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松质型骨样骨瘤与骨皮质型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尚有一定难度。发生于长骨骨端、椎体及附件的骨样骨瘤,应注意与骨母细胞瘤相鉴别,而发生于骨干骨皮质的骨母细胞瘤应注意与骨样骨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足骨,由附骨、跖骨和趾骨组成。附骨属于短骨,每侧7块。近侧列包括位于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中列为偏内侧的足舟骨,位于距骨的前方;远侧列由内至外依次为位于足舟骨前方的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距骨的上面和两侧为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跟骨后部的粗隆为跟结节。  相似文献   

3.
针对种植中骨维度不足的问题,常分为垂直骨量及水平骨量不足,口腔种植中骨增量技术术式很丰富,如骨移植、引导骨再生、骨挤压、牵张成骨、细胞基础的骨重建等,本文就临床常用的解决水平骨量不足的骨劈开术的术式、愈合方式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 跟骨由两个骨化中心形成。主要的骨化中心形成跟骨体;副骨化中心形成跟骨骨突,然后在12—14岁时与跟骨融合,形成跟骨后部末端。1912年,Sever联系儿童常见的跟骨疼痛与X线显示的跟骨骨突密度增高(硬化)、形状不规则等改变,认为是不完善的血液循环导致骨组织的部分坏死。Sever命名跟骨骨突炎,又称Sever氏病。  相似文献   

5.
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 方法  4 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臀大肌肌袋内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状骨。术后按期取材 ,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 结果  (1)颗粒骨在成骨过程中吸收较快 ,至术后 2 8d时完全被新生骨替代。块状骨成骨能力弱 ,以骨吸收为主。 (2 )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状骨 ,bFGF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减少(Osteopenia)是由于骨吸收过程强于骨重建过程的结果。认识急性和慢性骨吸收的X线征象,有助于推测骨减少的病因,进而建立初步诊断。一般认为骨矿化障碍的疾病呈慢性骨减少;而快速骨转换(turnover)的疾病(如废用性骨质疏松、甲  相似文献   

7.
骨形态结构的影像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骨的强度,骨的几何形态、微结构、骨质量等也是骨强度的决定因素,骨的形态结构变化对反映骨强度和预测骨折危险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介绍骨的形态结构及小梁微结构的影像学研究和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方法对骨强度和骨折风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的力负荷调节理论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骨骼用尽可能少的骨量来维持肢体的运动功能,在肢体抵抗力负荷和重力时充光刚性支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力负荷对骨骼的结构和骨量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骨骼每天受到数以千计的力负荷,负荷使骨骼发生应变,但只在非常规分布的应变、强应变及高速应变才具有强成骨能力。骨骼根据所受应变的大小,调节骨塑形和骨再建的启动和关闭。骨塑形能提高骨的强度和骨量,骨再建可以保持或降低骨强度和骨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通过骨塑形  相似文献   

9.
骨内压和骨内高压 骨内压是指骨髓腔内血流动力所产生的混合压力。文献中骨内压一词的说法很多,如:骨内压(intraosseous pressure)、髓内压(intramedullary pressure)、骨髓压(bone marrow pressure)等。它的正常值因种系、个体、不同骨和骨的不同部位而各异。因此,目前对骨内压的正常值和超过何值才算是骨内高压尚无一致看法。Arnoldi把骨内压的上限值定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逆行带血管蒂植骨治疗舟状骨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逆行带血管蒂植骨治疗舟状骨骨不连的疗效。方法从2003年3月—2009年5月我科收治舟状骨骨折骨不连病人16例,采用桡骨远端逆行带血管蒂植骨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月,采用Herbert和F isher的舟骨骨折分级评价系统,所有病人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月,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好的临床结果。结论桡骨远端逆行带血管蒂植骨治疗舟状骨骨折骨不连疗效好,可以作为治疗舟状骨骨不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核素骨显像观察不同骨移植物对实验动物骨干缺损修复的动态过程,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移植骨成活状态。材料与方法:用ROI方法定量对比计算三种材料植入区和正常骨区放射性浓集比值。结果:A组(单纯人工骨组)6.01;B组(红骨髓复合人工骨组)7.95;C组(自体移植骨组)5.77。结论:单纯人工骨组和自体移植骨组植入后成骨代谢无显著差异,加入自体红骨髓的复合工人骨组移植区成骨代谢明显优于前两组,成骨代谢最旺盛期为2~8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评价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的方法。方法 8例上颌后牙缺失、可用骨高度不足种植义齿修复需要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4±12.8岁,经CT扫描三维重建确定每例患者缺牙间隙上方均伴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并且这些骨嵴和骨突符合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上颌窦底壁夹角小于70°的纳入标准。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实施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并完成患者口内的种植导航手术。术后即刻CT扫描分析种植体尖端与骨嵴和骨突的关系,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完整。结果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8颗种植体尖端2~5mm部分成功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并在骨嵴的近中斜面或远中斜面突破骨皮质,种植体尖端部分一侧位于上颌窦底壁骨嵴内,一侧位于上颌窦腔黏膜下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黏膜完整。结论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能为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可用骨高度,从而获得足够的种植体稳定性。要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安全地植入到骨嵴和骨突内,需要CT扫描三维重建进行骨嵴和骨突的选择及准确定位、模型手术和手术导板制作、导板辅助的种植手术、上颌窦底开孔钻的使用等步骤的严密配合。  相似文献   

13.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捷  于峣  吴宪尧  侯秋萍 《人民军医》2004,47(5):288-289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这种骨样组织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尚不明确。据国内统计,骨样骨瘤占骨良性肿瘤的1.66%,发病率低于国外。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关节创伤中骨挫伤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损伤,且多位于关节面骨皮质下,因其X线表现为阴性,易被临床忽略,而关节面骨皮质下骨挫伤如不及时制动治疗易引起创伤性骨关节炎。骨挫伤又称微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方法:收集200例转移性骨肿瘤的普通X线平片和CR片。结果:根据X线表现、病灶数目、肿瘤累及骨的数量分为①溶骨型(其中特殊表现为a骨皮质破坏型、b囊状扩张型②成骨型③混合型④多骨型⑤单骨型(a单骨-灶、b单骨多灶)。结论:多骨侈灶溶骨型或多骨成骨型是转移性骨肿瘤最典型最常见的X线表现有原发肿瘤病史或部位者,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容易,不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或不典型的X线表现者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6.
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管骨骨端,其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而发生于短管骨和不规则骨则少见。每因认识不足而发生误诊。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进行X线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兔骨内植入同种骨钉及聚酯棒的组织学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兔同种骨钉植入骨内后的组织学变化,为同种骨钉在内固定中的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并与聚酯棒作初步的比较。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成年新西兰兔26只,其中2只作为供体,取供体股骨中段皮质骨制成深冻/冻干辐照骨钉,受体兔径骨上端钻孔后植入钉或聚酯棒,分别于术后2,4,12,16和24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骨钉植入4周可见骨钉周边基质出现吸收腔,腔壁表同覆有薄层新骨,中骨结构无明显变化,随后骨  相似文献   

18.
一、骨的动脉骨的动脉滋养骨质、骨膜和骨髓。随着骨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发育时期,骨的血管分布均有所不同。长骨的血液供应有滋养动脉系统、骨膜动脉系统、骨端动脉系统和肌源动脉系统4种来源。(一)滋养动脉长管状骨的滋养动脉一般有1~2条,经骨的滋养动脉孔(管)进入骨内。滋养动  相似文献   

19.
陈穹  汪茂文  王钢  陈小昕  李广成  路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4):438-440
目的:探讨跟骨双45°斜轴位DR摄片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跟踝部外伤患者分别行足部正位和斜位、跟骨侧位和轴位DR摄片及跟骨双45°斜轴位DR片,取得跟骨不同部位骨质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跟踝部外伤患者经X线片或CT检查发现证实跟骨骨折46例,其中足部正斜位发现跟骨骨折21例;跟骨侧轴位片共发现骨折30例;跟骨侧轴位加双45°斜轴位摄片发现跟骨骨折42例,与跟骨侧轴位片相比,分别多发现跟骨前突骨折3例及跟骨结节内外侧突骨折6例。各个摄片方法对跟骨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45%、65%和91%。结论:跟骨侧轴位加拍双侧45°斜轴位DR摄片能明显提高跟骨骨折诊断率,尤其是对跟骨结节内外侧突及跟骨前部近跟距关节处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距骨是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骨之一,距骨正位片由于其影像与跟骨重叠,仅能观察距骨体一部分,侧位片是我们日常工作中观察距骨的重要位置。关于距骨的形态Campbels、沈氏、郭氏外科学均按乌龟形分为头、颈、体三个部分[1~3]。X线对距骨形态未作明确说明。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