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静  张进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95-96
目的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旨在研究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骨密度,对得到的病例组和对照组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影响不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卓凯  许乙凯  邱维加  孟卓  张雅萍 《广东医学》2007,28(12):1966-1967
目的 利用定量CT骨密度(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bone mineral density,QCT-BMD)检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骨密度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48例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未愈男性患者,应用QCT技术分别选择性检测其T12~L4椎体松质骨骨密度,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8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与对照组骨密度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QCT-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含量无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腰椎骨密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与正常人腰椎骨密度(BMD)的差异,探讨BMD对LDH的影响。方法抽取LDH患者101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50岁以上45例,〈50岁56例。随机抽取101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LDH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骨密度值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在年龄〈50岁的患者,LDH组的BMDT值低于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岁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患者LDH与腰椎BMDT值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今后西藏地区藏族人群临床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按照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结果(DXA)的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1.0)、骨量低下组(T=-1.0~-2.5)、骨质疏松组(T≤-2.5),比较3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资料及指标再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56例(男286例,女170例),平均年龄(55.7±11.3)岁。①3组间(骨量正常组177例、骨量低下组202例及骨质疏松组77例)比较显示,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钙、血镁、血磷、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尿酸是腰椎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β=0.215,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尿酸是股骨颈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β分别为-0.329、0.177、0.173,均P<0.05)。结论:高龄、低体质量指数、低尿酸是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在针对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气丸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单纯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自拟方剂肾气丸加味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单纯用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为76.0%,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气丸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前对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干预组Rdand-Morris问卷(Rdand-Morris questionnaire,RM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RM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袁增清 《中外医疗》2016,(5):194-195
目的:分析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及MR检查,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MR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数据,以临床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该研究所选患者均为临床病理诊断确诊患者,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4.00%,椎间盘突出患者38例,椎间盘脱出4例;实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6.00%,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椎间盘脱出6例;组间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R检查的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的诊断价值,MR检查应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一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时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分为再突出组(n=21)和未突出组(n=197)。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前一般情况、体重指数(BMI)、突出节段、手术入路及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偏移(SVA),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LL、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I、TK、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SS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LL、SS减少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治疗后发生术后再突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抽取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岁)45例为突出组,其中L3~L4突出2例,L4~L5突出25例,L5~S1突出10例,L4~L5和L5~S1两处突出8例。以随机抽取正常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产I'can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L2~L4正位BMD值进行对比。结果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BMD值[(0.90±0.63)g/cm2]要低于正常体检组[(1.77±0.64)g/cm2],差异有显著性(t=2.90,P<0.05)。结论腰椎BMD降低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62名,根据选取的CT检查类型分为A、B 2组,其中A组36人,B组26人。设置A组为实验组,行16排腰椎CT检查,设置B组为对照组,行普通CT检查。分析比较A、B 2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的相符率。结果:16排CT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膨隆型8例,突出型14例,脱垂游离型11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2例;经手术和腰椎MBI检查证实相符合的有33例,相符率为91.67%;普通CT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膨隆型6例,突出型10例,脱垂游离型9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1例;经手术和腰椎MBI检查证实相符合的有19例,相符率为73.08%。 A组患者的相符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两者在相符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6排CT可以从不同方位判断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程度、数量,与普通CT相比较具有更高的诊断相符率,是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种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探讨腰椎QCT BMD检测在肾性骨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 0例CRF患者按不同年限和临床RBD诊断分组 ,应用QCT技术分别检测其 2~ 4腰椎椎体松质骨BMD ,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腰椎BM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 0例CRF患者有 5 4例 (90 .0 % )骨密度降低 (T值 <- 1.0 ) ,其中 2 2例 (36 .7% )T值 <- 2 .5 ,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对照组 ,并随CRF时间延长BMD进一步降低 ,CRF临床骨病组与非骨病组BMD无明显差异。结论 :长期CRF患者骨矿含量明显降低且与时间呈正相关 ,QCT 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对肾性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165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3椎体BMD测定并计算T值。结果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如以T≤-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203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由定量CT(QCT)测定骨密度的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Osteoporosis risk factors and association with somatotypes in mal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Osteoporosis is a systemic and metabolic skeleta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reduced bone mass, changes in microarchitecture, and consequential increased fracture risk. Previous reports describ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e content with fat mass and lean body mass.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osteoporosis risk factor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somatotypes in males aged 45-65 years. METHODS: Standard axial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ere measured using dual x-ray (DXA) absorptiometry in 70 healthy men. Heath-Carter procedure was followed to assess individual's somatotype. RESULTS: All body types were grouped as endomorphy, mesomorphy, and ectomorphy. Moderate to weak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lumbar BMD with endomorphy and mesomorphy.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lumbar BMD and ectomorphy. Total femur BMD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ndomorphy and mesomorph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ctomorphy. Body mass index correlated weakly with lumbar, femur neck, and total femur BM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ndomorph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BMD measurements at lumbar spine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 SC = 0.51, p = 0.001), femur neck (SC = 0.52, p = 0.001), and total femur BMD (SC = 0.41, p = 0.01). Lumbar BMD and age, hand grip strength, smoking, tea and coffee consumption, calorie expenditure, calcium intake, PTH, albumin, total protein, 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and testosteron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CONCLUSIONS: Endomorphy seems related to high BMD values at the lumbar spine and the proximal femur in middle-aged men. Somatotype together with daily calorie expenditure may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assessing risk factors for male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15.
64排螺旋定量CT骨密度测量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敬慈  许永华  李隽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45-146,149
目的研究受检者体位、内部测量参照物区域和不同测量者对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44例经Philips64排螺旋CT全腹部检查获取的仰卧位及俯卧位扫描数据,通过其EBW工作站骨密度测量软件,分别测定L1-L5BMD(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BMD测量方法为同一测量者分别测量仰卧位及俯卧位、同一测量者在同一体位选择不同内部参考物测量区和不同测量者在同一体位选择相同内部参考物测量区。测得数据统计学处理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不同体位和不同内部参照物区域因素对BMD值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测量者对BMD值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测量者可影响腰椎QCTBMD值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6.
侯雪  王晨  张勇  王玲  程晓光 《重庆医学》2016,(30):4190-419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椎后伸肌群肌肉面积及密度与腰椎定量CT (QCT )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医院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的114例女性患者,年龄55~87岁。将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软件,分别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由2名诊断医师于L4椎体水平轴位CT图像上分别测量双侧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CSA)与平均C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腰椎QCT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侧别间腰部椎后肌群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平均CT值与腰椎定量CT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与腰椎QCT骨密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部椎后伸肌群肌量减少可能是腰椎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评价腰部椎后伸肌群变化时,测量其肌肉密度相比横截面积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医学综述》2014,(10):1866-186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10年与绝经后10年以上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体质量组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体质量组最低,超体质量组最高,正常体质量组居中。结论女性绝经越早,绝经时间越长,体质量越低,绝经后的腰椎骨密度越低。体质量是腰椎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女性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治疗中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81例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LIF治疗。结果:椎体间植骨融合78例,不融合3例,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VAS、JOA评分:术后7天及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指数:术后7天及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融合率96.3%。结论:PLIF治疗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伴有腰椎不稳或椎管狭窄患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是治疗中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