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听说某心脏病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脏性猝死。据统计,约90%以上猝死是由室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心室纤颤)引起的。因心脏骤停发生突然。使大多数患者来不及医院抢救,失去救治机会。目前最有效的猝死预防方法是植入ICD。植入ICD后可及时治疗室速或室颤,防止猝死发生.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殷康  华伟 《心电学杂志》2014,(6):472-478
大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死。2006年至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协会(HRS)、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共颁布了4部涉及ICD临床应用的指南,以及1部指南未涉及的有关患者ICD治疗的专家共识[1-5]。我国电生理医师主要依据以上指南的推荐,指导患者选择、器械植入、程控随访等ICD治疗完整过程。ICD疗效确切,近年来世界范围内ICD植入量大幅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年美国每月新植入ICD已超过12000例[6-7]。ICD相关实践经验持续积累的同时,临床工作者经常面临新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新问题而设计临床试验不断涌现。目前关于IC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筛选ICD治疗获益最大人群(心脏性猝死高风险者);(2)“真实世界”中ICD的应用及对心脏性猝死预防情况。下面就ICD治疗的最新循证证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ICD是人类征服心脏性猝死的里程碑,至今仍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幸存者或高危患者的重要治疗。但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存在两个重要缺点:①价格昂贵(8~20万元/台);  相似文献   

4.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指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ator,ICD)自1980...  相似文献   

5.
6.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SCD)的直接原因大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尤其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时,SC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同时具有电击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功能,国外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ICD能够显著降低SCD的发生。我院联合浙江医院自2003年以来用ICD治疗此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3例患者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方法:2例ICD在胸部植入,1例在左下腹壁植入,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植于右室心尖部,其近端及远端电极分别为放电的正负极。结果:植入后18次持续性室速发作中16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刺激终止;2例未终止者1倒发展成室颤,另1例室速频率超过220bpm,均经高能放电转复成功。1例术后囊袋血肿、1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导致ICD误放电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快速室速患者发生晕厥后才成功放电终止。结论:ICD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防止猝死高危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十分有效,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心脏杂志》2016,28(6):723-72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的手段。ICD的无痛性治疗又称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是ICD终止室速的最重要治疗方法。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少ICD放电.特别是减少不恰当放电,更好地应用ICD技术为患者服务,深入了解和掌握无痛性ATP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就ICD无痛ATP治疗相关内容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其操作更加简单,应用也更加普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确立了对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所致的心脏骤停幸存者,ICD为一线治疗。本文报告3例ICD植入病例,探讨ICD对特发性室颤的治疗效果以及诊断和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全球第一台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197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的西奈医院[1]成功完成以来,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2]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置入。关于ICD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3-5],因此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我们配伍小剂量抗抑郁药多虑平治疗心脏病人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时取得明显疗效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病人是内科 2 0 0 0年 1月至 12月住院患者。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诊断为冠心病 35例 ,高心病 4例 ,退行性心瓣膜病 8例 ,共 4 7例。其中男 31例 ,女 16例 ;年龄 4 2岁~ 87岁 ,平均6 3 5岁。经正规治疗心脏病 1周 ,临床症状无改善 ,作为研究病例。 2 给药方法 :多虑平 12 5mg~ 2 5mg ,睡前口服 ;个别症状重者 ,分午、晚 2次口服 ,10日一疗程。并观察不良反应。 3 疗效评定 :显…  相似文献   

12.
ICD是人类征服心脏性猝死的里程碑,至今仍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幸存者或高危患者的重要治疗。但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存在两个重要缺点:①价格昂贵(8~20万元/台);②寿命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开始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rilla-tor,ICD)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由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心脏性淬死的发生率。成为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 资料和方法5例均为男性,年龄39-74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3例(其中1例为前壁心肌梗死)、心肌病1例和扩张性心肌病1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3次发生室颤,经电除颤转为窦性心律。其余4例均有院外晕厥发作。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同时伴有左束支阻滞及一度房室阻滞。抗心律失常药物疗…  相似文献   

15.
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器质眭心脏病的恶性心律失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重要治疗手段,作者报道6例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病例.方法:6例器质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3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年龄30-68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经静脉植入ICD。结果:随访中1例患者停服胺碘酮后室速频率增快,超过设置的室速频率窗口而启动20J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后程控调整室速窗口;1例术后未及时设置杭心动过速起博(ATP)程序,室速发作由15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补设ATP后来再发生上述情况;1例术后1.5月发生室速,ATP及5次电击均未能转复窦性心律,再次入院程控调整ATP后来再发生上述表现。结论:ICD对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转复效果肯定,需要合理设置各项参数,术后应继续服用小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放电次数,节省电能。  相似文献   

16.
全国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共同组织,曾于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总结了我国自1990年至1994年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数量、起搏器适应证等情况。近几年来,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在我国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亦日益广泛.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也在我国开始应用,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多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降低心室颤动(VF)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死亡率,其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19.
加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SCD大多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在患者发生室颤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的生命。ICD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对SCD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CD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与药物治疗相比,ICD能明显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起搏器自动夺获(AutoCapture,AC)功能是在其自动测定阈值的基础上,自身程控输出起搏电压的一种新功能。至1999年2月止我院已为16例患者植入了带AC功能的起搏器。男7例、女9例,年龄57.09±11.32(30~70)岁。其中病窦综合征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