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大鼠颈外静脉持久性置管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大鼠颈外静脉置管术,为在大鼠的实验中提供一种有效的给药或采血途径。  相似文献   

2.
窒息的新生儿及早产儿复苏时,往往需经脐动脉置入导管,以便在可靠而又无损伤的情况下抽取血样、投药及输液、和连续监测主动脉压。本文介绍一迅速而简单、并易于掌握的方法。本法要求产科医生将患儿脐带留出至少10Cm。婴儿娩出后处理呼吸道的同时,由另一名复苏者于无菌操作下消毒脐带,经脐动脉插入一16号套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减少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因外周静脉输液、用药需反复穿刺、易渗漏等所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对335例患者于术前行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输液与用药。结果一次置管成功333例,占99.4%;置管时间4~48(15.24±4.94)d。输液不畅16例,11例经对症处理恢复,5例拔除重置。1例置管后疼痛经扩大穿刺口好转。结论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了患者输液、用药的畅通,且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性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 68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841例和观察组8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流程,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观察组采取改良PICC置管流程,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842例(99.41%),对照组787例(9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病例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PICC一次性成功置管率,缩短成功置管耗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PICC置管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深静脉置管术后即能使用,可保证足够的血流量,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其作为长期或临时性血管通路.目前颈内静脉置管是最常用的深静脉置管方式,但也有一些透析中心选择颈外静脉为置管部位.为了进一步观察颈外静脉置管的使用情况,我们回顾性比较了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透析中心经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情况,以期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另一可选择的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外科解剖在肝动脉置管术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铭惠  陈谦  杨景红  徐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12):1142-1144,I003
目的 目前术中肝动脉置管术(IHAC)已广泛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但多采用盲目插管的方法,影响了IHAC的疗效。通过术中肝动脉的外科解剖结合肝动脉造影,了解肝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径及相互关系,证明肝动脉外科解剖在IHAC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电凝锐性解剖技术对116例肝脏或胆道疾病患者行肝动脉外科解剖,详细记录肝总动脉(CHA)、肝固有动脉(PHA)、肝左、右动脉(LHA、RHA)及胃十二指肠动脉(GDA)的位置和相互间的成角(锐角或钝角),并在术中观察自然状态下导管经胃网膜右动脉插入后的走向。部分病例结合肝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GDA与CHA呈水平或钝角72例(62%)。其中20例行IHAC,导管经胃网膜右动脉插入时全部进入CHA;(2)GDA与CHA呈锐角,而与PHA呈水平或钝角36例(31%),13例行IHAC,导管或进入PHA或RHA;(3)PHA缺如8例(7%)。此外,116例中RHA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7.7%),肝左动脉源于胃左动脉7例(6.0%),肝左、右动脉之间在肝门部存在明显异常交通支2例(1.7%)。结论 影响IHAC准确性的关键是GDA与CHA的成角,以及肝动脉解剖异常。由于绝大多数GDA与CHA成角为钝角,加上一定比例的肝动脉解剖异常,因此,非肝动脉外科解剖的盲目插管其成功率不足25%,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因内膜撕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后缘近,手术需要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同时要转流以保证左锥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技术和常规解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100例接受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技术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2组患儿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和误伤动脉、穿刺部位血肿、置管困难、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0例误伤动脉,8例有穿刺部位血肿,7例有置管困难,而研究组仅有1例误伤动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婴幼儿深静脉术,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且穿刺时间较短,可避免多次穿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4岁,头晕6个月入院.TCD示左大脑中动脉流速(MCAFV)66 cm/s,左大脑前动脉流速(ACAFV)176 cm/s,右MCAFV 163 cm/s,右ACAFV 160 cm/s.DSA显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达95%,右内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约50%,右MCA及分支显影良好.全麻下行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中TCD经颞窗监测左MCAFV:颈动脉试阻断前左MCAFV 40 cm/s;单纯试阻断颈内动脉(ICA)时左MCAFV 40 cm/s;试阻断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外动脉,MCAFV降低至15 cm/s;单纯试阻断颈外动脉(ECA),MCAFV也降低至15 cm/s.采取左颈总动脉至颈外动脉转流MCAFV上升为25 cm/s.术中行颈内和颈外动脉起始段内膜切除.术后语言及肢体活动同术前.术后1周TCD检查见左MCAFV上升至134 cm/s.随访1年头晕症状改善,无缺血性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颈部经皮穿刺颈内静脉置管+小切口颈总动脉穿刺置管术在婴幼儿动-静脉转流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10—2020-11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VA-ECMO治疗的11例婴幼儿资料.结果 11例婴幼儿均成功完成右颈部经皮穿刺颈内静脉置管+小切口颈总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大鼠的肠外营养建立一条快速、长期和有效的输液方法。方法应用清洁级的Sprague-Dawley(SD)大鼠20只,戊巴比妥钠麻醉诱导,仰卧位固定于大鼠固定台,解剖手术区组织,暴露颈外静脉,玻璃分针挑起颈外静脉,阻断远端的静脉回流。将导管的楔形面垂直于操作台,进行血管穿刺,当有突破感时,垂直位改为平行于血管,将导管置入静脉,检查导管的通畅性,最后固定导管。结果 20只SD大鼠置管成功率为100%,术后3天导管脱落1只,术后7天(67%导管)血液回抽受阻,但注射生理盐水无阻力,术后15天(100%导管)血液回抽受阻,注射生理盐水无阻力。结论此种置管方法操作简单,能明显提高大鼠颈外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并且缩短了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本院自1986年10月以来,选用颈外静脉途径进行穿刺插管,完成静脉高营养治疗者34例,现报道如下.颈外静脉的解剖:颈外静脉是由面后静脉的后支与耳后静脉会合而成,颈外静脉从下颌角下行至锁骨中点上方1.2cm 处穿入,构成颈后三角顶的深筋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超声定位方法与解剖定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rIJV)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解剖定位(AL)组,超声中线预定位(PU)组,超声中线实时定位(RU)组,每组40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行rIJV穿刺置管,记录穿刺针入静脉的位置,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与AL组比较,PU组和RU组穿刺点距静脉中点距离明显缩短(P0.01),穿刺、置管时间明显减少(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1),静脉后壁穿透率明显降低(P0.05),一次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AL组3例误穿动脉,2例血肿,PU组、RU组仅有1例误穿动脉。结论在行IJV穿刺置管过程中超声中线定位比解剖定位具有明显优势,且超声中线预定位和超声中线实时定位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红梅  袁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71-372
目的: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四肢浅表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静脉置管异常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16.
颈外动脉结扎与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55侧成年男性头颈部标本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甲状腺上动脉可起自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平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别为40%、36.36%和23.64%,并对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与颈外动脉结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疼痛是由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被称之为第五项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学会对其定义:机体局部或整体感觉,往往伴有已存在或隐匿的组织损伤,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和情感体验[2]。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若早期没有及时处理,急性疼痛将逐渐转变为慢性疼痛,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延缓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和家属的负担[3],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上对手术患者疼痛进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送管困难的原因,提高送管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12例患者置入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结果颈外静脉送管困难的原因在于颈外静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血管变异及放化疗造成的血管损伤、血管痉挛、对血管的评估是否充分、血管的条件等。结论经颈外静脉置管作为PICC静脉置管的补救措施,应充分评估置管可能存在的困难,排除置管困难的因素,评估置管过程,做好调整导管的准备,确保置管成功。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简单、迅速的床边气管切开方法,广泛适用于上呼吸道阻塞、急救、昏迷、呼吸衰竭及不适宜气管插管的特殊病例。但操作不当常引发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麻醉科61例操作体会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3年3~6月期间进行经皮穿  相似文献   

20.
置管术在食管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