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臭氧注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椎旁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臭氧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程度均缓解,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入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程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观察末位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腰骶移行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移行椎增大并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的横突远端,保留其基底部.根据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状况及X线检查结果等评价横突成形术的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下腰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复查无继发性改变,疗效满意.结论:横突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特别适于Ⅰ型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椎间盘突出症者可Ⅰ期手术处理这两种病变.  相似文献   

3.
王林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200-201
目的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根据经验进行椎间孔神经阻滞,Ⅱ组在数字化摄片(Digital radiography,DR)辅助定位下进行椎间孔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穿刺操作时间、横突一次探及率和治疗前、每次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及第2次治疗2周后的疗效评定。结果Ⅱ组平均穿刺时间明显短于Ⅰ组,横突一次探及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的VAS评分下降程度和优良率明显好于I组。结论数字化摄片辅助定位下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准确、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观察末位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腰骶移行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移行椎增大并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的横突远端,保留其基底部。根据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状况及X线检查结果等评价横突成形术的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6个门~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下腰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复查无继发性改变,疗效满意。结论:横突成彤术是一种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特别适于Ⅰ型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椎问盘突出症者可Ⅰ期手术处理这两种病变。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 6岁,因右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并间歇性跛行半年入院,入院前在外院行腰椎CT片示:L4、5、L5S1 椎间盘膨出,L5S1 层面右侧神经根轻度受压,硬膜囊未见受压;腰椎MRI示:腰椎退变,椎间盘变性,L4、5、L5S1 椎间盘膨出。在外院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非手术治疗一个月无明显疗效,建议患者手术治疗。然后转入我院时查体:腰背部皮肤正常,脊柱略凸向右侧,腰椎棘突无明显压痛,L4~L5右侧椎旁叩压痛,脊柱后伸,左右侧弯,右旋活动时有右下肢牵涉痛,右臀区有散在压痛点,沿右侧坐骨神经走行区有压痛,右下肢由右臀以下感觉减退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腰骶丛联合T12/L1椎旁神经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1例,所有病人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联合T12/L1椎旁神经阻滞,记录病人围术期情况、注药后30分钟感觉阻滞平面、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麻醉效果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注药后30分钟,T12~S3支配皮区针刺感觉阻滞成功率为87.0%~100%。阻滞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与阻滞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手术麻醉优良率为97.0%,61例病人发生1例双侧阻滞。结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联合T12/L1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镇痛效果确切,阻滞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中,硬膜外阻滞是公认的 有效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的无菌条件和必要的监 测设备,在门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治疗效果 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腰3(L3)横突加椎旁神经阻滞在 门诊应用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在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效果及可行的改进措施。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组(B组)及腰丛联合坐骨神经及闭孔神经阻滞组(C组)。分别记录麻醉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C组的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三组感觉和运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闭孔神经阻滞效果有效率(94%)和C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A组(68%)。与A组比较,B、C组的总体麻醉效果为1级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法能加强对闭孔神经的阻滞,满足交叉韧带重建术的需要,且操作简便,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A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外周神经阻滞(B组),每组68例.两组均以每2天治疗一次,4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评估疼痛程度,并结合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评估指数(PRI)、疼痛强度指数(PPI)、VAS、ROM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A组PRI、PPI、VAS、ROM评分均较B组为低.治愈率较B组为高(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联合外周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张盖 《颈腰痛杂志》2006,27(4):291-292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配合棘间韧带阻滞、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8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骶管、棘间韧带阻滞和骨盆牵引治疗。结果治疗效果,优:14例;良:19例;无效:5例。结论骶管阻滞、棘间韧带阻滞、骨盆牵引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尤其是L5/S1间隙孔外突出的治疗。[方法]单纯椎间孔外突出经后正中旁切口椎板外侧入路,伴有椎管内病变者经后正中切口加行椎板间入路。L5/S1间隙均行骶骨翼,L5横突,椎板外缘部分切除。[结果]经2~5年随访,优19例;良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8.9%。[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效果可靠,L5/S1间隙必须切除部分骶骨翼,L5横突,椎板外缘(骶上关节突外缘)才能良好显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33-213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和微创小切口手术诊治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所有患者均经椎间孔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明确诊断后再行微创小切口椎间植骨融合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并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神经根阻滞后症状立即缓解,诊断明确后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确认4例为神经根管卡压,10例为游离髓核碎片挤压神经根腋部或肩部,4例为纤维环菲薄膨出于侧隐窝。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诊断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微创小切口手术恢复快、创伤小,二者联合对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MED)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的损伤.[方法]对30例应用ME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肉扩张管使用前和手术结束时椎旁肌病理检查以及术前、术后椎旁肌肌电图检查和磁共振检查比较.[结果]椎旁肌肌肉病理检查应用扩张管前后光镜检查无明显变化,电镜检查使用扩张管后有轻度肌纤维溶解,线粒体空泡状以及内质网水肿.椎旁肌肌电生理检查使用前后无显著异常.磁共振检查椎旁肌肌肉萎缩和水肿情况无明显变化.[结论] MED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肉损伤程度较轻,可减少术后腰部酸痛和僵硬,早日恢复工作和生活,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评估GSS-Ⅱ系统治疗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的价值和作用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12例"假关节性"腰,横突肥大的病例行腰5骶1椎间植骨融合、内同定术.结果 12例随访12月-4年,平均18.5个月.所有患者腰骶部疼痛均缓解.腰椎X线片提示腰5骶1椎间已融合,未出现椎弓根系统断裂、松动.结论 GSS-Ⅱ系统是一种稳定性可靠,操作简单的短节段内固定系统,它治疗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自91年以来,我们在骶管阻滞治疗腰腿痛的基础上并用腰大肌肌间沟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经过随访的3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雷铭 《颈腰痛杂志》2013,34(3):243-244
目的研究臭氧+射频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神经根刺激症状,伴有或不伴腰部疼痛症状,经CT或MRI确诊,且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表现一致,对照组行臭氧+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组行臭氧+射频靶点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前,术后1天,1周,3月,6月行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3月Macnab评分,二者VAS评分和Macnab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臭氧射频靶点热凝术和臭氧+射频靶点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均比术前疼痛明显减轻,臭氧+射频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疗效更好,安全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治疗重症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重症原发性痛经患者(VAS≥7),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骶管阻滞组:于月经来潮当天或有痛经先兆即行骶管阻滞每天1次,连续3天;联合组:除行骶管阻滞外,同时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气海、合谷、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穴,每天1次,连续3天。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经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腹坠胀、四肢厥冷、腰部酸胀的发生率;治疗前后两次检测经期血清前列腺素E-2(PGF2)和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期VAS评分联合组低于骶管阻滞组(P0.05);两组患者经期下腹坠胀、四肢厥冷、腰部酸胀的发生率联合组低于骶管阻滞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PGF2浓度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升高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Cor浓度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降低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治疗重症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骶管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8.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6年6月,对16例骶管囊肿患者,在CT引导下定位,用腰穿针经骶孔进入囊肿内,抽出囊内液后,注入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16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患者术后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根症状明显缓解,MRI显示囊肿消失,无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疗效满意,微创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的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疗法,对照组采用三维正脊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7d、14d,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疼痛、麻木症状(P〈0.05),其中治疗7d后,治疗组疼痛、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两种疗法疼痛、麻木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LDH能有效地缩短疗程,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椎间关节综合征系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种骨关节病,为疼痛门诊常见病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椎间关节综合征患者大多数都合并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我科采用椎间关节阻滞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