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l区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并配合行为学测试确立模型。术后4天电针“中冲”、“涌泉”治疗,电镜观察海马CAl区神经元变性、坏死情况。结果:VD大鼠治疗后的海马CAl区神经元变性、坏死情况明显好转,其异常改变的神经元数量明显下降,效果优于盐酸川芎嗪治疗对照组。结论:电针“井穴”可减轻海马CAl区神经元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2.
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给予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和药物喜德镇治疗7天,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CA1细胞数目做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海马CA1区的场数目、面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减少,电针和药物可明显增加各参数,电针增加面密度的作用优于药物.电针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增加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3.
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给予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和药物喜德镇治疗 7天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CA1区细胞数目做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海马CA1区的场数目、面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减少 ,电针和药物可明显增加各参数 ,电针增加面密度的作用优于药物。电针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 ,增加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4.
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给参电针肾俞,膈俞,膈俞,百会穴和药物喜德镇治疗7天,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CA1区细胞数目做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海马CA1区的场数目,面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减少,电针和药物可明显增加各参数,电针增加面密度的作用优于药物,电针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增加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5.
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对海马CA1区p5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燕珍 《福建中医药》2007,38(2):45-46,59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总称。本实验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对VD大鼠脑内的p53的表达进行基础性研究,以期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及电针治疗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相关基因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VD小鼠模型,电针肾俞、膈俞和百会穴,对照纽灌胃喜得镇,分别于治疗1天和7天后,以FCM法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HSB70表达。结果:术后1天,模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术后7天较术后1天还高。说明海马细胞由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而出现凋亡。术后1天,模型小鼠海马细胞HSP70表达明显下降,7天时则显著升高。电针和喜得镇在两个时点均可上调小鼠海马细胞HSP70的表达,降低凋亡率,但以电针作用为优。结论:电针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可能是电针改善VD小鼠智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对拟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尼莫地平组。采用反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VD模型。术后当天动物苏醒后开始治疗,电针组以疏密波、频率2/80Hz、强度2mA刺激"百会"大椎"足三里"膈俞"10min;尼莫地平组灌服尼莫地平液30mg/kg。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15d。治疗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与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均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和尼莫地平组较模型组均显著提高(P<0.01,P<0.05),且电针组对小鼠记忆能力的改善优于尼莫地平组(P<0.01,P<0.05);模型组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及尼莫地平组均见少量凋亡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显著提高V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海马细胞过度凋亡,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相关基因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VD小鼠模型,电针肾俞、膈俞和百会穴,对照组灌胃喜得镇,分别于治疗1天和7天后,以FCM法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HSP70表达。结果:术后1天,模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术后7天较术后1天还高。说明海马细胞由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而出现凋亡。术后1天,模型小鼠海马细胞HSP70表达明显下降,7天时则显著升高。电针和喜得镇在两个时点均可上调小鼠海马细胞HSP70的表达,降低凋亡率,但以电针作用为优。结论:电针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可能是电针改善VD小鼠智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黎  赖新生 《针刺研究》2003,28(4):251-254
目的 :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 (VD)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 4 血管阻断模型 ,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并用电镜观察鼠脑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组海马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形态损害明显 ,胶质细胞变性、水肿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电针能明显减轻或抑制缺血的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的损害。结论 :电针明显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与其对脑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微血管的全脑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电针督脉穴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改善情况及可能机制,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侧颈总动脉血管阻断加硝普钠降压法复制VD大鼠模型。对VD大鼠模型进行西药(喜得镇)、针刺和电针干预。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学习记忆情况。[结论]①各治疗组均可改善VD模型大鼠的认知能力,提高学习记忆成绩;②与西药组和针刺组比较,电针组能明显提高VD大鼠海马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头部发际区排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智斌  牛文民 《中国针灸》2007,27(6):412-414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头部发际区排针法,对照组(60例)采用口服都可喜。应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社会活动能力调查表(FAQ)、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表、主要症状观察(MS)评分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DS、MMSE、FAQ、NFD、M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HDS、MMSE、FAQ、NFD、M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为8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部发际区排针法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认知损害和痴呆是认知障碍和痴呆以及脑血管病领域研究方面的交叉点。有效的识别和诊断血管性认知损害可减缓和防止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原络配穴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治疗为观察组,设单纯都可喜为对照组,观察6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MMSE、HDS-R、ADL变化.结果:观察组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HDS-R的评分,改善ADL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为8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可改善VD患者的智能水平,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都可喜治疗.  相似文献   

14.
耳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与nNOS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耳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VD)学习记忆的改善及与nNOS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的方法,建立大鼠VD模型,然后进行耳穴肾, 脑针刺治疗,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nNOS蛋白的变化,并用Nissl染色方法,结合图象分析统计海马神经元丢失比率;同时采用Y型迷宫,进行行为学检测,定量测定其学习记忆成绩,结果 耳针治疗后VD大鼠海马CA1区nNOS蛋白表达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技失比率较VD模型组减少,与学习记忆成绩呈负相关。结论 耳针改善了VD大鼠学习记忆,这可能是针刺抑制脑缺血后nNOS的过量增加,达到对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对照组给予石杉碱甲口服,治疗组用通窍活血汤治疗。2组在治疗1个月后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判断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3%,对照组总有效率7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缩短,波幅升高(均P<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治疗VD疗效确切,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助于诊断VD并检测症状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观察头穴不同留针时间对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差异.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穴久留针组(A组),应用头针穴位长时间留针治疗(留针10 h);头穴电针组(B组),应用常规头针穴位电刺激治疗(留针30 min);药物治疗组(C组),口服脑通片(10 mg,每日3次).应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3、T4、FT3指标.结果:治疗后3组HDS、MMSE、FAQ评分改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上述评分较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T3、FT3水平升高,其变化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穴留针10 h与留针30 min均可促进VD患者智能、社会活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吴兵兵  周德生  廖端芳  郭纯  黄莹  邓龙 《河北中医》2016,(10):1479-1483
目的观察姜黄益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基础药物+尼麦角林片治疗,治疗组予基础药物治疗+姜黄益智胶囊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安全性评价。比较2组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3.9%,高于对照组(64.5%,P0.01)。2组治疗1、3个月后MMSE评分均升高,NIHSS评分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MMSE及NIH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后rCBF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rCBF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姜黄益智胶囊能更有效地治疗VD,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局部脑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回顾中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针灸治则的基础上,指出辨证循经取穴施术是针灸治疗本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立足于学科前沿,学贯中西医,寻找突破口是今后研究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在改善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肽物质方面的作用,探讨艾灸治疗VD的部分机制.方法:875例VD患者随机分成艾灸组(43例)和西药组(44例).艾灸组隔附子片灸百会,悬灸神庭、大椎;西药组口服吡拉西坦素片,经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智能检查量表(HDS)、智能改变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与学习记忆相关脑脊液中的活性物质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结果:艾灸组总有效率为81.4%(35/43),优于西药组的63.6%(28/44)(P<0.01).两组治疗前后HDS、MMSE与AD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P<0.01),艾灸组MMSE、ADL量表评分改善优于西药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脑脊液SS、AV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艾灸组治疗后SS、AVP水平与西药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艾灸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还是在调控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肽物质方面均优于口服吡拉西坦素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像学支持下的痰浊蒙窍型与瘀阻脑络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方法:运用中医辨证分型出痰浊蒙窍型和瘀阻脑络型血管性痴呆,各20例,对以上患者进行MRI检查以及MMSE和SDSD量表分析.结果:两证型患者半数以上存在多发性梗死,验证患者均为脑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障碍,对两组患者进行MMSE量表及SDSD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MMSE得分高于瘀阻脑络型,而SDSD得分低于瘀阻脑络型与临床症状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