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与消息     
目前,在日本使用最多的抗溃疡剂是甲氰咪胍,其每月销售量多得惊人。但在国外甲氰咪胍的地位已开始动摇,相信日本继甲氰咪胍之后,不久也将有新的H_2受体拮抗剂问市,在同类药物中引起激烈的竞争。从brmamide(抗溃疡剂)开始,经甲硫咪胍而制成的甲氰咪胍,这个H_2受体拮抗剂做为高效性抗溃疡剂受到了很多消化系医生、内科医生的欢迎。实际上,继甲氰咪胍之后已研究了许多种,其中有的已被淘汰。如oxmetidine抗胃酸分泌作用是甲氰咪胍的5倍,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系损害因素与防卫因素平衡失调所致,但并有慢性肝病与无肝病的消化性溃疡,包括病因在内两者是否有不同,目前尚无定论。甲氰咪胍对消化性溃疡有较高疗效,该药对肝血流量的影响已有报道,但对并有肝病的消化性溃疡治疗情况却了解甚少。为此,作者随机选取21例并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胃、十二指肠溃疡(以下简称肝病组)及25侧无肝病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以下简称无肝病组)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甲氰咪胍疗效。消化性溃疡均经胃镜确诊,不包括穿透性溃疡及吻合口溃疡病例。慢性肝炎经病理确诊,部分肝硬化病例经腹腔镜或肝脏影像确诊。两组病人每日以甲氰咪胍800mg 分4次口服,4周后行胃镜复查,按崎田胃镜分期评定疗效,并对甲氰脒胍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GOT、γ—GTP 及 BUN 进行对比。治疗中测定血中胃泌素值。两组病例均以男性为多(肝病组14例,无肝病组18例)。肝病组平均年龄比无肝病组高8岁,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病组慢性肝炎6例,肝硬化15例,其中食道静脉曲张12例。HBs 抗原阳性4例,HBs 抗体阳性5  相似文献   

3.
H_2-受体阻滞剂(或称H_2-受体拮抗剂),自B-lack等人于1972年发现了第一个药物——咪丁硫脲(burimamide)之后,又合成了甲硫咪脲(metiamid-e)、甲氰咪胍(cimitidine)、呋喃咪胍(ranitidine)和噻唑咪胍(famotidine)等。甲氰咪胍虽在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但由于有抗雄性化作用,损害肝功能,使白细胞减少和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等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故需研究新的H_2-受体阻滞药。1980年广泛上市的呋喃咪胍,显示了与甲氰咪胍不同的优点,它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从分子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4.
H_2受体阻滞药—甲氰咪胍(C)是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的常用药,同其他药物合用时,可抑制肝微粒体的氧化代谢和肾小管阴离子分泌,而使全身廓清率低下。最近报告,首次服用甲氰咪胍后,其他药物的肝代谢抑制作用最强,这种竞争抑制的效果是可逆的,亦即肝内甲氰咪胍浓度最高时(服药后2小时),其他药物廓清率最低,因此具有吸收快和肝脏高廓清率的特点,通常给药间隔8小时以上的药物(例如心得安、异搏停等)肝廓清率可能与甲氰眯胍给药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5.
甲氰咪胍、雷尼替丁及化莫替丁等H_2-受体阻滞剂,已广泛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其给药途径均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本文报道以甲氰咪胍栓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治疗对象为上消化道出血14例,其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急性胃粘膜病变1例。平均年龄44.2(24~77)岁。男性13例,女性1例。按贫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象50例,其中脑脊膜瘤15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10例,神经胶质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脑出血4例,转移性脑肿瘤4例,听神经瘤3例,脑外伤3例,硬膜下脓肿1例。女29例,男21例。年龄15~77岁,平均47岁。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并发感染者均未列入本文内。使用剂量分别为:5mg/kg/日(A 组14例)、10mg/kg/日(B 组21例),15mg/kg/日(C 组15例),于手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术后9日减量,每日4次,6小时一次静注,同时给予抗生素与蛋白同化类固醇,制酸剂甲氰咪胍800mg/日,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于用药前及术后第1、4、7、10日,分别抽血查血钾、血钠、血糖、乳酸盐、淀粉酶、乳  相似文献   

7.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类固醇糖尿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已为大家所熟知。为了解决此问题,作者对类固醇给药法与糖尿病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通过采用糖类皮质激素(CS)与蛋白同化皮质激素(AS)交替给药法抑制了类固醇糖尿病的发病。作者的对照组中,CS 单独给药组的20例中有9例、CS 与AS 并用组的7例中有3例发生了糖尿病,其发生率为44%(12/27)而在作者的观察组中,AS 单独使用组的2例及CS 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吸烟影响药物作用或药物动态的代表药物,结合作者等的动物基础实验结果进行解说。基础实验主要介绍吸烟对临床常用口服支气管扩张药茶硷及抗溃疡药甲氰咪胍血中动态的影响。一、受吸烟影响的代表性药物已知吸烟会促进茶硷在肝脏中的代谢,使其在血中的半衰期(T1/2)缩短,增加清除率,即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茶硷自血中消失快。吸烟对局麻药利多卡因的影响,一般认为吸烟者口服该药时的生物利用率比非吸烟者低,伹静脉给药时,吸烟对酶活性诱导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9.
质子泵抑制剂的开发与作用机理亚砜咪唑(H168/68)是1979年瑞典H(?)ssle 公司研制的抑酸作用最强的含有苯并咪唑核的一种化合物。它抑制组织胺、乙酰胆硷、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本药作用于壁细胞的H~+—K~+ATP 酶,这一点与H_2-受体阻滞剂、抗胆硷能药不同。在试管中亚砜咪唑使猪胃粘膜提取的H~+-K~+ATP 酶失活,但阿托品、甲氰咪胍则不能  相似文献   

10.
对24例肝细胞癌行TAE(动脉插管栓塞)疗法后发现,9例出现腹水、肝性脑病或高胆红素血症等肝功能不全征候(A组)。因此作者对未见肝功能不全征候的15例患者,在施行TAE疗法前,和进行18次(B组)肝储备机能和一般肝功能检查的做了比较。对施行TAE疗法出现肝功能不全征候的可能进行了预测。虽然两组间未见50gOGTT血糖曲线型和ICGRmax差别,但ICGRmax<0.3的3例均是A组病例,A组ICG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称ITP)的治疗还有很多不同意见。本文以我院治疗的ITP病例为主,研究了其临床过程、治疗方法,特别对初期使用类固醇(以下称S剂),切脾的适应症,血浆疗法的疗效,加以研究。1977年4月~1980年11月,作者治疗过根据厚生省ITP调查研究班的诊断标准,诊断为ITP的27例。发病6个月,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者为慢性型。27例中急性型15例(56%)、慢性型(包括复发病例)10例(37%),目前仍在观察中2例。年龄:3个月~9岁,3~5岁占40%以上。急性型15例中有13例在病初即使用S剂,用药6周后全部病例血小板数均达10万以上(1周以内者20%,2周以内60%);未使用者2例,血小板数未见增加,使用S剂后分别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前列腺素持续动脉注射疗法和抗血栓疗法治疗34例四肢慢性动脉闭塞症,其中动脉注射疗法治疗2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4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例;巩皮症1例),抗血栓疗法治疗8例(全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全部病例都取得良好效果。两组对比观察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由基的基础与临床专辑(二)肾脏疾病与自由基太和田滋等一系列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资料指出,活性氧与肾小球肾炎及肾功衰竭的发病和进展有关。在肾脏疾病的治疗方面,除了对肾病综合征采用类固醇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等药物疗法外,还在应用多种多样的疗法。本文中,作者...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由精神因素及各种物理化学刺激,使防御因子减弱,攻击因子增强,H~ 逆扩散所致,为此,治疗上寻找能增强防御因子,抑制攻击因子,防止H~ 逆扩散的药物。一、甲腈咪胍(Cimetidine) 因组织胺能促进胃液分泌,它存在于胃粘膜细胞H_2受体(H_2—R),对此,设想存在着能作用于H_2—R,与组织胺互相竞争,而达到抑制胃液分泌的药物,其构造与组织胺类似。1975年英国Brimblecombe合成甲腈咪胍。它具有强力抗胃液分泌作用,副作用又小,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丙型慢性肝炎的干扰素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干扰素疗法作者试验研究了33例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其中29例 HCV 抗体阳性),用α-IFN3~9MU×2次/周,可取得降酶效应,肝组织所见亦获改善,但停药或减量便多呈肝功恶化,为保持转氨酶正常,必须继续用药。Davis 等(1989)报道了经治丙慢肝166例,分为①α-IFN3MU×3次/周×24周;②α-IFN1MU×次/周×24周;③无治疗对照。结果,3MU/次组有效率为46%,1MU/次组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肝炎的生存率仅为15~30%。类固醇激素疗法、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特殊成分的氨基酸输液和血浆交换等治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前统计,重症肝炎急性肝功不全中,甲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醋氨酚中毒性肝炎近10年的生存率已提高到50%,但非甲非乙型肝炎和氟烷等药物性肝炎却毫无改善,其生存率仅为10%,后者为难治性肝炎,多呈亚急性经过,施行肝移植者,生存率提高到62.5%(10/16例)。Starzl 等报告,自引进环孢菌素 A 治疗以来,施行肝移植术者13例(13/29)存活7例,生存率为53.8%。未施行手术者16例,存活3例,生存率为18.8%。累积生存率(18月后)两组间也有显著差异。肝移植组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非甲非乙型肝炎十分容易转为慢性,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止方法。日本千叶大学第一内科田辺雄一先生等,在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的急性期,应用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G-I 疗法),取得可喜的效果。对象是60例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患者,潜伏期均在2周以上,谷丙转氨酶(GPT)峰值显示200mU/ml 以上,发病前后均未给予过抗菌药和抗癌药。这些病例分为2组:G-I 疗法组共17例,把胰高糖素1mg 和胰岛素10个单位加到10%葡萄糖液500ml 里,1天三次,每次3小时内静点完,连续治疗3周。另外43例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     
一、预防糖尿病的研究2 0 0 1年 8月 6日美国国立卫生院 (NIH)将原定进行 4年的糖尿病预防研究 (DPP)于第 3年终止 ,并发表了其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糖尿病前阶段的糖耐量异常 (IGT)进行积极干预看是否可抑制糖尿病的发病。共观察IGT 3 2 3 4例 ,平均年龄 51岁 ,平均体重指数 (BMI) 3 4。随机分为 3组 :①L组 1 0 99例 ,进食低脂饮食 ,每周施行运动 1 50分钟以上 ,目标为体重减少 7%以上 ,为积极改善生活习惯组 ;②M组 1 0 73例 ,每日服用二甲双胍 ( 850mg/片 )2片 ,开始第 1周每日 1片 ,为药物治疗组 ;③C…  相似文献   

19.
皮肌炎的血浆交换疗法(plasma exchange,PE)是Brewer1980年报告的。日本在1984年由寺井等首先报告。这些病例均为小儿皮肌炎,认为用PE法是清除了小儿体内γ-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从而改善症状。对成人型皮肌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几乎未见到这类病人的PE疗法报告。本文作者试用PE疗法治疗抗类固醇和免疫制剂的成人型皮肌炎病例获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病例23岁、男、面部红斑、四肢肌力低下。根据临床症状、血中肌原性酶升高,皮肤肌肉活检所见及肌电图的表现确诊为皮肌炎而入院。开始予以培他米松6mg/日,口服,症状有所改善,1个月后改善停  相似文献   

20.
(4)小结以小柴胡汤,桂枝获苓丸为主的中药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上是有效的,有明显降低GOT、GPT作用。HBe抗原阳性14例在长期投药(平均3年)经过中有71.4%阴转或血清转换,尤其对年轻的e抗原阳性病例小柴胡汤有效。e抗原持续阳性病例很多是瘀血证,与中医学的病期进展有关。对e抗原不起作用的无效组用中药治疗有一定限度,有时并用干扰素疗法可获显效。中药能改善自觉症状,副作用也少,适手长期用药。2.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1)对象及方法对象是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58例,男34,女24。平均年龄52.2±11.8(22~76)岁。50岁以上者40例(69%)。包括输血后肝炎18例,28例施行了肝活检,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