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单独或与苯那普利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将120例伴糖耐量减低非糖尿病EH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9例)和苯那普利组(61例),分别以二甲双胍500mg,3次/d和苯那普利10mg,1次/d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者,给予上述2种药物联合治疗,剂量同上;达标者继续原治疗不变。总疗程为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二甲双胍组和苯那普利组在治疗1个月后收缩压分别下降(12.5±6.4)mmHg和(14.9±6.5)mmHg,舒张压分别下降(8.5±6.2)mmHg和(9.9±3.8)mmHg;在治疗2个月后收缩压分别下降(16.9±5.0)mmHg和(19.9±6.4)mmHg,舒张压分别下降(13.1±5.3)mmHg和(14.3±1.2)mmHg,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联合用药率均为56%。②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胰岛素、糖负荷1h胰岛素、糖负荷2h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1、2个月后明显下降(均P<0.01);在苯那普利组除糖负荷1h胰岛素于治疗1个月后开始下降外(P<0.05),其余于治疗2个月后明显下降(均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1个月后明显高于苯那普利组(P<0.05),在治疗2个月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苯那普利对伴糖耐量减低EH患者具有相似的降压效应和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单独或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方法 140例伴高胰岛素血症的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到二甲双胍组(68例)和福辛普利组(72例),分别以二甲双胍500 mg,3次/d和福辛普利10 mg,1次/d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在治疗4周时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in Hg者,给予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结果 (1)二甲双胍组和福辛普利组在治疗4周后SBP分别下降(13.0±1.2)mm Hg和(15.4±1.4)mm Hg,DBP分别下降(9.0±1.0)mm Hg和(10.4±1.1)mm Hg;在治疗8周后SBP分别下降(17.8±1.5)mm Hg和(20.9±1.5)mm Hg,DBP分别下降(13.2±0.9)mm Hg和(15.3±1.1)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联合用药率均为54%.(2)与基线比较,空腹、糖负荷后0.5、2 h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4周和8周后明显下降;在福辛普利组于治疗8周后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4周后明显高于福辛普利组(P<0.05),在治疗8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伴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二甲双胍与福辛普利有类似的降压效应和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观察了罗格列酮(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T2DM)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联合服用马来酸罗格列酮4mg/d和二甲双胍2000mg/d;对照组单一服用二甲双胍2000mg/d。两组均给予苯那普利(洛汀新)10mg/d。  相似文献   

4.
将68例EH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罗格列酮4mg·d-1,二甲双胍2000mg·d-1,苯那普利(洛汀新)10~20mg·d-1,阿司匹林100mg·d-1,po;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2000mg·d-1,苯那普利10~20mg·d-1,阿司匹林100mg·d-1,po.疗程12周.结果 SBP、2hPG、HbA1c和FINS,FBG、TG和LDL-C,两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DBP两组均有下降,心率和HDL-C,两组均有升高,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BMI和TC,两组均有所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罗格列酮治疗EH合并T2MD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钙拮抗剂非洛地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轻、中度 EH患者随机使用非洛地平和苯那普利治疗 1年 ,使血压降至目标血压 (<1 4 0 /90 m m Hg,1 mm Hg=0 .1 33k Pa) ,用超声和核素门控血池对比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结果 :服药 1年达到目标血压的 80例患者均可使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有关指标 :E波速率、E峰减速度和左室峰充盈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而 A峰有关指标明显减低。结论 :长期服用非洛地平或苯那普利均可使 EH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报道3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 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 调整为单独或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过程。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47、56、61岁。3例口服降糖药(例1单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例2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格列美脲、例3服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治疗3个月以上糖化血红蛋白≥7.0%, 同时3例均合并高血压病、血脂紊乱、肥胖。入院后评估结果显示, 患者空腹血糖及糖负荷后2 h血糖均较高, 胰岛功能尚可, 需要进行体重管理, 因此考虑起始注射治疗。给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和(或)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2次/d)或达格列净10 mg(1次/d)治疗。3个月后随访, 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体重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缬沙坦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肥厚 (LVH)的干预作用。方法 :EH伴有LVH患者 10 1例随机分成A组 (苯那普利 10mg/d ,36例 )、B组 (缬沙坦 80mg/d ,34例 )和C组 (苯那普利 10mg/d加缬沙坦 80mg/d ,31例 )。治疗 4周时若血压≥ 16 0 / 10 0mmHg(1mmHg =0 .133kPa) ,则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剂量分别增加至 2 0mg/d和 16 0mg/d。总疗程共 2 6周 ,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 ,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并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 3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显著降低LV MI(P <0 .0 1)。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两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②分别比较 3组治疗前 2 4h平均收缩压、2 4h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2 4h平均收缩压、2 4h平均舒张压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但治疗后 3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缬沙坦均能逆转EH患者LVH ,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用药能使这一作用更为显著 ,且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将患者按照采用的治疗药物分为二甲双胍组(有13例患者,2次/d服用0.5 g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组(有13例患者,1次/d服用100 mg西格列汀)和联合用药组(有14例患者,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联合治疗),应用3个月后对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等指标在治疗后都明显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相对于二甲双胍组或西格列汀组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西格列汀进行治疗安全有效,与二甲双胍进行联合治疗,相对于二甲双胍或西格列汀单独应用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海拔地区初诊糖尿病患者61例,个体化治疗基础上全部加用二甲双胍1.5g/d治疗14 d.平均海拔2 260米和2 780米两地区(海拔差580米),氧分压相差3.5 mm Hg(1 mm Hg=0.133 kPa),初发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血乳酸水平即高于正常值.高海拔地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治疗前血乳酸水平均较高[(3.90±0.85对3.65±0.70)、(4.67±0.80对3.69±0.78)mmol/L,均P<0.05],中青年组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14 d后血乳酸水平未显著上升[(4.50±0.50和3.79±0.62)mmol/L,P>0.05],老年组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14 d后血乳酸水平明显上升[(5.59±0.55和5.27±0.43)mmol/L,P<0.05].因此,在高原地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苯那普利分别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3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服用氯沙坦50mg,1次/d,氢氯噻嗪12.5 mg,1次/d;和苯那普利10mg,1次/d,氢氯噻嗪12.5 mg,1次/d,治疗4周。观察用药前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压均非常显著下降(P<0.01)。氯沙坦组、苯那普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77.1%,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前者显著低于后者(2.8%:17.1%,P<0.05)。结论:氯沙坦和苯那普利分别与氢氯噻嗪联合应用治疗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相似,但前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IR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给予苯那普利片加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单纯用苯那普利片。治疗前、后均作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2组间血糖、血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及动态血压的变化。结果:2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2 h胰岛素均无显著下降。联合组2h血糖下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后胰岛素敏感指数有显著升高(P<0.05),以联合组为显著(P<0.05),2组降压疗效均显著,但对照组降压药剂量比治疗组大。结论:对伴IR的高血压患者苯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IR,能提高降压疗效,且能降低降压药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缬沙坦、苯那普利以及二药联合治疗对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79例伴有高血压和稳定期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为A组 (用缬沙坦 80mg/d ,2 7例 )、B组 (用苯那普利 10mg/d ,2 4例 ) ,C组 (2 8例 )服用缬沙坦 80mg/d、苯那普利 10mg/d ,治疗 2 4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2 4小时尿蛋白 (UPE)、血清肌酐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肝功能、血钾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三组治疗后血压、2 4小时尿蛋白、SCr均明显降低 ,CCr明显升高 ,三组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A组与B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 ,而C组明显优于B、C组 (P <0 .0 1)。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及二药联合治疗均能有效降低血压 ,降低 2 4小时尿蛋白 ,减轻肾功能损害 ,但二药联合使用起效更快 ,效果更优 ,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长期使用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87例轻度高血压与空腹血糖(FPG)6.1~8.0 mmol/L或2 h血糖(2 h PG)7.8~12.0 mmol/L的MS患者随机分作2组低脂饮食组43例,予低脂饮食;二甲双胍组44例,予低脂饮食并二甲双胍0.25,3次/d,连用24周;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24周的血压与胰岛素抵抗、血脂等影响血压重要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二甲双胍组治疗24周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脉压(PP)显著降低(P<0.01).与低脂饮食组比较,治疗24周后二甲双胍组在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脂的同时,收缩压(137±5比142±6)mm Hg、舒张压(88±6比92±4)mm Hg与脉压(40±9比44±8)mm Hg也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MS具有降低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和螺内酯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醛固酮(ALD)的干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326例EH组和6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LD水平,生化测定血肌酐和血钾水平;对部分EH患者分组给予苯那普利(72例)和苯那普利加螺内脂(66例)干预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ALD及血肌酐和血钾水平的变化。结果 EH患者血清AL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3.43,P<0.01)。EH组中,72例经平均75~128(106.7±18.8)d的苯那普利干预治疗后,血清ALD水平显著升高(t=2.15,P<0.05);66例经平均75~123(104.2±17.6)d的苯那普利加螺内脂干预治疗后,血清ALD水平无显著变化(t=0.39,P>0.05);两组血肌酐和血钾水平均无变化。结论 EH患者ALD水平显著升高,苯那普利干预治疗使ALD显著升高,苯那普利加螺内脂干预治疗,ALD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及两药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病例对照设计,82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随机接受苯那普利10 mg/d(n=25)、伊贝沙坦300 mg/d(n=28)或苯那普利5 mg/d联用伊贝沙坦150 mg/d(联用组n=29)治疗18周,比较治疗前后及同期各组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为达到血压<140/90 mm Hg的控制目标,可以加用吲达帕胺和/或倍他乐克.结果 (1)SBP、DBP同期各组无显著差别,治疗前后比较各组均下降显著(P<0.001);(2)UAER治疗后各组均显著下降(苯那普利组下降18.8%,伊贝沙坦组下降18.5%,联用组下降46.8%,P<0.001),两单药组分别与联用组比较差别显著(苯那普利组P=0.022,伊贝沙坦组P=0.025),联用组较单药组下降幅度总体增加28.2%.(3)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肌酐上升(85.9±16.1 vs 94.6±14.5)μmol/L,肌酐清除率下降(85.3±5.8 vs 78.3±4.1)mL/min.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苯那普利、伊贝沙坦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相当,两药联用则作用明显加强.联合用药组血肌酐浓度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可能提示肾小球内压下降,其长期预后意义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 在经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转换为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诊疗经过及疗效。患者为29岁男性, 因"口干、多饮、多尿1个月"入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确诊为2型糖尿病, 并予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 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后改为二甲双胍(0.5 g, 3次/d)、利拉鲁肽(1.2 mg, 1次/d)方案降糖, 此后半年多次随访, 患者血糖控制平稳, 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体重指数均明显下降。利拉鲁肽是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 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降低体重。  相似文献   

17.
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群  姚强  熊正南  刘英  周强  喻良波 《高血压杂志》2005,13(11):687-690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长期使用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87例轻度高血压与空腹血糖(FPG)6.1~8.0mmol/L或2h血糖(2 h PG)7.8~12.0mmol/L的MS患者随机分作2组:低脂饮食组43例,予低脂饮食;二甲双胍组44例,予低脂饮食并二甲双胍0.25,3次/d,连用24周;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24周的血压与胰岛素抵抗、血脂等影响血压重要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二甲双胍组治疗24周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脉压(PP)显著降低(P<0.01)。与低脂饮食组比较,治疗24周后二甲双胍组在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脂的同时,收缩压(137±5比142±6)mm Hg、舒张压(88±6比92±4)mm Hg与脉压(40±9比44±8)mm Hg也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MS具有降低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68岁老妇,在我科随访已逾15年.47岁时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开始用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和氢氯噻嗪治疗,多年来病情稳定,HbA1C<7.0%,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100 mg/dl,血压<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59岁时,尿白蛋白增至54 mg/g肌酐,加用赖诺普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比较依普利酮50 mg或100 mg与氯沙坦50 mg或100 mg每天一次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84例轻中度高血压(9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依普利酮50mg或10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其降压疗效与氯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20.
比较依普利酮50 mg或100 mg与氯沙坦50 mg或100 mg每天一次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84例轻中度高血压(9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依普利酮50mg或10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其降压疗效与氯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