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三位,其中36岁以下人群中占第一位。严重创伤后引起的生理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抑制以及早期确定性手术的实施,进一步扰乱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易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因此,在创伤后早期立即有效地控制各种原发损伤。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实践,对创伤外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创伤造成的死亡在人类死因中占第4位,在36岁以下人群中占第1位。多发伤病人机体环境紊乱、病情变化迅速,常导致严重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近20年来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临床治疗理念,是救治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新策略~([1])。对于合并骨折的多发伤病人,如何最大限度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是创伤  相似文献   

3.
<正>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始于1993年[1],是严重创伤疾病的一种治疗理论,主要基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最终结局决定于机体生理功能的极限”的认识,尽可能快速地帮助其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损伤的发展,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分期手术治疗方案,以确保原来可能无法经手术救治且病死风险极高的危重患者得到理想救治,从而挽救其生命[2]。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损伤控制理论已从仅适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外科技术,拓展到外科各个专业,  相似文献   

4.
内环境稳定是维持人体生命、组织及器官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条件。临床上,由于疾病、创伤、感染、大手术等侵袭或不正确的治疗措施,可引起机体内环境失衡及代谢改变。创伤应激反应在机体防御性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体炎症反应、代偿性抗炎反应和混合型对抗反应之间的平衡,对维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如果机体无能力进行调节或超过了机体可能代偿的程度,便会影响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影响病人预后。因此,应重视外科病人的内环境稳定及代谢问题,使病人能平稳度过严重应激阶段,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5.
严重创伤后机体应激平衡被破坏 ,肝脏可发生继发性损伤 ,糖皮质激素受体及热休克蛋白在严重创伤后机体应激功能调节、肝细胞抗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严重创伤后机体应激平衡被破坏,肝脏可发生继发性损伤,糖皮质激素受体及热休克蛋白在严重创伤后机体应激功能调节,肝细胞抗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高营养治疗是近代医学的一大进展。已经证明,在创伤,严重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等重症病人中,早期给予足够而恰当的营养,在促进合成代谢,保护病人的身体细胞群数(Body Cell Mass)和生命重要脏器,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稳定内环境等方面有良好效果,也为其他治疗提供时间和创造了条件。本文仅就创伤,感染等重症病人的热量和蛋白营养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导致过度应激反应,使机体分解代谢加速,呈负氮平衡,一方面加重了营养不良,同时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显著抑制.易导致创伤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故营养支持是创伤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观察对严重创伤后病人不同时间给予肠内营养,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并发感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创伤急救水平的提高,严重创伤早期救治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创伤后期感染的发生率仍极高,而感染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目前已有证据表明严重创伤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出现严重的紊乱。但严重创伤对机体细胞介导和体液介导免疫的影响程度目前仍有争议。淋巴细胞功能作为细胞免疫的一个标志,在创伤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动态检测严重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相似文献   

10.
肝损伤占腹部创伤的15%~20%,仅次于脾和胃肠道损伤占第三位,总病死率为10%~20%,严重肝损伤的病死率约为50%,合并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损伤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1-2].严重肝损伤是腹部创伤中救治难度最大的创伤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