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为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人们对再出血进行了较多研究,认为早期手术(入院后24小时内)能预防发病后几天内发生再出血,然而超早期再出血(入院至早期手术的时间内)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结果恶化的主要难题。本研究目的在于判断超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本组179例(男71例,女108例),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并准备早期手术。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用Hunt and Hess分类法分级。入院后半小时内行脑CT扫描,根据CT示蛛网膜下腔内出血量分为四组,并均及时进行CT复查以确定有无再出血。入院后1小时内采取血液标本,测定了凝血系统中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具有高病死率和高病残率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再出血和继发性脑缺血是导致患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随着动脉瘤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然而由于继发性脑缺血发生率的增高,其总的预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近年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纤溶酶抑制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减少再出血率50%;然而,较长时间治疗可增加脑积水和脑缺血的发生率。尽管早期手术可不用抗纤溶酶治疗,但SAH后几小时内手术者甚少,在早期手术前再出血者仍高达5.7%。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复合手术与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开封市中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3例复合手术与16例栓塞手术病例。结果术后栓塞组术后发生2例脑积水、1例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复合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复合组2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栓塞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复合组有4例功能障碍,栓塞组有8例功能障碍;两组出院及随访GOS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 0.05)。栓塞组1例1年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复合组未发生,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0 例中死亡2 例(6.67%),临床治愈和好转出院28 例(93.3%).2 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再出血脑水肿脑疝.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颅内高压、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并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针对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以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与脑出血、腑梗死和脯栓塞桐比,其具有如下特点:(1)病死率高,首次发病的病死率即达30%左右、再发可高达60%以上。(2)致残率低,若患经治疗后存活,几乎可不遗留任何后遗症。所以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水平,改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和更新技术手段具有极高的临床  相似文献   

8.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9.
青年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分析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诱因与健康教育要点。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情绪激动、过早及剧烈活动、突发用力等影响血压和颅内压的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密切相关。结论针对再出血诱发因素,采取有效健康教育,是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计划单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护理计划单实施护理.结果 44例患者安全度过术前危险期,并成功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痊愈出院.2例再发出血,再发出血率4.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20%.其中1例不治死亡,1例出血后行急诊栓塞,术后患者仍意识不清,转脑外科急诊行减颅压术,5d后死亡.结论 护理计划单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应用对预防再出血,保障患者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在大鼠脑组织中白介素33(IL-33)的变化情况并探讨IL-3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可能作用。方法 SD大鼠被随机分为空白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 h、6 h、12 h、24 h、2 d、3 d组共7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测定IL-33的表达,用RT-PCR检测IL-33和IL-1βmRNA的水平变化。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引起IL-33表达的升高,同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IL-33和IL-1β的mRNA变化水平有正相关。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提高IL-33的表达;IL-33有可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后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分为6组,各手术组通过枕大池注血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假手术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假手术1组和手术1组用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aspase-3表达情况,作为细胞凋亡的标志;假手术2组和手术2组用于检测注血后3d处死动物,比较手术组与对照组脑含水量。假手术3组和手术3组用于通过Evan's蓝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结果手术1组的基底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3高度表达,与假手术1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了细胞凋亡;手术2组与假手术2组脑含水量相比增加,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手术3组脑组织Evan,s蓝含量明显增加,与假手术3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发血脑屏障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纤维蛋白原 (Fb G)动态变化及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发病 2 4小时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 1d及 3d,7d,14d,2 1d外周血 Fb G动态观察 ,比较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与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Fb G动态变化。结果 :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 7d Fb G明显升高 (P<0 .0 0 1) ,14d恢复正常 (P>0 .0 5 ) ,2 1d时低于正常 (P<0 .0 0 1) ;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发病后 3d,7d,14d Fb G均明显升高 (P<0 .0 0 1) ,2 1d时恢复正常 (P>0 .0 5 ) ,且发病后3d,7d,14d,2 1d Fb G均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患者 (P<0 .0 1)。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Fb G一过性升高 ,并发脑血管痉挛者更明显 ,动态观察 Fb G变化可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癫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作者对381例住院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72小时内发生癫痫发作进行了追踪研究,以探讨癫痫发作的前驱因素。低血钠时,或初次出血及再出血后12小时内,或动脉瘤手术时的发作与这些急性事件相关联故不将其作为后来的癫痫发作。35例(9%)在初次出血后12小时到1761天(中位数18天)有1次或多次癫痫发作。这一分析包括的变量为:性别,年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不同原因致脑或脊髓部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脑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剧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血性脑脊液[1].再出血是其致命的并发症,我院近5年共收治的SAH患者103例中有18例并发再出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SD 大鼠脑皮层中自噬标志物LC3 和Beclin-1 表达的变化.方法 雄性SD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H 组,采用视交叉池注血技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SAH 组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 h、12 h、24 h、48 h 后取额底和颞底脑皮层,分别用western blot 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自噬标志物LC3 和Beclin-1 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标志物LC3 于6 h(P<0.05)后明显升高,24 h(P<0.01)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同样Beclin-1 也于6 h(P<0.05)后明显升高,24 h(P<0.01)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中自噬途径被激活,并在24 h 时活性最强,因此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急性期脑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脑积水是严重的三大并发症。本文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观察,得出脑脊液置换对SAH具有较好疗效,但也存在一些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06年3月诊断明确的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于首次发病后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前Hunt-Hess分级分为颅内动脉瘤手术前病情加重组(27例)和手术前病情未加重组(162例)。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对11项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与手术前病情加重最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Hunt-Hess分级(OR=2.739,95%CI:1.721~4.359;P=0.000)、意识障碍(OR=4.863,95%CI:1.687~14.020;P=0.003)和运动功能障碍(OR=3.579,95%CI:1.064~12.042;P=0.039)等3项因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失语、脑积水、脑内或脑室出血及高血压病史等因素无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Hunt-Hess分级≥3级、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项指标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病情的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一般所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即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  相似文献   

20.
作者近八年来在经手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动脉瘤306例中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者21例(占7%).本文就此21例的诊断和治疗分析讨论,此21例中男14例、女7例,52%在平均年龄35岁以下.最小者14岁、最长者55岁,10例位于左侧11例位于右侧,全部病例都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两例于术前有再出血史.大多数病例(80%)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周后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