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男,57岁。因“双下肢无力伴麻木3个月,症状逐渐加重,活动后胸闷、气急1个月,排便困难,尿失禁,”于2010年1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后神经系统检查:患者意识清楚,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健反射亢近,双侧Babinski征阳性。MRI显示,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61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加重1d”入院,患者3个月前在活动时,出现右侧半身麻木,常在上午发作。持续1-2min自行缓解,发作前常有咽喉部不适,发作时神志清楚,伴有头晕;无呕吐,视物旋转,四肢肌力减弱,尿便失禁等症状,发病初期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作1次,近期2-3d发作1次,入院当天发作6次。  相似文献   

3.
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并自发性出血所致的非创伤性硬脊膜外血肿临床较罕见 ,我们曾收治 2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例 1:女 ,5 0岁。因突发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性疼痛 1天 ,双下肢麻木、无力且迅速加重 1小时入院。患者于 1天前因弯腰搬重物时突然出现胸部疼痛 ,并向背部及双肩放射 ,休息后疼痛缓解。入院 1小时前疼痛突然加重 ,且出现双下肢麻木 ,由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双下肢无力且逐渐加重。查体 :双上肢肌力正常 ,T6以下痛觉减退 ,T2 、T3 棘突压痛 ,双下肢肌力2~ 3级 ,肌张力低 ,双下肢病理征阳性。…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42岁,因"突发左肩疼痛,左上肢无力伴麻木1个月余"于2015年11月10日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患者入院前1个月突发左侧肩部剧烈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随即出现左上肢无力伴麻木。入院时体格检查示:左上肢C6~C7节段,右侧T3~T11感觉减退,右上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Ⅴ级,病理征未引出。入院颈段MRI检查提示,C3~C7水平椎管内脊髓腹侧血管明显迂曲扩张呈流空影,伴髓内不均匀信号影,其上下方向均可见髓周迂曲流空影及脊髓水肿信号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例1,男,41岁,河南省郑州人。因双下肢麻木2年余,加重伴无力6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2年前无名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最初以足底前部为著,既而出现双侧小腿后方至大腿麻木,因未影响生活工作而未就医。1年后出现两膝部及大腿后部发凉,症状逐渐加重,6个月前出现双下肢行走无力,伴下腹以下无汗及大便秘结,曾在当地医院周围血管科治疗3个月效果不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10年。结果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后肺部感染。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因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多样性的影像学特征,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该研究报道了1例静脉用甲泼尼龙致SDAVF下肢运动障碍加重的患者。该患者以腰痛、双下肢麻木乏力为主要表现,先后分别误诊为腰椎疾病及急性脊髓炎,经甲泼尼龙1 000 mg静脉输注后10余小时,双下肢无力较前明显加重,最后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SDAVF。作者通过总结该例SDAVF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了该病的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8.
向淑利  唐兴江 《山东医药》2007,47(32):172-172
患者女,62岁。因小便障碍9d,伴双下肢无力3d入院。否认结核病史及与结核患者接触史。患者9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便障碍,不能排出,3d前并出现双下肢无力,抬举下肢困难。不伴肢体疼痛、畏寒、发热、咳嗽、咯痰。内科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脑神经(-),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张力降低,肌力3级,左侧L1以下和右侧T12以下痛觉消失,深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病理征(-)。辅助检查:胸片和腹部超声正常。脊柱MRI:T8椎体平面以下蛛网膜下腔内稍长T1,稍长12异常信号,胸段脊髓稍增粗,信号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例1女,33岁,已婚.关节肿痛、蛋白尿9年,反复下肢无力伴尿潴留4年于2009年9月28日入院.9年前出现关节肿痛、蛋白尿、颊部红斑,外院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予口服泼尼松及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治疗,症状缓解后6个月自行停药.4年前出现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伴尿潴留.外院颈胸段磁共振成像(MRI)示T2-4节段脊髓内可见低T1高T2信号.予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500 mg每日1次×2 d、250 mg每日1次×2 d,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10 g每日1次×5 d,继之口服泼尼松30 mg每日1次及硫唑嘌呤50 mg每日2次.患者排尿正常,可行走.硫唑嘌呤使用6个月后停用,泼尼松逐渐减量为5 mg每日1次维持.4个月前再发肢体无力、麻木.1周前出现尿潴留、排便困难.既往史:15年前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左眼失明.无自然流产史.入院查体:体型消瘦,神志清楚,左眼光感,左眼直接对光反射及右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Ⅳ锻.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学者们进行了直接手术切除脊髓圆锥动静脉瘘(AVF)的研究。报道了2例由脊髓前动脉供血的脊髓圆锥动静脉瘘,经术中影像导航(如DSA、动脉内染料注射或吲哚青绿荧光造影)成功进行了手术闭塞瘘口。治疗脊髓AVF的关键是完全闭塞瘘口,同时保证脊髓的正常血供。术中必须首先安全分离供血动脉、血管巢和引流静脉,然后通过术中影像导航,明确瘘口的血流和解剖定位。第1例患者在也脊髓节段有血管巢,由脊髓前动脉通过左L1节段性动脉供血。第2例患者的血管巢位于IA/5脊髓水平,由脊髓前动脉通过左T11肋间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1.
张琦  廖文波 《山东医药》2014,(48):108-108
患者男,49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11 h,于2014年3月2日入院。患者11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背部剧烈疼痛,否认原发性及继发性昏迷,无恶心、呕吐等。就诊于急诊科,经心内科会诊后疑诊为“主动脉夹层”,建议行双源CT检查。检查中,患者诉突感双下肢感觉、运动消失,急行脊髓MRI后提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既往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用药物控制。入院查体:T 36.6℃,BP 210/100 mmHg。神智清楚,内科查体未见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查体:自双侧乳头连线平面以远躯干部、鞍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麻木,且麻木程度向远端逐渐递增;腹壁反射、肛门反射及提睾反射未引出,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趾背伸肌肌力0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髌阵挛及踝阵挛未引出,双侧巴彬斯基征等病理征未引出。 MRI提示, T3~5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考虑血肿可能性大。入院诊断:①T3~5水平椎管内占位,血肿?②T4髓节脊髓压迫症( Frankel A级);③高血压病3级。控制血压后行急诊手术清除占位,术中切开硬膜囊,见脊髓前方巨大黑色血凝块,上至T3下缘,下及T5下缘。病理报告为血肿。术后诊断:①T3~5水平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血肿形成;②T4髓节脊髓压迫症( Frankel A级);③高血压病3级。经脱水、营养神经、针灸、高压氧等治疗,出院时患者双下肢已有轻微感觉,但肌力仍为0级。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 ,39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 3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3小时饱餐后渐感双下肢麻木、无力 ,无胸闷、气短、饮水呛咳、排尿困难及发热。既往无类似病史。入院时查体 :心率10 0次 / min,神志清 ,语言流利 ,双上肢肌力正常 ,下肢近端肌力 级、远端 级 ,腱反射活跃 ,T1 2 平面以下痛觉减退 ,锥体束征未引出。心电图示 ST段降低、T波低平 ,有 U波。查血钾 2 .7mmol/ L。入院后静脉及口服补钾。2天后血钾升至4.3mm ol/ L,双下肢肌力正常 ,感觉障碍消失。讨论 :本例与经典的周期性麻痹不同之处是腱反射活跃 ,有感觉障碍。腱反射活跃可能…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48岁。因双下肢麻木、疼痛、乏力进行性加重伴消瘦 2个月于 1999年 3月 2日入院。于 2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 ,同时自觉活动后易疲劳 ,渐出现步行和站立困难 ,行动缓慢 ,并觉咽部不适 ,体重进行性下降 ,无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 ,曾多次在外院内科、神经科就诊 ,摄胸片、腹部B超、脊髓MRI及血生化等检查 ,未能明确诊断。入院体检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神志清醒 ,全身无水肿 ,皮肤弹性正常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 ,腹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四肢活动正常 ,无压痛 ,肌肉无萎缩 ,双下肢肌力Ⅳ…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8岁。因下肢无力7个月,水肿4个月,于2003年4月11日经门诊入院。患者7个月来无诱因自觉双下肢麻木、右侧为著,不伴疼痛。继而出现双下肢无力,需手扶栏杆方能举步,下肢无力逐渐加重,乃至平地行走困难。因素有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管狭窄,遂来我院骨科就诊,于6个月前行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症状并无  相似文献   

15.
田治友  赵玉静 《山东医药》2006,46(21):55-55
患者男,69岁,因右下肢无力、活动不灵半年,于2005年7月2日入院。患者约1a前出现右下肢疼痛,行走时明显,疼痛难忍,休息后自行缓解,曾以“坐骨神经痛”治疗,效果差,随后右下肢疼痛自行缓解。半年前出现右下肢无力、活动不灵,进行性加重,以至行走困难需挟拐,无肢体麻木、疼痛。既往体健。查体:T36.6℃,P72次/min,R18次/min,BP130/85mmHg。脑神经无异常。右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0~Ⅰ级,肌张力明显减低,双侧肢体浅感觉无异常改变,右侧膝腱反射较左侧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相似文献   

16.
例1 患者男,35岁。因行走不稳、进行加重10个月入院。10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双足麻木,行走不稳,自觉踩棉花感,夜间尤甚。既往健康。体检:神清,语利,颅神经(-),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正常,肌张力略高,双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正常,双膝、跟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双踝以下痛觉过敏,双下肢关节运动觉、位置觉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脊髓终丝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例终丝血管畸形(由脊髓前/后动脉供血,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以下的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并且不合并其他部位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例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行脊髓功能AminoffLogue量表评分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二便障碍(4例),病程平均(17±5)个月。6例病理类型均为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包括腰动脉、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对6例患者行Onyx胶栓塞治疗2例,手术治疗3例,栓塞联合手术治疗1例,均达到解剖治愈。1年后AminoffLogue评分改善[术前(3.8±1.9)分,术后(2.8±2.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肌力评分3例改善,2例不变,1例加重;二便功能2例改善,2例不变。结论终丝血管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和手术治疗可达到解剖治愈的效果,虽只能部分恢复或不能恢复脊髓功能,但可阻断脊髓功能的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8岁.2012年5月以"右手无力3 a,全身无力2a,加重7个月"为主诉收入我院.入院前3a,患者在擦鞋时出现右手无力,未治疗,症状持续,逐渐出现右手大鱼际肌萎缩;2 a前出现右上肢近端无力,无力症状渐累及左上肢、双下肢,并偶发四肢肌肉颤动,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予溴吡斯的明片(剂量不详),用药6个月,症状仍未缓解,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日常生活尚能自理;7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上楼及起床均感费力,行走时双下肢明显无力,最多行走20 m.1周前于当地医院查肌电图疑多灶性神经源性损害伴周围神经损害.本次入院查体: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侧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双下肢肌容积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指指试验、指鼻试验正常,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征正常,双侧深浅感觉检查正常,四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询问病史发现既往有糖尿病史2a,间断服用"消渴丸"降糖,血糖控制尚可.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44岁,因“右下肢无力伴行走不稳定2个月”于2020年1月至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因左下肢及左脚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应用甲钴胺等治疗后未见好转。2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下肢无力,足底感觉障碍,行走不稳定,不能自行站立。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皮肤黏膜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明显水肿;专科检查:双侧上肢肌力4级,双侧下肢肌力2级,呈跨阈步态,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对称(-),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对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脊膜血管畸形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4例硬脊膜血管畸形患者均行脊髓MRI检查和全脊髓动脉造影。术中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行引流静脉切断术;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M)3例,行引流静脉切断联合瘘口孤立术。结果13例患者术后能下地行走,1例术前已完全瘫痪的患者,术后肌力恢复至Ⅰ~Ⅱ级。造影随访8例,均未见瘘口复发;临床随访6例,均未见症状复发。1例患者遗留患侧大腿外侧麻木感。结论硬脊膜血管畸形分为SDAVF和SDAVM;前者行引流静脉切断术,后者行引流静脉切断联合瘘口孤立术,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