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上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方法运用四诊方法收集15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病史资料、客观指标数据,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为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组,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等分别对其进行辨证,得出辨证结论。结果中医证型中,气虚痰瘀型的斑块阳性率最高,达81.13%;气虚血瘀型次之,占59.52%;而气虚痰浊和痰热型的斑块阳性率最低,均为33.33%。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时以气虚血瘀为主证,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时以气虚痰瘀为主证。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气虚痰瘀证和气虚血瘀证为最主要的证型,其次为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浊证、阴虚证和痰热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AS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CAS稳定斑块患者中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所占比例较大.CAS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稳定斑块患者以虚证多见,不稳定斑块患者以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见.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稳定性不同,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型CAS稳定性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因素。方法: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先明确其中医证型,再比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关系,中医证型与硬化程度关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78.57%有斑块,痰湿型患者85.71%有斑块,血瘀型患者92.31%有斑块,气虚痰瘀型患者84.61%有斑块,这几种证型有斑块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其它证型患者的硬化程度较轻,各证型的有斑块率均在60%以下。所有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X2=2.245,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靶器官损害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8种中医证型:即气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型、瘀血型、气虚痰湿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各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不能区分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方法:对375例CI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各证型CAS斑块发生率和血脂的情况。结果:各证型CAS斑块检出情况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经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示风痰瘀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医证型的TG与HDL-C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风痰瘀阻与其他证型的TC与LDL-C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程度不同,风痰瘀阻证是CI、CAS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动脉超声特点。方法:通过对2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部位、性质,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动脉超声表现。结果:2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气虚痰瘀互结证69例(31. 94%)、阴虚痰瘀互结证65例(30. 09%)、阳虚痰瘀互结证37例(17. 13%)、气滞痰瘀互结证24例(11. 11%)、血虚痰瘀互结证21例(9. 72%)。气虚痰瘀互结证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3级(50. 72%)多见,其次为2级(40. 58%);阴虚痰瘀互结证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3级(60. 00%)多见,其次为4级(24. 62%),两组比较差异有意义(P 0. 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斑块发病部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气虚痰瘀互结证软斑出现频率最高(57. 97%),其次为阳虚痰瘀互结证(56. 75%),与气滞痰瘀互结组、血虚痰瘀互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气滞痰瘀互结证硬斑出现频率最高(41. 67%),与气虚痰瘀互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气虚痰瘀互结证和阴虚痰瘀互结证为主,气虚痰瘀互结证和阴虚痰瘀互结证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3级多见;气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软斑的出现频率较高,气滞痰瘀互结证硬斑的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所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缺血性中风病例308例,采集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具体指标为内膜-中层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型;按照中医辨证的统一标准进行辨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候与颈动脉超声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与中医证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程度: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1级者较多;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2级者较多;痰热腑实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4级者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ouse积分分析显示:风痰阻络证斑块积分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分型统计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常见颈动脉狭窄2级;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常见颈动脉狭窄程度为1级;痰热腑实证较多出现颈动脉狭窄程度4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风痰阻络证斑块积分最重,其次为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斑块积分程度最轻的证型为风火上扰。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中医各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其对各证型ACI的防治意义。方法回顾研究152例ACI初诊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定量测定发病第3、7、14日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CI各证型在发病后第3日和第7目的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在上述两个时段,ACI各证型的血浆D-二聚体升高程度各不相同,其中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和气虚血瘀证以痰血瘀阻为主的证型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第14日,ACI风火上炎讧和阴虚风动证的血浆D-二聚体均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气虚血瘀证和痰热腑实证较第7日稍有下降(P〉0.05),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风痰瘀阻证较第7日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ACI痰、瘀证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ACI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冠脉CT结果将103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17例、单支病变组48例及多支病变组38例,分析三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较多(P〈0.05),单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比例较高(P〈0.05);多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及心气亏虚证较冠状动脉狭窄组明显上升(P〈0.05);痰浊痹阻证IMT值与斑块积分大于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P〈0.05),心气亏虚证斑块积分大于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两组(P〈0.05),显著小于心血瘀阻证(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颈动脉超声结果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1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采集,同时记录其既往病史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予行颈动脉彩超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脂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情况的关系。结果:(1)主要复合证型为5种: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风痰瘀血、气滞血瘀,并将复合证型细分为5个单一证型: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气滞型;(2)单一证型中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多见于70岁以上年龄组;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3)气虚痰瘀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其中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证型间LDL-C、TG、TC都偏高,HDL-C则偏低,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颈动脉超声显示有斑块的患者总共有174例(91.10%),各复合证型的单双侧斑块病变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单一证型气虚、痰浊和血瘀证型占多数,复合证型以气虚痰瘀多见,在气虚痰瘀证中的各种合并病患病率最高,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的特点。血脂异常(高LDL-C/TC/TG,低HDL-C)覆盖颈动脉硬化的所有证型,而动脉斑块厚度及长度各个证型间比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S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CAS住院患者411例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好发部位、动脉斑块性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2)CAS的斑块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均与血瘀、痰浊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C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痰浊、血瘀和痰瘀互结可能是促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痰浊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生和粥样斑块状态与痰浊型冠心病的相关性,以冀作为评价痰浊型冠心病痰浊证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初诊为痰浊型冠心病患者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阴性者30例为对照组,CAG阳性者66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9例],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状态,分析其与痰浊证相关性。结果:颈动脉IMT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65.15%,对照组为10.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85.0%,敏感性71.6%,阳性预测率89.8%。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IMT,SAP组、AMI组、U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冠脉造影显示随病变累及冠脉数目增多,表明中医证候积分与冠脉病变数呈正相关(r=0.6101,P〈0.05)。结论:痰浊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斑块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痰瘀同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梗死痰瘀本质及痰瘀对其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给予西药降血压、降颅内压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辩证分风痰上扰、痰瘀阻络、痰热腑实、痰闭心神、气虚血瘀5型,在对照组用药榧耻,以加味脑散辩证分型化裁化治,30d为1个疗程。结果:无论疗效、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证候积分的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但2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病例证型多呈气虚血瘀及痰瘀阻络型。结论:急性脑梗互主要以痰、瘀为纳、风、火、虚为目,痰瘀同治是其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3,34(3):290-29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一步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痰浊证及其他证型(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气滞证和寒凝证)的相关性。所有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心病前1周左右,行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痰浊证和血瘀证组颈动脉病变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痰浊证和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证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提供冠心病痰浊证和血瘀证及其他证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关系。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在入院后即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三型。同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SOD及TNF-α的含量。结果 SOD含量,气虚血瘀型最高,阴虚风动型次之,风痰瘀阻型最低。风痰瘀阻型SOD含量与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风动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风痰瘀阻型最高,阴虚风动型次之,气虚血瘀型最低。风痰瘀阻型TNF-α含量与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风动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SOD、TNF-α含量可推测病人病情轻重及炎症反应程度,亦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判断疾病轻重及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辨证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型3组,每组30例.另选3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血清CRP水平比较: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三个证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风痰瘀阻型与阴虚风动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有炎症反应参与,血清CRP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的微观变化,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微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入选的309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计算等统计学方法。结果: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有4个:痰热腑实证105例(占34.0%),气虚血瘀证90例(占29.1%),风痰上扰证64例(占20.7%),痰瘀阻络证50例(占16.2%)。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讧候分型以痰热腑实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再次为风痰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相对最少。本研究还发现痰瘀互结,腑气不通是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证候特征,提出祛瘀涤痰通腑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