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肾缺血预处理和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IP),肾缺血预处理(RIP)及双下肢缺血预处理(DLIP)兔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3种方法对缺血/再灌(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成5组:正常对照(NC,n=6):离体心脏仅灌注KH液70分钟;缺血/再灌(I/R,n=6)离体心脏灌注15分钟转为工作心15分钟后停灌45分钟,恢复灌注15分钟改为工作心30分钟,IP组(n=6),离体心脏灌注15分钟转为工作心15分钟后反复2次缺血5分钟/再灌5分钟,然后重复I/R组缺血/再灌注方法;RIP组(n=6),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分钟,放开5分钟,然后重复I/R方法,DLIP组(n=6);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分钟,松开5分钟,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RIP及DLIP组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I/R组(P<0.05),在ATP含量,SOD活性方面均优于I/R组(P<0.01),在心肌含量低于IR/组(P<0.05),在MDA含量,CK,LDH漏出方面均低于I/R组(P<0.01),结论:肾缺血预处理与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低温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超微结构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IP复合32℃浅低温晶体停搏液保护状态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IP采用2次5min缺血、5min再灌注,实验分为IP+32℃浅低温组和单纯32℃浅低温组。心脏灌注St.ThomasⅡ停搏液,缺血30min,37℃再灌注30min。采用血流动力学、生物化学及立体定量方法分析IP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再灌注后30min,IP组的LVDP、+dp/dtmax、-dt/dtmax恢复率明显高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再灌注末,IP组心肌ATP含量显著高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IP组心肌MDA含量显著低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IP组基本完好心肌细胞体积密度高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01),而严重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密度小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IP组心肌细胞间质体积密度小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IP组心肌组织内皮细胞有显著变性的毛细血管断面计数显著高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结论:IP复合32℃浅低温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周荣华  刘斌 《西部医学》2009,21(1):16-18
目的研究单纯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缺彬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4周龄),利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灌注其离体心脏,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KH液自主动脉逆行灌注心脏,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1 mmHg=0.133kPa),平衡灌注心脏15min,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Control)组:继续灌注15min;缺血预处理(IPC)组:缺血5分钟,再灌注10分钟。然后两组心脏均st.Thomas停搏液诱导停跳,常温(37℃)缺血60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min。记录冠脉流量(CF),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功能指标,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心肌细胞内丙二醛(MDA),高压液相色谱测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甘(ATP)含量,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计算心肌含水量(WC)。结果除IPC组再灌注60min时点的CF恢复率与对照组相近,其余再灌注时点IPC组的LVDP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和CAF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IPC组LDH、心肌含水量、MDA低于对照组,而ATP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预处理能减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王悦喜 《医学综述》1999,5(5):226-226
<正>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经一次或几次短暂心肌缺血而赋予心肌对以后较长时间缺血耐受的一种现象。最近,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作用发生在缺血后数分钟,2~4小时内作用消失,晚期效应(the second window ofprotection)则在24小时后表现最明显。IPC早期已被证实对再缺血心肌梗塞面积有保护作用,甚至在某些动物中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IPC晚期对长时间再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尚在争论之中。本文重点将对IPC  相似文献   

6.
黄芪注射液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纯黄芪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肌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幼兔(14-21d)随机分3组,每组8只,利用Langendorff模型灌注其离体心脏。平稳灌注30min后,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继续灌注15min;黄芪预处理组:则用黄芪注射液灌注15min。两组心脏均经历停灌30min(保温,保湿),缺血自动停跳及灌注40min复制全心I/R模型。观察各组的血液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心肌能量变化,病理学变化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结果 黄芪预处理组左心功能,冠脉流量恢复及再灌后心肌组织内ATP含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肌酶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半守量分析显示预处理组线粒体损伤轻于对照组,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于对照组。结论 黄芪注射液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 (OFRs)在缺血预处理 (IP)对未成熟心肌延迟性保护 (第二窗 )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 4周龄的幼兔 30只 ,随机分为 5组 (n =6 ) :Ⅰ组 ,正常对照组 ;Ⅱ组 ,缺血 再灌注损伤组 ;Ⅲ组 ,单纯IP组 ;Ⅳ组 ,IP +L -精氨酸 (L -arginine ,30 0mg kg)组 ;Ⅴ组 ,IP +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g kg)组。建立幼兔活体心脏缺血预处理及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 ,监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 ,化学比色法检测心肌一氧化氮合酶 (NOS) (iNOS eNOS)活性 ,同时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缺血预处理 2 4h后 ,各组间的LVDP、±dp dtmax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缺血 再灌注 6 0min ,Ⅱ组和Ⅳ组的LVDP、+dp dtmax、-dp dtmax恢复率低于Ⅲ组和Ⅴ组 (P <0 .0 1)。缺血前 ,Ⅲ组和Ⅴ组的iNOS活性高于Ⅱ组和Ⅳ组 (P <0 .0 5 ) ;再灌注 6 0min ,Ⅲ组和Ⅴ组的eNOS活性高于Ⅱ组和Ⅳ组 (P <0 .0 5 )。缺血前和再灌注末 ,Ⅲ组和Ⅴ组的SOD活性高于Ⅱ组和Ⅳ组 (P <0 .0 5 )。结论 OFRs对IP延迟性心肌保护起到了“触发物”的作用 ,而iNOS的升高可能仅是炎性反应标记物 ,eNOS活性的升高可能是形成第二保护窗 (SWOP)的原因之一 ,外源性NO取消了SWOP的形成 ,可能与其清除了OFRs有关。  相似文献   

8.
未成熟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成熟心肌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有别于成熟心肌。随着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发展 ,未成熟心肌保护问题亟待解决。未成熟心肌的发育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动物、种族或同一种族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 ,其心肌细胞发育成熟的时限均不一致 ,目前尚无明显分界线 ,但人们一般把未成熟哺乳动物 (豚鼠 <8d、羊 <6d、猪 <15d、新西兰兔 <4w、犬 <8w) ,新生儿、婴幼儿的心肌称为未成熟心肌[1] 。发育学上这个独特阶段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 未成熟心肌结构、功能和代谢差异未成熟心肌比成熟心肌结构更致密 ,心肌细胞数占心脏细胞总数的 60 %…  相似文献   

9.
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连续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多次短暂IP期间,ERP短时延长,无自发性心室颤动发生。经IP后的再次缺血-复灌期间,心室颤动阈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提示在离体大鼠心脏中,多次短暂IP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改良心肌保护液对短暂常温热缺血供心移植后的保护作用。②方法  1 8只家猪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C组 ) :供心低温灌注Thomas保护液后切取心脏 ,4℃保存 4h后行原位心脏移植 ;热缺血组 (W组 ) :供心低温灌注Thomas保护液前常温缺血 5min ,4℃保存 4h后行原位心脏移植 ;改良心肌保护液组 (E组 ) :供心常温缺血 5min后用改良保护液灌注 ,4℃保存 4h后行原位心脏移植。以心排血量 (CO)、心肌含水率、丙二醛 (MDA)、ATP、肌钙蛋白I(cTnI)水平和心脏超微结构作为观察指标。③结果 E组心肌含水率、MDA含量和cTnI含量明显低于W组 (F =4 .0 1~ 5 .78,q =2 .5 5~ 3.2 2 ,P <0 .0 5 ) ;E组CO和ATP含量明显高于W组 (F =4 .82~ 5 .6 3,q =2 .80~ 3.1 2 ,P <0 .0 5 ) ;E组与C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q=1 .90~ 2 .4 8,P >0 .0 5 ) ;超微结构显示 ,E组心肌损伤较W组明显减轻。④结论 改良心肌保护液可有效改善供心因短暂常温热缺血而造成的结构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了ATP敏感钾(KATP)通道开放剂Cromaklim(Cro)和预缺血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旨在阐明KATP通道是否参与预缺血对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机制。所得结果如下:(1)单纯缺血30分钟一再灌注180分钟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和心肌耗氧量均进行性降低,心肌梗塞范围为32.3%。(2)静脉注射Cro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单独应用和与心麻痹液联合应用对兔未成熟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影响,以了解心麻痹液在IPC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幼兔,体重220g~280g,兔龄14d~21d。麻醉及肝素化后,快速开胸取出心脏,浸入4℃Krebs-Henseleit缓冲液,30s内主动脉插管行Langendorff灌注,用39℃经混合气(O2:CO2=9%:5%)平衡的Krebs-Henseleit缓冲液灌注。32只兔未成熟心脏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Ⅰ(conⅠ,n=8),全心接受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组(IPC,n=8),接受5min缺血、10min再灌注预处理(IPC)和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对照组Ⅱ(conⅡ,n=8),接受4℃的St.ThomasⅡ心麻痹液使心脏停跳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复合心麻痹液(IPC+St.Ⅱ,n=8),接受IPC、St.Ⅱ灌注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记录心脏停跳前平稳灌注时冠脉流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作为基础值,并分别把再灌注后5、10、20、30、40min的CF、HR、LVDP、±dp/dtmax测定值表达为对其相应基础值的恢复率。记录IPC组与conⅠ在主动脉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测定各组再灌注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再灌注末心肌组织ATP含量。结果:复灌后IPC组与对照组Ⅰ相比在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恢复率无明显差别,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有增多趋势(但P〉0.05);IPC组在全心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再灌注末心肌ATP含量显著减少(P〈0.001)。而在IPC复合心麻痹液组HR、CF、LVDP及±dp/dtmax恢复率较对照组Ⅱ明显得以改善,且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结论:IPC在单独应用时不足以保护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未成熟心脏,反而有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而在与心脏停搏液合用时,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兔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在Langendorff离体灌注心脏模型,本研究首次观察到IPC心肌保护效应的获得需要心麻痹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 4 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组 )和 5 4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泵功能、肌酸磷酸激酶 (creatinephosphokinase,CPK)峰值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显示 :A组心脏射血分数及KillipI(无泵功能障碍 )率低于B组 ,A组KillipII IV(有不同程度的泵功能障碍 )率高于B组 ;CPK峰值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高于B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均 <0 .0 1)。结论B组CPK峰值降低 ,表明老年B组梗塞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可以解释其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 ,这可能是心肌缺血预适应使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缺血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方法:取家兔27只,随机分为:单纯缺血对照组(Ctr),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LIP+KATP抑制剂格列苯脲组(LG),LIP+p38MAPK抑制剂SB203580组(LSB),闭胸状态下同步记录体表ECG及心内外膜MAP,分析心肌缺血背景下MAPA、APD90、Vmax和,小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缺血后,四组的平均心率、MAPA、Vmax均不同程度地减小,APD90不同程度地延长;LIP能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LG组使心律失常发生降低,持续时间缩短,LSB组结果与对照组相近。结论: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具有增强兔缺血心肌电稳定性的作用,p38MAPK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而KATP则可能未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缺血再灌注组(n=24)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n=24),其中缺血再灌注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分别于再灌注30 min、1、2 h处死大鼠(每组每次处死大鼠8只),取心脏分离心肌,测定并比较各组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再灌注30 min、1、2 h时,缺血再灌注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心肌组织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心肌组织SOD活性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MDA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抗急性缺血和再灌流性肾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对照、缺血再灌流(IR)和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流(IPC-IR)三个组的家兔血中和肾组织中的白细胞数、与白细胞有关的肾损伤指标(左肾系数和肾小管计分〕和肾超微结构改变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1小时后再灌流120min时,IR组以上指标同对照和IPC-IR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IPC-I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R组肾组织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坏死改变,而IPC-IR组未见明显变性,提示IPC具有抗缺血和再灌流性肾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家兔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酶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 h,再灌注6 h。实验组于再灌注时对左侧肾动脉行结扎30 s、开通30 s的3次反复循环,余同对照组。药物组于再灌注前10 min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抑制剂GF109203X,余同实验组。分别于结扎前、再灌注3 h、再灌注6 h采取兔血,测定各组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实验结束时NBT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再灌注各时间点CK-MB活性和cTNI浓度均降低,实验组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小于对照组;GF109203X完全取消了上述保护作用。结论肾脏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蛋白激酶C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孕妇足月分娩及其新生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新生儿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其母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再灌流肾损伤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急性缺血再灌流肾损伤的机理。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采用左肾切除,右肾动静脉夹闭1h再灌流3h致肾损伤模型。结果:IR组血和肾组织中丙二醛及肾组织中WBC滞留烤,肾小管计分和Na+、Ca^2+肖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