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病例简介 例1男,58岁.3年前右侧颈部肿块、痰中带血行鼻咽部检查,取病理活检,诊断为鼻咽腺癌(T1N1M0).行同侧颈部60Co连续放射治疗7周,总剂量70Gy, 随访3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因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出血住院患者的出血原因。结果:70例患者中,由鼻咽癌复发引起鼻咽出血24例(34.3%),其中7例因大出血死亡;10例(14.3%)由假性动脉瘤引起,其中3例鼻咽大出血死亡;36例(51.4%)为鼻咽放疗后痂皮及肉芽出血,1例因大出血窒息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出血是死亡率高的放疗并发症,其中以鼻咽癌复发及假性动脉瘤危险性最高,鼻咽癌放疗后痂皮及肉芽要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窦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窦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观察 5 13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前后的鼻咽及鼻窦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特点 ,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 5 13例鼻咽癌患者中 ,放射治疗前 5 1例伴有鼻窦炎(9 9% ) ,4 6 2例无鼻窦炎表现 (90 1% ) ;放射治疗后鼻窦炎发生率为 86 8% (40 1/46 2 )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鼻窦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33 2 1,P <0 0 1)。 4 0 1例患者先后在放射治疗末期、放射治疗后 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 18个月出现鼻窦炎症状 ,发生率分别为 10 7% (43/40 1)、13 7%(5 5 /40 1)、5 8 1% (2 33/40 1)、12 0 % (48/40 1)、5 5 % (2 2 /40 1)。分段放射治疗与连续性全程放射治疗后鼻窦炎发生率分别为 35 7% (14 3/40 1)、6 4 3% (2 5 8/40 1)。结论 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较高 ,放射剂量对其发生率有较大影响 ,与鼻咽肿瘤浸润范围无关。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为探索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的挽求治疗,回顾分析了我科手术治疗的鼻咽癌放射治疗未控或放射治疗后复发者121例(鼻咽病变41例,颈部病变80例)。术前接受放射治疗量为60-145Gy,方法 手术方案:(1)鼻咽原发灶手术根据病变部位及侵及范围不同而选择不术式,包括经硬腭入路病灶切除、鼻侧切开病灶切除、颈侧入路下颌骨升支切除+翼板切除病灶切除、经口腔入路下颌骨部分切除+病灶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特征.方法 对65例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和65例成人慢性鼻-鼻窦炎(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并以Lund-Mackay评分法记录CT分值.结果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寞炎组鼻分泌物鼻后滴漏VAS评分为(7.86±1.62)分,与对照组的(5.12±1.3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1,P<0.01);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内镜下中鼻道清洁者占53.8%,与对照组(3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P<0.05);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组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为(7.03±4.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2±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7,P<0.05),主要原因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额窦、上颌窦、前筛的Lund-Mackay评分、累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程度较轻,病变特征与一般慢性鼻-鼻窦炎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患者鼻咽分泌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鼻咽分泌物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制装置收集 2 0例健康者和 5 2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分泌物 ,应用放射免疫技术进行 TNF- α含量测定。结果 :对照组鼻咽分泌物中 TNF- α含量为 (12 .95± 4.6 2 ) pmol/ L,肿瘤组为 (33.6 8± 15 .13) pm ol/ L,肿瘤坏死组为 (6 4.0 0±11.5 7) pm ol/ L。肿瘤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肿瘤坏死组含量进一步升高 ,与肿瘤组比较 ,其差异亦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鼻咽癌患者鼻咽分泌物中 TNF- α含量高于正常人 ,测定鼻咽分泌物中 TNF- α含量有助于鼻咽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放射疗法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放疗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9-1992年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23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手术适应证,术式及禁忌证等有关问题。方法:对放疗后原发灶复发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复发7例,放疗后转移5例,颅底侵犯4例,颞下窝侵犯2例的手术,阐明有关问题。结果:手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及3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结论:(1)鼻咽癌放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术前必须明确病灶是未控,复发、转移或瘢痕增生;(2)手术应根据病灶部位及范围选择不同径路及方式进行;(3)对已有远处器官转移,颅底破坏侵及脑组织或恶病质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现代精确的放射治疗对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后残余的疗效.方法 对4例较大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术后残余的病变、影像学资料、放疗效果及健康情况等进行回顾和评估.结果 4例患者均因肿瘤向颅内外扩展未能全切,补作伽玛刀或三维适形放疗33.9~40.0 Gy剂量.随访1.5~7.0年,影像学资料提示4例颅内病变均已缩小或消失,其中1例颅外有肿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侵入颅内无法全切又不宜再次手术的肿瘤患者,应用40 Gy及其以下放射剂量的伽玛刀或三维适形放疗可以作为有效而安全的辅助治疗,在追踪视察期间尚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后5年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 (NPC)放疗后引起 5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 :对我科经放疗后 5年内死亡的16 5例 NPC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NPC5年内死亡与临床分期、分型及放射剂量关系密切 (P<0 .0 5 )。结论 :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仍是 NPC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介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方法:将87例鼻咽癌随机分成3组。A组:行介入化疗加放疗,26例。B组:放疗加化疗,29例。C组:单纯放疗,32例。结果:随访38~72个月,近期疗效CR分别为A组92.3%,B组72.4%,C组68.8%,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A组88.5%,B组69.0%,C组62.5%,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放疗结合介入化疗栓塞对鼻咽癌治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出血部位的判定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的部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6例鼻咽癌治疗后发生鼻咽大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案、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中7例患者鼻咽大出血发生在首程治疗,9例为复发再治疗,鼻咽部放疗量为70 ~ 160 Gy.16例患者均有先兆出血症状,发生大出血时间距最后一次放疗1~204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结果 16例患者的出血部位依次为:8例颈内动脉出血,7例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分支出血,1例为咽升动脉分支出血.采用颈内外动脉血管造影10例.本组所有患者开始均采用前后鼻孔堵塞,共有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采用血管造影术左颈内动脉球囊栓塞1例,颈外动脉上颌支栓塞6例,颈外动脉结扎术1例,前后鼻孔填塞1例.8例颈内动脉破裂出血者7例死亡,1例治愈;7例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分支破裂出血和1例咽升动脉分支出血者获临床治愈,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术是判断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部位的主要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并结合鼻腔填塞和气管切开是治疗鼻咽大出血的主要措施.鼻咽癌治疗后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在目前仍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1例(22耳)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经耳镜及影像学检查16例17耳局限型,5例5耳弥漫型。17耳局限型及1耳弥漫型予耳内镜下死骨刮除术,4耳弥漫型行乳突根治加耳周带蒂筋膜转移填塞术。结果:局限型17耳中,12耳(70.6%)创面完全上皮化,无游离死骨形成而治愈;4耳(23.5%)好转,创面未完全上皮化,但随访无死骨形成;1耳(5.9%)未愈,呈进行性死骨发展。弥漫型5耳中,1耳行有限度的死骨刮除术,创面完全上皮化而治愈;乳突根治4耳中,治愈3耳,1耳死骨形成再次手术,仍有耳漏。结论:耳内镜及颞骨CT为该病提供不同特点的诊断价值,对局限型行局部死骨刮除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弥漫型手术选择应慎重,本病有进行性缓慢发展的可能,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组织细胞凋亡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放疗后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HE染色 ,检测 30例鼻咽癌组织放疗前后的细胞凋亡率 ,并比较放疗前后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鼻咽癌组织放疗后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放疗前 ;放疗后的癌细胞分化趋好 ,但到放疗中期时凋亡率有所下降。结论 :鼻咽癌放疗一方面可加速癌细胞的凋亡 ,另一方面可能促使增殖的癌细胞朝分化好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放疗是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但放疗后可诱发恶性肿瘤。对其诊断及致病机制、发病年龄及潜伏期、诱发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好发部位、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癌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规律。方法:对确诊后未经根治性治疗即已远处转移的患者(自然转移组)103例及放疗开始后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放疗后转移组)138例的临床资料及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然转移组从首发症状至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平均为10.78个月(95%CI:8.68~12.88个月),放疗后转移组为20.77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转移组远处转移发生于2年内者占91.26%,而放疗后转移组至第4年才达到93.48%;自然转移组1、2年内发生远处转移比放疗后转移组分别高34.41%和28.94%;自然转移组远处转移100%发生于5年内,放疗后转移组远处转移有2.9%超过5年。自然转移组和放疗后转移组患者的性别、首发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放疗后转移组患者年龄偏小,T、N分期偏早(P〈0.05)。结论:放疗后转移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比未经放疗而自然转移者至少推迟1~2年,可能与患者年龄偏小、病期偏早有关。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放疗后鼻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远期鼻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观察131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鼻疾病,将可能影响并发症发生的有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放疗后最常出现的并发症是慢性化脓性鼻窦炎(116/131),选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T分期、鼻前野照射;其次是鼻粘连(33/131),选人的因素有鼻咽腔外照射总剂量、鼻咽腔内照射、药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少见(9/131),选入的因素有同时期化疗、药物性鼻炎。结论:肿瘤的T分期、鼻前野照射与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有关;鼻咽腔外照射剂量越高,或加做鼻咽腔内照射以及长期过量使用鼻血管收缩剂,容易导致鼻粘连;使用化疗药物及鼻血管收缩剂,可能是影响萎缩性鼻炎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