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对106例施行肺叶切除术,其中行全肺切除术2例,行肺叶切除术104例,对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18%。与高龄,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因数有关。结论:高龄肺癌患者的年龄≥65岁、合并心血管疾病史、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心肺功能下降、全肺切除及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等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459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叶楔形切除术14例,肺叶切除术387例,全肺切除术30例,探查术28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143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1.2%。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电图情况、术中心包有损伤、术中出血量、FEV1/FVC、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有损伤、FEV1/FVC、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中减少对心包和肺组织的损伤,术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术后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德刚  谢友发  李祥 《西部医学》2013,25(3):390-391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306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肺癌术后心律失常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FEVl、术前心电图、术中心包损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和FEVl/FVC的关系。结果306例病人术后95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1.05%。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损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FEVl/FVC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FEVl无相关性(P〉O.05)。结论对肺癌患者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基础疾病,术中尽可能减小对心包的损伤,减少出血,术后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电解质紊乱,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4.
王燕 《中国厂矿医学》2013,(12):1400-1401
肺切除术是肺癌常用的根治术式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前后护理质量影响着手术的成败与预后。本科对肺切除患者除了加强术前护理外,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尽量减少出血、积极补充血容量、避免损伤神经;术后加强呼吸道及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进行有效镇痛,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减少了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肺癌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77例肺癌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肺切除77例,肺叶切除151例,肺楔形切除49例。常规肺切除术218例,经心包切除术59例。采集既往病史,检查心、肺功能和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术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其他观察指标,分析肺癌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①277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132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7.65%。②年龄≥60岁,吸烟嗜好、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既往有心律失常史以及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超声心动图检查EF≤50%或舒张功能不全是肺癌患者肺切除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③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整体比较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研究显示全肺切除术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P均<0.01),肺叶切除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楔形切除术,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切除术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早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P<0.01);经心包切除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切除术患者(P<0.01);经心包肺切除术后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常规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手术方式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是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和加重的主要诱发因素。科学合理个体化选择肺切除手术方式、切除部位及范围是避免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例肺癌术后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结果:肺癌术后心律失常55例,发生率37.1%,年龄、术前ECG改变、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术前肺功能减低、手术方式、术后疼痛对术后心率失常的发生均有影响.结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术前ECG、术前肺功能、年龄、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高龄肺癌患者(≥70岁)363例,术后全部于ICU室进行持续监护至少3天,记录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234例。结果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64.5%(234/363)明显高于同期非高龄(22~69岁)肺癌患者34.6%(325/938)(P〈0.05);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73.8%(177/240)明显高于术前心电图正常者46.3%(57/123)(P〈0.05);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89.6%(60/67)明显高于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和剖胸探查者58.8%(174/296)(P〈0.05);术前有重度吸烟史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77.8%(168/216)明显高于无重度吸烟史者44.9%(66/147)(P〈0.05);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1.2%(203/285)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者39.7%(31/78)(P〈0.05)。剖左胸与剖右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2.9%(112/178)和65.9%(122/185),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及术后刀口疼痛、低血容量和肺部并发症是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后吸氧及加强护理预防肺部炎症等是防治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特征,确定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441例施行肺疾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38%,多发生在术后1~3d,应加强此期间对患者的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可得到有效控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既往心律失常病史、术前心电图检查异常、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术式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患者的年龄、既往心律失常病史、术前心电图检查异常、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术式是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预防其发生提供临床指导依据。【方法】收集194例进行肺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指数、术前有无高血压、术前有无心律失常、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肺部感染、术后有无胸腔积液、术后有无气胸等因素与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手术切除范围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500 ml、术后肺部并发症,5个因素与术后心脏并发症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纠正术前心律失常、减少全肺切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等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围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老年肺癌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该院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的100例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发生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胸腔积液、气胸等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别行单因素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0例病例中24例(24%)发生心肺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70岁、吸烟指数大于400、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60%、手术时间大于3h和合并基础疾病5个危险因素显著影响老年早期肺癌围术期心肺并发症发生率(P<0.05),性别、手术方式、肿瘤类型3个危险因素无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指数大于400、手术时间大于3h是老年早期肺癌围术期心肺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全面评估上述危险因素,可初步预测围术期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