冻融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n=173)和FET组(n=419)。比较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和异位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新鲜胚胎移植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4)枚,与FET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5)枚比较,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移植胚胎数分为3个亚组,新鲜胚胎移植组1枚胚胎者,妊娠率为7.7%,2枚者为30.2%,3枚者为23.8%;FET组1枚胚胎者15.6%,2枚者为34.9%,3枚者为41.6%,新鲜胚胎移植组与FE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结果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3枚胚胎新鲜组多胎率(80.0%)高于FET组(29.7%)(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多胎率3个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妊娠率和流产率3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移植胚胎数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对结果变量进行分析,说明周期类型与临床妊娠率间无显著相关性(OR=0.726,95%CI=0.504~1.104)。结论子宫内膜厚度≤7 mm的薄型内膜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FET妊娠结局相似,选择新鲜周期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并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总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