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病例简介患者 ,男 ,18岁 ,主因头痛、恶心、呕吐 4 d,口角流涎 1d入院。于 2 0 0 2年 3月 14日无明显原因出现头部剧痛伴恶心、呕吐 ,在村卫生所以“感冒”输液治疗 3d,头痛减轻 ,但出现右嘴角流涎 ,视物成双 ,为明确诊断来院。发病来饮食量少 ,精神差、无抽搐。查体 :T 37.  相似文献   

2.
莱姆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螺旋体 ( 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经蜱传播 ,以某些小型哺乳动物为宿主 ,该病自从 1 975年被发现以后[1] ,其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 ] ,而且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 ,莱姆病的病原学研究也在逐步深入。1 莱姆病螺旋体的病原学伯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螺旋体 ,微嗜氧。由表层、外膜、鞭毛、原生质四部分组成 ,在含发酵糖、酵母 ,矿盐和还原剂的培养基内生长良好 ,常用 BSK培养基培养传代 ,最适温度32℃~ 35℃ ,Norris等的研究表明用 BSK— H…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姆病(Lyme disease,LD)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美国Steere AC博士于1977年首次报告经蜱叮咬传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分布广泛,现已有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包括:脑膜炎、关节炎、神经根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心肌炎、精神异常等,严重者可致终身残废、甚至死亡。莱姆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是对人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疾病〔1〕。1992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  相似文献   

4.
<正> 1 研究简史 早在1909年欧洲就报道了“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简称ECM,在1913年指出该病与硬蜱或与硬蜱叮咬有关;1921年在瑞典报道过ECM;1949年发现青霉素治疗ECM有效,1955年Ein-der及同事通过将ECM病人皮损传给三个志愿者,重复出ECM,并用青霉素治疗有效。但由于对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病原体一直未查明,几十年来一直是个谜。直至1975年美国Connecticut州西南发生了一连串的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又称神经莱姆病,以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多样化且无特异性为特点,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有神经系统损害的莱姆病7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储存宿主为啮齿动物,传播媒介是蜱类。民乐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迅速,人群接触疫源动物及传播媒介的机会频繁。为此,我们于2007年开展了莱姆病流行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该县莱姆病流行现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自然灾害对自然疲源性疾病的影响分为灾害发生前、中、后三个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产生影响,即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和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世界各民族中都有嗜食或饲养某些野生动物的原始习惯 ,这并不意味是好的习惯 ,因为这些习惯可致人类疾病。现代交通的发展 ,使旅行者探险者扩大了足迹 ,也使人类有更多机会接触野生动物和接触人兽共患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 ,可致人类疾病的常见野生动物有 :(1)龟 :进食未熟的龟肉、龟血 ,可能致发生咳嗽、咯血。进食蚯蚓、蜗牛或其他节肢动物也可致此病。[1] 。(2 )鳖 :有病的鳖可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这种细菌也会使人得病。貉、水貂、獭兔也有此细菌[2~ 3 ] 。(3)蛇 :生饮蛇胆蛇血 (如蛇胆酒、蛇血酒 )可致鞭节舌虫病 ,引起高热、腹痛。…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荧光方法(IFA)对湖北省东北部地区的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总感染率为8.8%(24/272),其中林区居民及非林区居民感染率分别为12.8%(22/172)及2.0%(2/10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共采集蜱484只,其中微小牛蜱308只,豪猪血蜱136只,二棘血蜱40只。经检测,不同蜱种带菌率为0~15%。本调查证实湖北省东北部地区存在莱姆病,人群感染菜姆病与环境性蜱暴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陕西省发现莱姆病1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是否存在莱姆病患者,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莱姆病血清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病原学采用培养分离和暗视野观察,辅助临床生化学。临床表现和体检及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发现莱姆病患者14例,其中关节损伤型7例,占患者总数50.0%,心脏损伤型和肾脏损伤型各2例,各占14.3%,肝脏损伤型、游走性红斑和结膜炎型各1例,各占患者总数的7.1%;患者职业分布主要为林业工人和山区农民,分别占职业患病总数的50.0%(7/14)和42.9%(6/14),均有蜱的叮咬史: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有很好的效果。结论首次证实陕西省存在有莱姆病患者,建议当地医务人员在疾病的诊治中注意莱姆病的鉴别诊断,并作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院 1988~ 1998年收治的 12 6例流行性出血热(EHF)进行临床分析 ,旨在探讨EHF的临床特点 ,为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来源 :均为我院 1988~ 1998年之间收住院治疗病例。在发病后 1~ 6天入院。并均经特异性血清学检验后确诊 (EHF间接荧光抗体测定 1∶2 0为阳性 )。其中男 6 4例 ,女 6 2例。各年龄组发病人数见表 1;首发临床症状和体征见表 2、表 3;常规临床检验见表 4。依照 1986年南京会议《EHF防治方案标准》诊断分型 :轻型 :17例 ,13 5 % ;中型 :33例 ,2 6 2 % ;重型 :4 3例 ,34 1…  相似文献   

14.
构皮滩水电站库区沿岸几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查明构皮滩水电站(以下简称电站)库区沿岸主要宿主动物,了解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和莱姆病的疫源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库区遵义市辖区内的3个县7个镇9个点,采集啮齿动物的肝、肺、肾、膀胱和滤纸血标本,分别检测鼠疫F1抗原、出血热HV抗原和抗体、培养分离钩端螺旋体和莱姆螺旋体。结果:捕获啮齿动物9种294只,黑线姬鼠为耕作区优势鼠种,褐家鼠为住宅区优势鼠种,检测出血热抗原阳性2份,分离出钩端螺旋体1株(未定型)。未检出鼠疫菌和莱姆螺旋体感染。结论:电站库区沿岸存在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开展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和灭杀家、野栖鼠类是控制鼠传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探讨国内莱姆病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莱姆病研究呈下降趋势、论文主要分布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核心作者偏少,没有形成莱姆病研究团队,且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科研项目资助缺乏力度,特别是缺少省部级课题支撑;文献多集中在流行病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鼠类动物和媒介蚤的种群、密度和鼠疫感染状态,为制定鼠疫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物鼠疫调查方法,捕获鼠类动物和鼠体蚤。采用细菌培养法,间接血凝法、金标法和ELISA法检测鼠疫菌、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结果鼠类动物捕获率为1.30%,黄胸鼠为优势种。鼠体蚤指数为1.4587,印鼠客蚤指数为0.2376,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316份鼠类动物肝脏303份鼠类动物血液标本和173组集群蚤组未检出鼠疫菌感染阳性。结论2011年安龙县未发现鼠疫,但仍存在发生鼠间鼠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某部驻区蜱类及鼠类的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 ,我们从 2 0 0 1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间对该区域进行了蜱类和鼠类的现场调查。1 生境特点与调查方法1 .1 调查区域的生境特点 所选调查区域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腹地 ,该区地面覆盖约 5 0 cm厚的腐植质 ,林木以阔叶林为主 ,间或针阔混交林 ,夹杂有低矮灌木丛 ,平均气温 4.0℃ ,最高 3 3 .6℃ ,最低-44 .1℃ ,平均相对湿度 70 % ,平均降水量80 3 .5 mm,年平均日照时间 2 3 2 4.0小时。选择某部营区及周围林区进行调查 ,所选调查点为部队经常涉足的地区。1 .2 蜱密度调查  2 0 0 1…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是由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近年来 ,随着防疫机构普遍推广应用乙脑疫苗以来 ,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乙脑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规律亦发生了变化。 1997~ 2 0 0 0年共收治乙脑患者 98例 ,现综合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1997~ 2 0 0 0年共收治乙脑患者 98例 ,农村 78例 ,占 80 % ,城镇 2 0例 ,占 2 0 %。 7月份发病 5例 ,占5 1% ,8月份 89例 ,占 90 8% ,9月份 4例 ,占 4 1% ,发病时间最早为 7月 17日 ,最晚为 9月 5日。发病年龄在 10岁以下 2 1例 ,占 2 1 4 % ,11~ 2 0岁 2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2年蓬莱市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共发生8种183例,死亡16例,年均发病率为4.54/10万,病死率为8.74%,发病前三位的依次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发热伴血少板减少综合征(SFTS)、恙虫病等,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偶有散发或输入性传染.大多发生于4~10月之间,占83.06%.病例以35~64岁之间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9.4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6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1.97%.结论 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重点破坏农村劳动力.因此,应加强疫情监测、免疫接种,提高诊疗技术和疑似病例筛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开展防鼠灭鼠、动物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